台灣高教改革風雲錄   
曾潤梅

    台灣於今年初加入WTO後,面對國際化、全球化的競爭與挑戰,台灣高等教育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如何提升島內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以對付加入WTO後的衝擊,已成為島內高等教育的迫切要務。

    一、“大學系統”紛紛出爐

    為提升島內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在“教育部”的推動與鼓勵下,新學期伊始,台灣幾大高等學府相繼推出幾個“大學系統”,以加強相互間的學術合作與資源整合。

    一是“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出臺。3月1日,臺“中央”、交通、清華與陽明大學四位校長,正式簽訂合作意願書,表示四校將在原校名與組織不變,尊重各校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原則下,組成大學系統,名稱定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簡稱台灣聯大)”。“台灣聯大”表示,在強化研究方面,四校將成立聯合研發中心,包括教育發展、腦科學、奈米科技、科技與社會四個中心;在學生方面,將提供學生“考進一校、享受四校”的求學機會,即未來考進四校任何一校的學生,可在四校中直接轉係,可在四校所有係所選課及修讀學程,可使用四校軟硬體資源並參加任一社團;在教授方面,四校將互相承認、合聘教師,教授可跨校開課等等。

    二是“台灣大學系統”跟進。3月10日,繼“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成立後,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等四所大學校長決議合組“台灣大學系統(簡稱臺大系統)”。“臺大系統”表示,未來四校可能共同招生、教師短期互換、學生互選課程、學分相互承認、加強網路教學、共設研究中心;未來四校之上將設一位總校長,統籌四校資源整合問題;未來將成立執行委員會,委員會下設教學、研究、學生事務、行政及技術支援、國際事務、圖書資訊6個工作小組,規劃整合資源問題,其中教學由政大負責,研究及國際事務由臺大負責,學生事務由中山負責,行政及技術支援和圖書資訊由成大負責。

    三是師範院校也要結盟。繼交大、臺大紛紛籌組校際聯盟之後,台灣師大、彰化師大、高雄師大、台北師範、台北師院、新竹師院、台中師院、台南師院、屏東師院、台東師院及花蓮師院等11所師範校院校長(或代理人),在10日舉行的“師範院校如何配合教育政策提升競爭力”座談會中,也決定組成“台灣聯合師範大學系統”,並成立大學系統委員會為決策及溝通協調機制,合作發展事項將朝中小學課程、教材、評鑒、師資培育等方向發展。

    面對這一波跨校整合風,各“大學系統”紛紛表示,結盟的目的在於資源分享、學術整合,有效運用教育資源,提升教育及學術研究品質,強化島內外競爭力。

    二、高等教育內憂外患

    近年來,台灣高等教育的確發展很大,但問題也不少,尤其是加入WTO後,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環境,高等教育如何發展壓力重重。

    (一)本身問題多。近來,高等教育在“量”方面發展快速,但高等教育的“質”卻沒有隨之上升。

    一是規模小。據統計,自1950年至2000年,台灣地區的大專院校數由4所增加為150所,目前還有29所正在籌設中,但大多數都是學生人數少的小型新興學校或技術學院,超過15000名學生以上的綜合型大學只有8所,明顯缺乏競爭力。加入WTO後,受衝擊最大的就是這些規模小、沒有學術聲望的學校。

    二是經費少。台灣大學數目在近10年倍增,但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卻未見增長,目前教育支出僅佔生産毛額的4%,加上平頭並進式的教育經費分配原則,以致一些“重點研究型”院校所得的政府補助經費還不足以支付人事費。其結果便是,學校訂購期刊的數量減少,研究生所能分配到的儀器上機時間減少,軟硬體更新換代遭延遲,教授除了教學、研究外還要身兼各種教務,甚至為學校籌集經費疲於奔命,使高等教育品質大受影響。

    三是競爭力差。一者,學生水準日益降低,雖然台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在2000年佔全體學齡人口的比率達到68%,比日本、英國及德國同期數字都高,但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語言能力卻遠不如亞洲其他國家。二者,科研水準下降,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的“2000年全球國家競爭力”數據顯示,在科技方面的表現,台灣一年不如一年,從1998年的第7名一路下滑至12名,其中最具指標性的“研發經費”下滑至19名,“基礎研究”更遠遠落後大陸。

    (二)外部壓力大。台灣加入WTO後,許多人憂心高等教育市場開放後,島內大學將面臨生存危機,提升國際競爭力已迫在眉睫。

    一是來自海外的壓力。臺加入WTO後,其對外開放的服務業市場就包括教育服務業,具體承諾是:(1)開放高中職以上學生為對象的海外留學仲介服務;(2)開放外國教育機構以跨國提供服務方式(即遠距教學),對高中職以上學生提供服務;(3)開放外人設立高中職以上的學校及教育機構。根據前述規定,如果歐美知名大學到台灣設立分校招收學生,頒予學位,或與台灣本地學校合作,對台灣學生將具相當吸引力,而受衝擊較大的就是高等教育包括大學及研究所。

    二是來自大陸的壓力。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大陸對台灣學生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赴大陸求學的台灣學生日漸增多。一者,赴大陸求學的費用,不但遠低於歐美國家,也比台灣本地低。二者,大陸知名大專院校的學術水準大幅提升,台灣大專院校的相對優勢正逐漸喪失。三者,兩岸加入WTO後,台灣開放大陸學歷採認勢不可免,屆時留學大陸的台灣學子將更多,這些都將臺高等教育産生一定衝擊。

    為提升島內高等教育的競爭力,應對各種內憂外患,臺“教育部”早在半年前就開始研擬各種方案,鼓勵各院校進行合併、整合或籌組大學系統,“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李振清甚至指出,入會2到5年內,150所大學院校若不能合併、擴大規模,或者提升辦學品質、國際化,免不了關門大吉。

    三、整合效益受人質疑

    就在各大學紛紛對外宣示籌組“大學系統”,以展現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雄心之際,外界也提出了一些“大”是否等同於世界級一流大學的質疑。

    一是質疑整合能否順利。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理論上透過資源的整合,或許可以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用,但基於各校教授多少有些本位主義的心態,若要幾所學科取向相近的大學捐棄成見,讓出一部分主導權,恐怕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各校所採的校際合作與策略聯盟方式,是一種鬆散的聯盟,因各校自主性與獨立性高,且聯合過程中將牽涉到各校行政管理、學科融合、資源分配,甚至校園傳統、人員配置如何“整合”、“協調”等問題,各校能否順利整合值得懷疑。

    二是質疑整合目的不純。由於臺“教育部”日前公佈的“國立大學院校區域資源整合發展計劃”,編列了20到30億元的經費,用於鼓勵各大學進行校內與校際整合。故不少高等教育界人士指出,大學積極策略結盟,主要是為了爭取“教育部”的經費。這些所謂合作、所謂“大學系統”,只是一本計劃書。撰寫了計劃書並舉行簽約儀式之後,將資料送給“教育部”,這些學校便可領到20、30億經費,經費分完了以後,各大學仍是各大學,什麼也不會改變的。

    三是質疑整合成效不大。不少學界人士指出,台灣高等教育水準的提升,不是靠資源整合、開放學生互選課程、承認學分、共設研究中心就可以改善的,不在於成立一大堆大學或是所有大學都結合成系統,而是每所學校發展出自己的特色,讓自己成為一流學校。而全世界所有一流的大學,往往都是靠吸引頂尖人才加入而奠基的,如果大學在結盟之前未能有效吸引國際級的人才加入,為什麼結盟之後就可以?原本不夠水準的研究群,何以在聯盟形成之後就變超水準?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就于3月4日投書媒體,指目前大學的整合行動與提升大學水準根本無關,像是場鬧劇。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中國網2002年3月19日


台灣大學等四所高校合組“台灣大學系統”
台灣四大高校籌劃合組聯合大學系統
台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