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內地經濟在過去五年中加速融合   
王建民

    香港回歸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更加密切,香港的仲介地位進一步加強,大陸成為香港經濟發展與繁榮的重要依託。中國入世後,內地與香港正在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將加速香港與內地經濟的融合。

    物流、金流與人流規模龐大

    香港回歸後,香港與內地的物流、資金流動與人員往來更加密切,規模龐大。

    內地與香港貿易發展迅速,形成龐大的物流。據香港海關統計,內地與香港貿易額由1997年的780億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1575億美元,增長一倍多,香港是大陸最大的轉口基地與第三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市場。內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産品貿易出口(2001年第一次超過美國)、進口及轉口對象。為應對中國入世後的新形勢,大陸與香港正在規劃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並獲得突破性進展,大陸方面已原則同意給予部分以香港為原産地的貨物零關稅優惠,將會促進內地與香港貿易的進一步擴張。

    香港與大陸的相互投資不斷增加,形成一股資本流動。 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資本進入內地投資發展,很快在珠江三角洲與香港之間形成“前店後廠”式的經濟分工發展體系,成為帶動兩地經濟發展與香港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這一分工合作進而由珠江三角洲向內地大部分地區推動,合作範圍與層次也不斷提高,從而使香港與內地經濟關係進一步密切。到香港回歸前的1996年,香港對祖國大陸直接投資項目超過16萬個,協議投資金額為2618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達993億美元。1997年後,香港對大陸投資持續增加,目前,估計香港對大陸投資項目超過18萬個,協議投資金額超過3500億美元,實際投資總額超過1800億美元,香港是大陸最大的境外投資地區。

    據香港媒體報道,據有關方面不完全統計,目前每年流入香港證券市場的資金在10億至20億美元之間,自80年代以來,估計內地流入香港的資本已達500億美元。依香港經濟年鑒統計,到1999年底,大陸對香港直接投資存量達8148億港元(1045億美元)。目前,大陸內地有2000多家企業在香港從事金融、貿易及服務等相關業務。

    兩地人員相互往來增長最為迅速,形成規模龐大的人流。香港與內地之間經貿關係的繁榮與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員往來的增加,即人員的大幅流動,從而形成一個巨大的旅遊與消費市場,進而帶動香港經濟繁榮。內地與香港之間人員往來一直就很頗繁。但早期主要是探親訪友,現在則主要是商務往來與旅遊人口的增加。目前,大陸現在是香港最大旅遊客源地與旅遊消費地。內地至香港旅遊人數由1997年的230萬人增加到2001年的445萬人次,增長1倍多,佔來港總人數比例由22%上升為32%。同時內地遊客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效益巨大,2001年達230億港元。香港同胞更是大陸最大的旅遊與商務往來客源,2000年,前往內地的香港居民首次突破5000萬人次,2001年達5200萬人次。

    香港仍扮演兩岸仲介角色

    香港回歸後,並沒有改變其作為海峽兩岸的仲介地位,而且還得到地一步加強。香港獨有的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與資訊中心地位,扮演台灣、香港與祖國大陸經濟融合與一體化的仲介角 色,因此有人稱香港為“華人經濟首都”。香港不但吸引全球的資本流入,更成為台灣與國際資本進入祖國大陸的通道,也成為祖國大陸籌措資金與進入國際市場的大門。所以香港不僅是內地經濟國際化的前沿地與拓展 國際市場的窗口,也是中國經濟區域化、一體化發展的橋梁。

    台灣銀行業積極在香港設立辦事處或分行,到目前已有10多家分行與辦事處,目前仍有多家台灣銀行正計劃在香港設立新據點。這些香港的台資銀行在促進海峽兩岸金融 與經濟合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台灣證券商也紛紛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以解決臺商所面臨的資金調整度問題。到目前,京華、群益、寶來、金鼎、元大、建弘等台灣知名證券商已在香港設立據點。2002年6月,在香港已有12家證券分公司的台灣證券商京華山一證券集團大香港設立地區總部,重點開拓中華經濟內的證券市場,計劃在2002年內安排以大陸企業為主的10至15家企業在香港主機板及創業板上市。

    香港的順利回歸與市民對祖國的高度認同度對兩岸關係産生了良性影響。香港回歸,使得香港經濟脫離西方經濟體系融入中國經濟體系,不僅加快與內地經濟一體化進程,也對台灣從經濟上回歸中國經濟體系有重要的示範與推動作用。目前,香港與內地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已開始推動,海峽兩岸之間建立新的經濟合作機制也在入世後成為新的趨勢,這必將促進中國經濟區內經濟整合與相互關係的良性發展。

    香港——“中國的華爾街”

    香港回歸後,大陸企業紛紛將香港作為海外上市與籌集資金的首選之地。90年代以來,具有中資背景的H股(經中國證監會審批獲准在香港掛牌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與紅籌股(由中資企業直接控制或持股超過35%的上市公司)大香港資本市場掛牌集資超過2431億港元,股份配售集資也有1033億港元,目前這兩大類股佔港交易金額合計達1.65萬億港元(到2002年3月底),佔香港股市總值的四成。香港投資推廣署署長盧維思表示,香港是大陸企業最理想的海外融資市場,已為大陸企業籌集資金的重鎮。今天的香港,被認為是“中國的華爾街”。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香港中資上市公司的紅籌股逐漸成為香港股市的主力,扮演穩定股市的作用。香港恒生指數服務公司決定自1997年6月16日起以32家香港中資企業股價變動為基準,推出“恒生香港中資企業指數”,從而掀起一股“中國概念股指數”的風潮。隨後,里昂證券公司也宣佈,將推出反映中國概念股走勢的“大中華指數”。該指數共選定60家成份股,包括大陸B股、新加坡股市、 台灣股市、香港籌股、中國概念股和H股。“怡富全球龍揚基金”以大中華經濟圈內最具成長潛力的股票為投資標的,包括投資在台灣的中國概念股、于第三地上市的大陸台資企業(如旺旺、頂益等)、深耕大陸的香港集團股(如太古集團、和記黃埔)、與大陸關係深厚的香港紅籌股(如中國遠洋航運集團)以及投資在中 華經濟區的全球性跨國企業,是一兼顧全球所有大中華經濟圈相關的股票投資基金。

    內地與香港的金融逐漸接軌

    香港回歸後,內地與香港的金融關係日益密切。1997年1月,深圳“金融聯網”ATM網與香港“銀通”ATM網對接,香港的“銀通卡”可以直接在深圳消費用款;1998年1月,深港開通港幣支票單向交換,香港出票人簽發的港幣支票可以在深圳流通使用。據估計,目前每天有4000萬元的港幣流入深圳,到今年5月底,深圳一方就處理港幣金額350億元。另外,香港成立的銀行同業結算體系已與內地類似的系統銜接;匯豐銀行的自動櫃員網路已與上海和廣州的中國工商銀行網路聯網。

    經國務院批准,2002年6月22日起,廣東與香港之間正式開通港幣支票雙向聯合結算業務,屆時凡符合條件的香港、廣東兩地出票人簽發的港幣票據可在兩岸流通使用,從而使粵港兩地提出的貨幣支票到賬時間由原來的7-14個工作日縮短為2個工作日。粵港港幣支票雙向流聯合結算開通後,經批准的廣東企業可以在現有的港幣結算賬戶中選擇一個由賬戶作為對港幣簽發支票的賬戶,由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企業年進口量核定每月支票支出的限額,最高為600萬元港幣。未來香港與內地的金融聯繫將更緊密,結算更方便。

    另外,香港與內地正在討論香港金融機構接受人民幣問題,預示著香港與內地金融與通貨的融和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中國網2002年6月27日


“互補雙贏” 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更緊密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給英國公司帶來新希望
香港與內地科研機構完成“珠江污染研究計劃”
香港與內地商會望出臺兩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香港與內地將合作成立港口及物流設施專家小組
特區官員:香港與內地在物流業領域可優勢互補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進入新階段
董建華:香港與內地省市磋商合作新模式
香港與內地合作可望發展成世界物流中心
大公報:香港與內地融合可達很深程度
香港回歸五週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