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從傳統中立走向全球合作   

    維持中立是瑞士對外政策的傳統宗旨和支柱。7月17日瑞士正式向聯合國提交加入申請後,其中立國的色彩將日益淡化,瑞士將更廣泛參與歐洲和全球範圍的國際合作。隨著瑞士中立國法律地位的變化,人們對中立在國際政治中的歷史作用和影響亦産生了新的興趣和認識。

    一、瑞士中立的歷史淵源

    瑞士地處歐洲心臟地帶,與德奧法意接壤。自1200年聖哥達山口開通以來,地處阿爾卑斯山南北要衝的瑞士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瑞士在中世紀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291年8月1日,瑞士最早的三個州在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鬥爭中秘密結盟,從此形成邦聯國家。為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瑞士邦聯與德意志和奧地利多次發生戰爭,並於1499年贏得自治。在1618年爆發的歐洲“30年戰爭”中,瑞士人開始初步發展形成自己的中立政策。當時交戰雙方的軍隊常常為抄近道而假道瑞士,瑞士各州均嚴守中立,邦聯還多次為交戰雙方居中調停,並與各方同時進行貿易來往。1648年,瑞士代表參加制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其獨立地位首次得到國際承認。

    1798年1月,拿破侖軍隊入侵瑞士,將其改為“海爾維地共和國”。在隨後16年中,瑞士成為法國與德奧俄等國爭鬥的戰場,國家被洗劫一空,百姓飽受戰爭離難之苦。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歐洲列強正式承認瑞士聯邦的獨立和“永久中立”地位。從30年戰爭到反法聯盟戰爭的長期歷史經驗中,歐陸各大國認識到,瑞士的中立與完整有利於該地區的力量平衡,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而侵犯瑞士中立則會變得對所有國家都不利。這一共識成為後來瑞士中立得以存在的保證。

    1907年,瑞士在海牙籤署了關於中立的國際法公約。“海牙公約”首次以書面形式將戰爭情況下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固定下來。它明確規定中立國領土不受侵犯;中立國在國際戰爭中奉行中立政策,不對交戰國任何一方採取敵視行為或提供幫助,禁止交戰國使用本國領土;在外交和貿易出口方面,保證平等地對待交戰國;保持本國的政治獨立和主權完整,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也不承擔任何可能間接把它拖入戰爭的國際義務。在隨後近一個世紀中,中立政策成為瑞士外交安全戰略的支柱。瑞士人從歷史和實踐中逐步認識到,要在歐洲大國對立衝突中求生存,必須嚴守中立原則。而中立不僅需從外交上爭取,而且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來加以捍衛。為此,自20世紀初以來,瑞士一直推行“武裝中立”政策,建立起強大的常規和民兵制軍隊。憲法規定所有20至42歲身體健康的男性公民都須服兵役,軍官接受復訓至55歲。退役後,單兵武器裝備歸個人保管。瑞士這種“全民皆兵”式的軍事政策可保證在戰時最大限度地徵集兵員,為國防力量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戰期間,瑞士的“武裝中立”政策經受了維也納會議以來最嚴峻的考驗。在30年代,德國納粹主義者公然叫囂瑞士為第三帝國的一部分,鼓吹將瑞士併入德國。戰爭爆發前夕,瑞士政府照會德、法、英、意等國,重申瑞士“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國家都保持中立”的立場。在德軍進攻波蘭的當日,瑞士聯邦委員會開始了戰爭總動員,短短數日,約43萬軍人即開赴邊界地區佈防。在最緊張時期,瑞士軍隊更是發展到85萬之眾,而當時瑞士全國僅有400多萬人口。1940年法國戰敗後,德軍直逼法瑞邊界。事實上,希特勒曾確實打算吞併瑞士,德軍統帥部並制訂了以突襲方式迅速佔領瑞士的“冷杉行動”方案。面對被軸心國四麵包圍的嚴峻局面,瑞士捍衛國家獨立的意志絲毫沒有動搖。為了更有效抵禦入侵,瑞軍主動收縮戰線,將主力集中到險峻的阿爾卑斯山腹地堅守,並準備必要時炸毀聯結德、意兩國的聖哥達鐵路隧道。在瑞士堅強的防衛面前,氣焰囂張的納粹德國也不得不三思而後行,並最終因考慮進攻代價太大而放棄對瑞士的入侵。

    二、中立對瑞士的意義和影響

    中立政策是瑞士根據其國情、歷史和傳統作出的最佳選擇,它使這個中歐小國享受了近200年的和平與安定,併發展成為歐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中立政策也給瑞士帶來了極大的政治和外交利益。尤其在二戰及戰後幾十年間,瑞士利用其中立國地位,在國際政治中發揮了獨特的影響和作用。

    在二戰中,瑞士在武裝捍衛自己獨立的同時,推行“積極中立”政策。瑞士政府認為,在不違背國際法的前提下,收容、幫助難民,減輕戰爭災難是一個中立國家的權力和義務。在戰爭期間,瑞士許多非官方慈善機構及官方機構為交戰國的難民提供了大量人道主義幫助。其中,成立於1863年的國際紅十字會在援救傷員、照料戰俘和尋找失蹤者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瑞士駐外機構還常應邀以照管國身份照看交戰國委託的利益。如美國在德、意、日等國的權益,均委託瑞士代管。瑞士人對英、法、德、意等所有參戰國的受難者都給予援助,為難民提供食品、衣服、藥品、工具和臨時住所。整個戰爭期間,瑞士共收容外國避難者29.5萬人,包括10.4萬逃進瑞士的外國軍人,6萬名兒童及6.5萬受納粹政權迫害的人。

    但這期間瑞士的政策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尤其瑞士對待猶太流亡者的政策違背了人道主義傳統,致使成千上萬的猶太難民被拒絕入境而重新陷入納粹魔掌。許多猶太人存入瑞士銀行的存款也被侵吞。此外,瑞士還為德國及其盟國提供貸款、戰爭物資和運輸通道。瑞士採取這些政策有其被迫的一面:處於軸心國包圍之下的瑞士必須從德國或經過德國獲得生活必需品和原料。但不可否認,瑞士,尤其佔全國人口70%的德語區與德國有著傳統的密切關係,政界和社會中均存在親納粹勢力,這些因素對政府的政策不可避免地産生了影響。戰後,瑞士政界及學術界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反思,尤其近年來,瑞士領導人對本國在二戰時期歧視猶太人政策以及“為生存而嚴重喪失立場和軟弱”的表現多次表示道歉。

    戰後以來,瑞士以其中立國的地位週旋于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在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的努力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戰後初期,瑞士因其戰時的中立政策而受到西方國家的指責。但通過與盟國合作控制納粹分子在瑞士的黃金和存款等,瑞士逐漸取得了歐美國家的諒解和信任。與此同時,瑞士還努力同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立或恢復外交關係。難能可貴的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新中國採取敵對、圍堵政策之際,瑞士不為它國態度所動,率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最早與我建交的西方發達國家之一。在1950-60年代,當東西方兩大陣營嚴重對立,地區衝突頻繁發生時期,瑞士超然于兩大集團之外,對衝突各方積極進行調解和溝通。例如朝鮮戰爭結束後,瑞士作為朝鮮停戰委員會成員,積極參與了監督雙方停火以及遣返戰俘的工作。1954年,在日內瓦召開的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兩次國際會議更是引人注目,瑞士作為東道主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此,日內瓦成為國際會議和調解衝突的重要場所。瑞士的中立立場以及與之相應的積極外交活動贏得了人們的普遍讚賞。

    三、從傳統中立轉向全面國際合作

    冷戰後,瑞士的中立地位在國際上發揮作用的空間縮小,其“永久中立”的原則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面臨新的形勢變化,瑞士政界及社會精英對瑞士的外交政策進行重新評估,許多人認識到,新技術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空前增加,在經濟和社會生活各領域中,單個國家保持獨立性的可能性正在消失。瑞士要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及國際權益,必須更多參與超國界的相互合作,對中立政策的理解亦應同國際合作的多種可能性聯繫起來。基於這些認識,瑞士近年來從幾個方面對其傳統外交政策作出調整:(1)加入聯合國,擴大瑞外交空間。近10年來,瑞士一直將加入聯合國作為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標。去年10月,政府發表的報告指出,冷戰後聯合國的作用日益突出,瑞士若繼續置身其外,將使自己陷入外交孤立。加入聯合國將使瑞士參與決策,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尋求解決國際危機的辦法和反對恐怖主義。政府還強調,瑞士加入聯合國後也不會影響到瑞士的中立地位,因為根據聯合國憲章,聯合國不得強迫其成員參與任何軍事行動。今年3月3日,瑞士全民公決通過政府提出的加入聯合國的倡議。7月17日,瑞士駐聯合國觀察員正式向聯合國提交了加入申請,並可望近期獲得聯合國大會通過。(2)繼續全面向歐盟靠攏。瑞士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方面均與歐盟各國保持著密切關係。目前瑞士與歐盟國家貿易分別佔其外貿進出口總額的78%和61%。但瑞士至今未加入歐盟,主要擔心入盟後會影響其主權、聯邦制度和中立政策;瑞士政府在1992年提出加入歐盟的動議,但在全民公決中被否決。儘管如此,瑞士政府仍然將加入歐盟作為其對外政策的“戰略目標”。為擴大雙邊合作,瑞士近年來同歐盟就消除貿易障礙、人員流通、科技開發以及空中和地面運輸等方面問題展開談判,並已達成合作協議。(3)在軍事上加強與北約合作,積極參加國際維和。冷戰結束以來,瑞士一直努力加強與北約關係。繼90年代初破例參與對伊拉克的制裁後,又于1996年加入北約“和平夥伴”計劃,同年還破例允許滿載北約物資和裝備的列車過境運往巴爾幹,執行維和使命。1997年,瑞士正式將其防空系統納入北約體系。2001年6月,瑞士公民表決通過了政府提出的議案,允許瑞士武裝部隊參加海外維和任務。瑞軍事部長施密德表示,瑞士軍隊今後將更多參加國際維和行動,為此政府還將專門組建一支維和部隊。這些發展顯示,為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瑞士人對其中立概念已賦予了新的含義。(洪建軍)

    中國網2002年7月25日


安理會建議聯大接納瑞士為新會員國
瑞士正式提交加入聯合國申請
瑞士與聯合國
瑞士提出加入聯合國申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