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召開南極最高層次的國際會議  

    我國首次召開南極最高層次的國際會議

    第27屆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大會和第14屆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會議今天在上海展覽中心召開,這是中國參與國際南極事務以來,首次舉辦國際南極科學界最高層次國際性會議。

    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400多名科學家和南極事務官員出席了今天的盛會。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為這個規模盛大的南極領域科學考察會議發來了賀信。他在信中指出,科學發現的大量事實證明,南極洲並不是游離於人類文明之外孤立的冰雪世界,而是與全球氣候、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密切相關,目前,對南極的探索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和國際南極局局長理事會,多年來在國際研究計劃的制定、啟動、推進、協調和後勤支援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溫家寶副總理還高度評價了中國的南極考察事業,他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家一直為揭開南極大陸的奧秘而辛勤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中國已成功地組織了18次南極考察,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數據、資料和樣品,取得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質優良的極地考察和科研隊伍。

    溫家寶副總理同時指出,希望通過這次會議,進一步加強從事南極考察的國家之間的交流,增進了解,互相學習。中國願同各國一道,高舉和平、合作、友好的旗幟,共同促進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發展,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新的貢獻。

    本次會議由國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承辦。國家海洋局局長王曙光、上海市副市長韓正、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主席羅特福德和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主席厄爾伯出席了今天的開幕式並致辭。

    在為期2周的會議期間,將舉行37個分組會議和國家代表會議。充分顯示各成員國有關極地後勤支援保障設施、裝備的綜合科技實力的“國際南極考察活動與後勤技術展覽會”,也在今天拉開帷幕。專業會議期間,明天下午還將專門安排一場面向公眾的“極地探險與科學考察報告會”。

    管理南極事務的三大國際組織

    南極條約協商國、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和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是目前管理南極事務的三大主要國際組織,我國是這三個組織的成員國。

    南極條約協商國(簡稱ATCM)是國際政府間管理南極政治事務的組織。20世紀以來,領土主權曾一度成為南極的焦點問題,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智利、阿根廷、挪威先後都對南極提出了領土主權的要求。為此,在1957-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南極考察活動結束後,美國邀請蘇聯、日本、比利時、南非以及上述有領土要求國家、一共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凍結一切領土主張及資源開發的《南極條約》,我國于1983年加入《南極條約》。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簡稱SCAR)是管理南極科學事務的民間科學團體。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是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ICSU)屬下的一個多學科科學委員會。它是國際南極科學的最高學術權威機構,負責國際南極研究計劃的制定、啟動、推進和協調。通過每兩年一次的大會和組織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會,定期發佈國際南極研究的最新發現,並提出南極科學研究新的優先領域,為其成員國指明研究方向。

    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以下簡稱COMNAP)是各國主管南極事務的部門負責人的組織。成立於1988年,每年召開一次會議,主要致力於提供一個論壇,使各成員國有關南極的問題能及時、有效、和諧地加以討論並得到解決。本屆會議的主要議題有:在南極提供醫療保障、空中保障、先進的能源資源、在南極水域的航行、垃圾處理技術等。

    科學探索的聖地——南極

    正在此間召開的國際南極科學界兩個最高級別的會議,再一次將人們的視線牽引到地球最南端那塊遙遠、神秘而孤獨的冰雪大陸——南極。

    南極的自然環境,可以概括為5個最:南極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大陸年均氣溫為零下25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89.2攝氏度;南極是世界上冰雪貯量最多的大陸,大陸冰蓋體積達2700萬立方公里,貯藏了世界總冰量的90%,相當於世界總淡水量的72%;南極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內陸高原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極點的年降水量不到3毫米;南極是世界上風速最大、風暴最頻繁的大陸,年均風速為每秒17-18米,最大風速達每秒80-100米;南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陸,平均海拔2000米,是其他大陸平均海拔的3倍。

    近百年來,世界上數以千計的探險家和科學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逐漸揭開了南極的神秘面紗,人類先後在南極建立起50多個常年科學考察站,考察內容包括氣象學、冰川學、地球科學、海洋學、生物學、人體生理學及醫學等幾十個科目。

    1912年,德國科學家提出“大陸漂移”學説,認為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印度半島和南極洲,在很久以前是連在一起的一塊古老大陸,被稱為岡瓦納大陸,後來由於大陸的漂移,岡瓦納大陸分裂、解體,才變成現在地球海陸分佈的模樣。南極大陸的岩石和化石,為“大陸漂移”學説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南極的隕石儲藏量大、類型豐富,能保持完好的原狀,是人類研究太陽系資料的寶庫。

    覆蓋南極大陸的1300萬平方公里冰蓋面積,佔世界總冰量的90%,是地球上主要冷源。它像一座巨大的冷凝器安裝在地球的最南端,冷卻著從赤道來的熱氣,調節著全球的熱量平衡,影響著全球的氣候。南極冰蓋還堪稱古氣候的檔案庫,科學家通過鑽探冰蓋獲得的冰岩芯,是冰川學研究和多種學科研究的極好材料。

    1970年以來,英國科學家在南極站觀察到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洞,從此,南極臭氧洞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及其對人類和生物的影響,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們南極研究的又一項重要課題。此外,由於南極是地球上“最後一片凈土”,如同未經污染的一張白紙,是人類尋找環境本底值的最佳場所。

    由於極地區的太陽輻射和地磁場與其他地區不同,使極地成為研究高空大氣物理的極好場所,而且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條件優越,因為南極圈內主要是陸地,而北極圈內主要是海洋。

    南極洲還是地球上唯一沒有居民、與世隔絕的大陸,氣候極端惡劣,低溫嚴寒,冰封雪蓋,不盡白晝和漫漫極夜交替出現,給人類的活動和生物的生存帶來很大困難。南極超靜和超凈的自然環境,必然對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這裡也是研究生物和人類適應性的理想之地。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事業成就斐然

    記者從正在此間召開的第27屆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大會上獲悉,中國開展南極科學考察事業20多年以來,業績豐碩,成就斐然。

    中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事業起步于1980年。1884年11月,中國首次派出國家南極考察隊,並於1985年2月,在喬治王島建成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基地——長城站。1988年11月,中國首支東南極考察隊踏上征程,並於次年2月在東南極的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了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基地——中山站。截至2002年7月,中國成功組織了18次南極科學考察,約有3000人次赴極地考察。

    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中國的南極科學工作者獲得了大批極其寶貴的數據、資料和樣品,取得了許多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成果,部分成果還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極大地豐富了人類對南極這個廣袤的冰雪世界的認識。其中,中國研究人員第一次提出了利用複眼晶錐數目和複眼直徑作為大磷蝦的生長指標,提出了鑒別大磷蝦自然種群負生長的有效方法,解決了國際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未能解決的這一科學難題。

    中國研究人員還通過對東南極拉斯曼丘陵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東南極拉斯曼丘陵低壓麻粒岩相變質作用峰期的時代發生於早古生代,而不是被國外學者認為的新元古代,同時提出,非構造運動是東南極洲經歷的一次強烈的區域性構造運動,應當是克拉通形成,乃至岡瓦納古陸最終拼合的關鍵運動。這一大陸構造演化的新觀點,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同,屬國際領先水準;中國研究人員還多次到內陸冰蓋考察,評價了南極冰蓋與全球海平面變化的關係,確定了冰雪中微粒的空間分析,表層雪中氫、氧同位素的關係等。

    目前,中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事業已經形成了“一船兩站”的硬體支撐體系。經過多次擴建和完善,目前長城站和中山站已初具規模。其中長城站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中山站為3000多平方米,兩站均設有供電、供水、取暖、通信、油料儲備供應、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等系統,配有水陸交通交通運輸工具和工程機械設備,同時還擁有大量的科學儀器設備,成為中國科研人員常年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和研究的良好基地,也是中國對外開展科學研究合作與開放的窗口。

    從1994年開始承擔南極科學考察和運輸的“雪龍號”破冰船,至今已順利完成了6個南極航次。它總長167米,最大航速18節,續航力2萬海裏,船上擁有先進的導航、定位和自動駕駛系統和能夠容納兩架直升飛機的平臺、機庫和配套系統,船上還設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學、生物、氣象和潔凈實驗室及數據處理中心,配備了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大洋調查儀器設備。

    在科學考察取得豐碩業績的同時,中國還踴躍參與國際南極事務,併發揮了積極作用。1983年,中國加入了《南極條約》,參加了此後的歷次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及南極礦産資源管理會議。在這些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從維護南極條約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出發,為確保南極自然環境不被污染,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了貢獻。1986年,中國又被接納為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正式成員國,並派代表團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出席了此後的歷屆會議,中國極地工作者在其各學科工作組和專家組會議上,為制定國際南極合作研究計劃做出了重要貢獻,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在1992年第22屆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大會上,當時的中國極地研究所所長董兆乾當選為任期4年的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副主席兼執行委員會委員,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當選此職。同時,中國冰川學家秦大河當選為冰川學工作組副主席。1998年,秦大河當選為冰川學工作組主席。

    新華社2002/7/15


400多名中外南極科考專家聚集上海探討南極事務
我國多學科協作完成第18次南極考察
我國將承辦第27屆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大會
人文學者到南極幹什麼
中國第17次南極考察隊7日啟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