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和發祥地

    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向來都是塵封大內、秘不示人的1000余件記錄廣州對外通商貿易歷史的清代皇家檔案,日前在此間開幕的“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港”研討會首次公開展露了其珍貴而神秘的面容。

    來自北京、廣東、香港等地的100多位歷史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論證指出,浩瀚的文獻檔案,散落各地的的文化遺跡,豐富的出土文物,一一印證了在聞名海內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廣州曾經寫下過輝煌的歷史。專家説,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的始發港和發祥地,是中國唯一兩千年不衰的對外通商口岸,也可謂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港。

    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中國,“絲綢之路”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外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的“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溝通東西方的經濟貿易,同時也加強了中外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文化交流。

    廣州和福建泉州都是“海上絲綢之路”著名的港口城市。在海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的歷史中,相對其他沿海港口,廣州被認為是唯一長期不衰的港口。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李明華説,由於種種原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港口的圖片上,只標了泉州卻沒有廣州,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問題,學術界一直在論證,目前有足夠的史料和文物證明,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始發港是廣州。

    中山大學教授黃啟臣引述史料指出,先秦時期中國嶺南地區與南海沿岸各地已有海上交往,魏晉南北朝時期廣州是南海“絲綢之路”的始發大港,唐宋時期廣州港逐漸成為海上絲路第一大港。在元代,泉州趕上廣州,泉州港逐漸取代了廣州港在全國的首要地位,馬可波羅曾稱讚:“剌桐(即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到了明清,當時的政府實行閉關海禁,廣州一度成為全國唯一對外的港口,17世紀到19世紀的歷史名埠“十三行”達到是海上絲路的高峰。

    首次走出“深宮”的1000余件檔案展示了在十七、十八世紀廣州商貿歷史的輝煌。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長邢永福介紹,這批清代檔案包括了皇帝頒發的諭旨詔令、封疆大吏的奏折、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以及清宮圖冊等,體現了清代廣州曾是華洋商貿的中心、中外交往的通道、東西文化的窗口,在“海上絲綢之路”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廣東省檔案館也展示了部分1861年後“粵海關”檔案中有關廣州口岸的史料。檔案保留了大量的廣州對外貿易、關稅的統計數據和貿易情況報告,為學者論證海上絲路歷史地位提供了憑據。

    歷經滄桑、保存在廣州市內各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見證了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光榮。據介紹,廣州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共20多處,包括南海神廟、懷聖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賢古墓、華林寺、蓮花塔、沙面西式建築等,其中懷聖寺就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清真寺。

    廣州漢墓出土的大量舶來品也成為廣州是最早始發港的有力佐證。有學者指出,它們中羅馬的玻璃器皿、非洲的象牙、波斯的銀器等奇珍異寶,都表明秦漢時期的廣州是海外珍品的集散地。據《漢書地理志》等史料記載和考證,漢武帝時漢使率領的官方船隊,攜帶黃金、絲綢等物品,從番禺(即今廣州)出發到達了東南亞、印度洋南岸和斯里蘭卡等地;西元前1世紀,中國的絲綢已成為地中海國家最珍貴的衣料,外國的香料、金銀器、奇珍異寶等亦從海路運抵番禺。

    “眾多相關文化遺址和文物是海上絲路的縮影,就像一顆顆珍珠,串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海上絲綢史,也是綿延兩千年至今而不衰的廣州絲路神話。”廣州史研究專家楊萬秀説。

    在這次由廣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發起學術研討會上,部分學者還提出,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和發展過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應擔負起研究和綜合開發的歷史使命,並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遺址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廣州市委副書記朱小丹説,歷史前人給廣州創下了“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國際品牌,當前中國剛剛加入WTO,廣州將借此難得的機遇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開發,提升知名度,使這一品牌散發出應有的光芒。(楊霞)

     新華社 2002年1月13日


廣州開發“海上絲綢之路”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