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視年終紅利 華爾街人年底能分多少錢?

    12月11日,紐約財政及稅收部門官員表示,多年來華爾街上金融公司員工年底捧著大筆紅利笑開懷的現象今年恐怕要打些折扣了。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今年華爾街金融機構員工年終紅利將至少減少30%,分紅總額將從去年的143億美元跌至今年的100億美元左右,目前在華爾街金融公司任職的16.5萬名員工平均每人能拿到6萬美元。

    派發大筆紅利的企業少了

    華爾街上的金融白領們年底拿大筆獎金紅利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而且近年來一直在增長中。1991年,華爾街金融公司年終分紅總額是41億美元,到1997年這一數字迅速上升到110億美元。1998年,因為美國金融市場上出現了債券交易動蕩,使得這一數字小幅下降到97億美元,但去年又反彈到創紀錄的143億美元。去年底,華爾街17.8萬名金融公司員工平均每人裝了7.4萬美元紅利喜滋滋地回家。

    其實,今年年終分紅出現問題的並非僅僅是金融公司。11月初,專業財務諮詢服務公司安達信公司對57家製造業和商業公司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儘管這些公司表示明年平均將為員工加薪3.8%—4%,但半數公司表示今年的紅利將比原先預計的減少50%,另外半數公司則根本不打算向僱員派發紅利。

    企業分紅少了,員工腰包癟了,政府的稅收也大受影響。據介紹,在華爾街金融機構工作的員工只佔紐約市全部就業人口的5%,但他們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卻佔紐約市個人所得稅總額的15%。而美國企業員工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來自年底的分紅,分紅減少,政府拿到的錢自然下降。

    分紅來源和標準

    年底分紅,是美國企業的一種傳統。其中包括兩部分的收入:一是員工所持公司股票所帶來的紅利;二是企業給予員工的年終獎金。分紅標準主要是企業的盈利水準和員工的個人表現。

    以華爾街金融機構為例,在景氣好的時候,員工年底能拿到相當於全部年薪1/3的紅利,數字相當可觀。在美國企業裏,年底的分紅是其獎勵制度的一部分,也是鼓舞士氣最重要的手段。特別是那些大公司,都有一套很細的個人表現評定量化標準。比如在通用電氣公司(GE),年底的時候,公司人事部會發給每個員工一張表格,首先是自己給自己作出各方面的評價,再由部門經理評估打分。最後得出的分數不僅關係到員工年度分紅的多少,還直接決定來年的工資漲幅。

    為鼓舞士氣留住出色的員工,公司都會儘量給員工發年終紅利。調查顯示,即使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美國企業中仍有65%的員工期望能拿到年終紅利。在矽谷,一些財務狀況很困難的公司無力發放紅利,就會送給員工一些小禮品,比如葡萄酒、巧克力,甚至是玩具娃娃。還有一些公司採取變通的辦法,即給員工更多的公司股票認購權,這實際上是開給員工的一張遠期支票。柯達公司近日宣佈採取這種辦法,希望此舉能彌補員工因分紅減少帶來的損失。

    IT行業分紅有所增加

    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能給員工派發大筆紅利的企業本來就不多,再説紐約市非金融業就業人口的平均年薪才4.5萬美元,因此華爾街金融白領們今年每人平均能拿到6萬美元紅利也該知足了。

    另外,美國一家市場調查公司在對近3萬名資訊技術(IT)從業人員調查後發現,儘管資訊技術行業不景氣,但在職員工的年薪和分紅都有所增加,最突出的是那些與數據和網路安全有關的技術人員。就整個IT行業而言,今年65%的公司資訊技術總監(CIO)和其他技術主管將得到相當於年薪22%的紅利;15%的中層管理人員將得到相當於年新10%—15%的紅利;而普通員工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只能得到相當於年薪4%—5%的年終紅利。

    老闆拿錢不臉紅

    除了幾個相對賺錢的行業外,還有一個分紅多的群體就是企業主管。美國一家獨立機構日前公佈一份報告稱,從1990年至2000年的11年間,美國企業總裁的工資增長幅度高達571%,而普通工人工資的增長幅度則只有37%。目前美國企業老闆的平均薪水是一般工人平均薪水的531倍。企業分紅同樣存在巨大差距。例如,美國大型連鎖百貨超市卡瑪特(Kmart)公司董事長兼CEO查爾斯去年就從公司拿到了810萬美元的紅利,其中包括250萬美元的簽字紅利、175萬美元的抵押擔保紅利、380多萬美元的現金和股票紅利等,而該公司員工平均年薪則只有3萬多美元,年終紅利還不到1萬美元。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今年10月份申請企業破産保護的寶麗來公司正在向美國特拉華州破産法院提出申請,準備為公司45名高級管理人員共發放1900萬美元的年終紅利,理由是希望借此留住人才。不久前申請破産保護的安然公司(Enron)在申請破産前,集中向500位特定員工發放了5500萬美元的紅利,理由也是希望留住人才。

    在美國企業中,分紅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一向是緊密掛鉤的。但是當分紅的標準越來越偏離公平的時候,分紅與員工的忠誠度就難以成正比了。

    環球時報 2002年01月0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