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後中國産業結構與産業政策的調整 
蘆艷榮

    2002年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年,按照既定的時間表,我國全面認真地履行了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在關稅、配額許可證管理方面,制訂出臺了多部實施管理細則。另外,在服務貿易、智慧財産權、投資領域,還修改和廢除了一批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的法律、法規,一批新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在透明度領域,外經貿部通報諮詢局在去年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的當日已經開始工作,就中國所有有關或影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産權或外匯管制的法律、法規和其他措施的資訊向社會提供諮詢。

    無論是農業、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針對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在産業政策和産業結構上做了許多重大的調整,在不違背世貿組織原則的前提下,引導企業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增強企業競爭力,具體如下:

    一、農業産業結構和産業政策

    我國農業是入關面臨挑戰最為嚴峻的部門之一。為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2002年我國政府著力加大了對農業産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調整農産品的品種結構,加快發展畜牧水産品,提高農産品的加工水準和經濟效益。2002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約16億畝,比上年又減少2800多萬畝,其中夏糧種植面積減少3300萬畝。主要調減的是品質較差的糧食品種,而優質水稻、專用小麥、特種玉米等種植面積則大幅度增加。種植業繼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品種和品質結構,生産進一步向優勢産區集中。通過全面充實、調整和完善了現行的農業産業法律、法規和規章,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符合世貿組織規則要求,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産業體系,力爭使農業發展呈現新的局面。

    1、以國內和國際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産業內部結構

    農業結構調整的目的在於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經濟效益,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具體的做法是:突出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優化農業生産佈局,構建農業優勢産業帶。重點建設黃淮海地區優質、專用小麥産業帶,東北及內蒙古東部玉米—大豆産業帶,新疆棉花産業帶,中原地區牛羊肉産業帶,“三北”地區奶業産業帶,長江流域優質油菜和柑橘産業帶,陜西和渤海灣地區的蘋果産業帶,沿海及重要江河湖泊流域優質水産品産業帶。

    2、積極扶持農業優勢産業的發展,把優勢産品和優勢産業做大作強,提高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

    利用加入世貿組織所引發的資源配置格局和産業結構的變化,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創造條件讓部分農民從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油料作物轉移到其他作物和非農生産部門,引導農民轉向高價值、市場前景好的農産品生産,提高農民收入和就業水準。具體的內容包括:實施農業發展行動計劃,把優勢産品和優勢産業做大做強。實施優質、專用糧食等大宗農産品發展行動計劃,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實施畜牧業發展行動計劃,爭取把畜牧業儘快發展成為一個大産業。實施園藝業發展行動計劃,重點園藝産品要儘快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産。實施農産品加工業發展行動計劃,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實施漁業發展行動計劃,加快數量型漁業向品質型漁業轉變。實施農墾發展行動計劃,重點抓好大豆、乳業、種業、熱帶作物和無公害食品等生産經營。

    3、不斷完善加工與流通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産業化經營,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農産品加工與流通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已經成為拉動中國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動力和源泉。農産品加工和流通業的發展加速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一年間,修改和新出臺了一系列的産業組織結構政策,例如正在構建的農産品加工業五大體系,包括農産品加工業原料保障體系、農産品加工企業體系、農産品加工業的品質安全標準體系、農産品加工業的創新體系和符合世貿規則的農産品加工業政策扶持保障體系,借助這五大體系,可以實現農村經濟向産業化經營發展。

    4、建立健全農産品品質標準和監測檢驗體系,提高農産品品質競爭優勢

    中國的肉類、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勞動密集型農産品,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出口潛力,但這些産品長期以來在品質、衛生、技術標準上難以達到國際市場的要求,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和出口能力。因此,2002年在品質和監測控制上加大了産業政策的調整力度,通過建立健全農産品品質標準和檢測檢驗體系,加強農産品品質安全工作。制定品質安全標準,強化檢測檢驗手段。切實解決農産品品質安全的突出問題。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從源頭上確保農産品品質安全。通過不斷地提高産品品質,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用國産高品質的農産品替代進口,産品繼續保持和擴大已經佔據的市場,開拓和發展沒有佔據的農産品新市場。

    5、在産業政策調整上,強調科技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産業政策的調整上,強調以農業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強化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支撐力。擴大優良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合理配置農業科研資源,優化農業科技佈局。加大對農業基礎性、公益性設施的投資力度,增加財政對農業生産者的直接支出。優化投資結構,改革農業投融資體制,實行國家項目招標制,大力推進農村市場資訊服務體系建設。

    二、製造業産業結構和産業政策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性産業,製造業為今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製造業的發展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進入到一個更加廣闊和深層次的階段。

    2002年我國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發揮價格、稅收、利率、匯率等經濟杠桿作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所做的承諾,加速我國製造業的産業結構和政策調整。

    1、在國有經濟佈局調整中,以四大類不同的實施戰略應對受世貿組織影響不同的十大優勢産業

    對於受世貿組織影響程度不同的十大優勢産業選擇不同的實施戰略加以應對。針對服裝紡織業和消費類電子業具有比較優勢的製造業,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産業。針對機械和重大成套裝備這樣比國外公司具有得天獨厚的國內競爭優勢的産業,實施“以我為主”的戰略,更大範圍地佔領國內市場。針對汽車、飛機製造業、石油和化工業、鋼鐵工業和半導體電腦及通訊産品業等具有高增長性,但又缺乏優勢技術的産業,實施“請進來”的産業戰略,通過引進技術和引進資本相結合,加上我們的創新,在學習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針對新型建築材料和環保産業這樣的産品,實施“有限目標”的原則,集中力量,按照一定的目標,搶佔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標準,爭取在一段時間內取得比較優勢。

    2、用高新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實現製造業結構優化升級

    現階段我國的傳統産業仍然是製造業經濟的主體,不少産業仍處在發展階段,部分産業甚至還有加速發展的態勢。為了順應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要有重點有選擇地發展高技術産業,逐步形成我國高技術産業的群體優勢和局部強勢。最近國家經貿委、財政部、稅務總局和科學技術部聯合公佈了《國家産業技術政策》,強調在發展高技術的同時,把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振興傳統産業放在突出位置。

    3、把培育大型企業集團作為製造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關係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通過兼併、聯合、重組等形式,使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重點培育30—50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我國經濟調整結構、促進升級的骨幹和依託。發展大企業和公司集團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存量調整為重點,創造條件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抓大”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扶小”,在加快發展大公司和企業集團的同時,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建立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4、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西部地區主要集中力量做三件事情,第一要扶持優勢突出行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産品的深加工能力,形成一批優勢企業和名牌産品;第二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棉花、麻、絲、羊毛羊絨等特色經濟;第三要擴大對外開放,完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管理和品牌,利用地緣優勢,擴大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邊境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和綜合資源優勢,加強與西部和東部的合作,吸引東部的資金、技術和轉移産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帶。東部地區要瞄準國際先進水準,優先培育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外向型經濟,廣泛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提高産業的國際分工地位。

    5、嚴格淘汰落後生産能力,疏通和逐步規範企業退出機制

    依法取締非法經營者,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是我國法制、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淘汰落後的生産能力、設備和産品的目錄》和強制性標準,主要集中解決三類企業的退出問題。在淘汰落後生産技術、産品和企業的同時,更加關注長線産品生産的擴張和重復建設問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行業結構調整的力度,限制一批供大於求産品生産能力的繼續擴張,引導這些行業調整産品結構,增加品種,提高産品品質水準和可靠性,轉化富裕生産能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鼓勵企業自主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6、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與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準。發展環保産業和新能源産業,積極推廣清潔生産,積極利用有利的國際市場條件,實行多國別政策,採取多種貿易方式建立穩定的供應渠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資源豐富、投資環境好的國家去勘察、開發國內短缺的礦産資源,促進經濟與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服務業産業結構和産業政策

    2002年作為我國服務業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年,服務業的發展速度繼續保持增長,同是我國政府也加大了對服務業的産業調整力度,國務院辦公廳于2001年11月轉發了國家計委關於《“十五”期間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了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政策措施,象徵著國家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力度逐步加大。隨著國家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準入政策的放鬆和國內外資本投入的加大,我國的服務業將加速發展。

    1、調整優化服務業行業結構

    以市場為取向,企業為主體,技術進步為支撐,優化和調整服務業行業結構,提高服務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借助外資進入帶來的示範效應,擴大服務業門類,增加服務業産品,提升現代服務業的比重。要加強對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餐飲、公用事業、農業服務等行業的改組改造,積極發展房地産、物業管理、旅遊、社區服務、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需求潛力大的行業,大力發展資訊、金融、保險以及會計、諮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仲介服務行業。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重點發揮優勢行業,中心城市及沿海地區的部分城市,著重發展現代和新型服務業;具有交通、商貿、旅遊等特定優勢和服務功能的中小城市和城鎮,要進一步強化優勢,突出特色提高優勢産業的競爭力;其他的城鎮和農村,要適應當地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有優勢服務業行業。

    2、加快企業改革調整,提高國際競爭力

    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我國正有步驟地開放銀行、保險、證券、電信、外貿、商業、文化、旅遊、醫療、會計、審計、資産評估和國際貨運代理等領域,逐步對電信、電力、石油化工、鐵路、民航等具有自然壟斷和公用事業性質的行業進行改革和重組,打破行政壟斷,引入競爭機制,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國有企業産權結構和治理結構的改革,在不違反WTO規則的前提下,政府通過有效措施,幫助國有企業解除負債率高、富餘職工多、企業辦社會等歷史包袱,除了為數不多的確實需要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其他國有企業都向股權多元化的方向轉變。依託有競爭力的企業,國家從授權經營、跨業經營、上市融資和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政策條件,通過兼併、聯合、上市、重組等方式,形成一批擁有著名服務品牌、多元投資主體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行“走出去”的戰略,同時採取靈活的方式,加快服務業中小企業的發展。

    3、放寬服務業的市場準入

    以落實WTO非歧視原則為契機,取消對國內非國有企業的行業準入限制,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服務業,制定鼓勵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服務業的政策,改變服務業部分行業壟斷經營嚴重、市場準入限制過嚴和透明度低的狀況,營造國內各類合法經濟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國內市場。

    4、加快經濟佈局調整,著力解決退出機制問題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從創造有效率的市場環境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角度考慮,加快經濟佈局的調整,重點解決退出機制問題。國有經濟資源向關係國家安全、自然壟斷、提供重要公共産品服務等領域集中,同時加快從缺少競爭力的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下大力氣,在人員安置、社會保障、資産重組等方面,建立一套相互配合、行之有效的退出機制。

    5、增加服務業投入,繼續擴大就業

    加快發展服務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有力措施,也是緩解就業壓力的主要途徑和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2002年政府結合就業導向的增長策略,進一步清除了體制障礙,強化就業服務,推進勞動力結構性轉移。通過加快戶籍制度及其他相關制度的改革,在就業和生活等方面給進城農民以平等待遇,加快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使其盡可能覆蓋各種所有制類型的企業。消除不同所有制之間的人員流動障礙,規範非國有部門在勞動時間、安全保護及勞動報酬等方面的行為,確保勞動者合法權益,解除國有部門勞動力向非國有部門轉移的後顧之憂。同時國家各級政府都在積極安排一定數量的投資,作為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引導資金和國家鼓勵的服務業建設項目的貼息或補助,更多地吸引銀行信貸資金和社會投入。鼓勵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通過股票上市、企業債券、項目融資、資産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籌措資金。

    綜上所述,入世元年我國産業結構和産業政策的調整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五點:1、對提高國家競爭能力、對産業升級起重要作用的特定産業、特定的企業及特定的産品,實行傾斜性的産業政策,通過注入資本金、財政貼息、發行債券、債轉股等手段來支援這些行業、這些企業的發展;2、對於國家鼓勵的傳統産業改造,以及成長性的戰略産業、成長性的戰略産品實行鼓勵性産業政策,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給予減免稅收的辦法,鼓勵其發展;3、對大多數的企業,採取功能性産業政策,國家從公平的投資稅收政策、嚴格的技術品質標準、規範的反壟斷法規和快速的市場資訊服務等四個方面創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政策環境,實現優勝劣汰;4、對污染環境、技術水準落後、嚴重供大於求的産品,實行限制性産業政策,堅決予以淘汰;5、針對農業和服務業這兩個國際競爭能力較弱的産業,特別是針對一些幼稚産業,實施既不違背世貿組織法律框架,又能適度維護我國産業安全,又有利於加快幼稚産業以及農業和服務業發展的保護性産業政策。(作者單位:國家資訊中心發展研究部)

    中國網 2002年12月11日


中國入世週年報告
中國入世報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