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大型科研裝備利用率低 重復建設現象驚人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用於物質分離研究的高速離心機,幾乎遍佈于各類科研院所的每個生物學實驗室;價值上億元的海洋監測船,科研、石油、地質、水産等部門各有一艘;大型遙感衛星數據接收站,僅北京地區就有3台,而同樣的設備整個歐洲才有兩台。科技部有關人士就此指出,我國的大型科研裝備重復建設現象驚人,利用率低下,按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共用機制迫在眉睫。

    前不久,一位來訪的日本專家對我國一些實驗室裝備的“奢侈”十分吃驚。他説,在日本,大型的先進科研設備整個國家也沒有幾臺,科研人員排著隊使用,設備的使用率很高。而在我國則正好相反,大型科研裝備的利用率最高不過15%。科技部條件與財務司張渝英處長告訴記者,國家出錢購買的科研裝備成為單位或部門的“私有財産”,這還算好的,在有的單位,有些設備甚至只歸某個人使用。

    科技界人士指出,就總體而言,我國對科技基礎條件硬環境建設的投入長期不足,有的科研設備、儀器嚴重短缺,造成科研人員了解和掌握國際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比較難,無法參與國際競爭;但另一方面,有些設備又重復購置,利用率極其低下;同時,科技文獻不全,數據標準各異和科學數據得不到共用,造成資訊滯後、資訊失真、數據壟斷、資源流失。

    科技部調研室主任梅永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由於在以往科技基礎條件建設上,缺乏國家層次上的整體規劃、統籌佈局和政策導向,使有限的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共用和利用。

    梅永紅説,以大型先進科技基礎設施的共用和大量資訊的通暢實現跨越式發展,已成為當今國際科技發展的潮流和特徵。基於此,科技部提出了加強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設想,即通過整合現有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加大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力度,為創新活動提供佈局合理、功能齊全、體系完備、開放共用的基礎公共平臺;爭取在不長的時間內,形成比較完整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服務體系、管理體制及其運作和共用機制,實現與國際資源的接軌,基本滿足我國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求。(王一娟)

    《羊城晚報》2002年12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