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元年的經濟態勢 
王憲磊

    入世以來中國切實履行入世承諾,外貿進出口穩定增長;利用外資由數量型轉向品質型,投資結構顯著改善;消費品品質明顯提高;在世界經濟復蘇前景不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日本貿易政策向東南亞傾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經濟預計2002年GDP增長8%以上,1至3季度GDP增長率分別為7.6%、7.9%和8.1%,繼續實現健康快速增長。同時,入世後的反傾銷、反壁壘等問題日益凸顯。

    一、2002年中國宏觀經濟運作良好

     2002年是中國正式加入WTO的第一年。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預計全年GDP比2001年增長8%,主要經濟指標大多能超過年初制訂的預期目標,經濟運作品質穩步提高。

     1、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企業效益有所改善。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季穩步加快,1至3季度GDP增長率分別為7.6%、7.9%和8.1%,改變了去年經濟增長率逐季走低的趨勢,這主要得益於:(1)投資需求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政府持續多年的擴大內需政策逐步發揮作用,國內投資需求呈現加速增長的勢頭,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共完成25838億元,增長21.8%,增速同比加快6個百分點。(2)外商直接投資(FDI)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1-10月,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達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0.1%,全年外商直接投資(FDI)總額將超過550億美元。據聯合國貿發會議估計,今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資國。根據我們的測算,外商直接投資(FDI)每增長10個百分點,將拉動中國GDP增長0.5個百分點。(3)社會消費需求對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繼續增強。基準利率的連續下降,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促使國內消費市場穩中有升。 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277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0.1%,高於同期經濟增速2.2個百分點。住房、汽車、通訊服務及産品、教育服務、旅遊業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4)出口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穩定提高。1-10月,中國出口商品總值達2625億美元,同比增長20.6%,初步測算,2002年中國外貿出口依存度(出口總額/國內生産總值)將由上年的23%提高到25%。

     在經濟增長速度穩定回升的同時,經濟運作品質也有明顯提高,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隨著科技教育投入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較快,特別是電子資訊類産品持續高速增長,1-10月光通信設備、電子電腦産量比上年同期均增長1倍以上,微機、行動電話機、積體電路分別增長94.6%、66.2%和35.9%;企業實現利潤增速繼續加快,1-9月份,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380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6%,增幅逐月提高。

     2、就業再就業得到政府高度重視,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明顯改善。今年以來,中國“兩個確保”(確保下崗職工最低生活費、確保離退休人員最低生活費)工作得到進一步落實。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共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439萬人,其中376萬人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基本做到按時足額發放基本生活費併為其代繳社會保險費。第三季度,全國應發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594.03億元,實發593.71億元,基本做到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並基本實現了養老金社會化發放。與此同時,政府通過擴大公共開支、加快發展第三産業、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與農村地區生態環保建設等途徑,向社會提供更多新的就業崗位。初步預計,2002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將達到780-800萬人,但就業壓力依然突出,2002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將由上年的3.6%上升為4.2%。這主要是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一是中國目前處於新增勞動力增長高峰期;二是國有企業的結構性調整正在加速進行;三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加速向城鎮轉移。

     3.物價總水準持續低位運作。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自2001年9月變負以來,已經持續了14個月,1-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去年同期相比為-0.8%。我們認為,中國當前價格總水準持續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社會商品及其生産能力結構性供給過剩問題突出。目前中國製造業領域主要商品都呈現供大於求的狀況,據對600種社會主要商品的調查統計,200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供過於求的商品比重分別高到86.3%和88%,其餘商品供求基本平衡,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2)部分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傾向下降,抑制了國內消費需求的進一步增長。主要體現為:一是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低收入群體消費增長乏力;二是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改革措施的相繼出臺,不斷加強了居民未來支出增加的心理預期,很多低收入居民不得不擠壓日常的一般消費開支,加大儲蓄力度;三是部分城市和廣大農村擴大消費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村消費領域相對狹窄等,也影響了居民對部分商品的消費。(3)科技進步加快,勞動生産率不斷提高,使許多科技含量較高的産品價格步步走低。近年來電腦、通信、家電等産品價格一直處於下降的狀態,價格走低的趨勢與其他商品相比也最為明顯。(4)對外開放進程加快,國際市場商品對國內市場價格走勢影響不斷加大。根據入世承諾,2002年1月1日中國關稅總體水準由15.3%降到12%,將實施配額管理的商品品種由33種減少為12種。關稅的降低使進口商品價格降幅明顯加大,今年一、二季度外貿商品進口價格水準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5.8%和4.1%。

     4、國際收支狀況良好,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穩定。1-10月中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進口和出口分別增長18.7%和20.6%,貿易順差達到入世承諾的履行情況

    二、我國切實履行各項入世承諾

    自2002年1月1日至今,我國切實履行各項入世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智慧財産權和投資等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了關稅,取消了部分非關稅措施,擴大了外商投資領域,加大了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增加了相關政策的透明度,修改和廢止了一批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的法律和法規。具體內容如下:

    1、降低了關稅。我國于2002年1月1日大幅下調了5300多種商品的進口關稅,關稅總水準降低了關稅由15.3%降低到12%。工業品的平均稅率由14.7%降低到11.3%,農産品(不包括水産品)的平均稅率由18.8%降低到15.8%,70%以上稅目的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低稅率(10%)的稅目大幅增加,達到總稅目的一半。

    水産品稅率在14%左右,紡織品在18%左右,化粧品在8%左右,交通工具在18%左右,機械産品在10%左右,電子産品在11%左右。關稅減幅在100%、80%、70%、60%左右的商品,每一類都在100個以上。60%的稅目達到承諾的最終約束水準。

    2002年300多個資訊技術産品平均稅率降到5%左右,其中100多個實行零稅率。

    2、取消了配額。自2002年1月1日起取消了糧食、羊毛、棉花、晴綸、滌綸、聚酯切片、化肥、部分輪胎等産品的配額許可證管理。根據《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的規定,外經貿部制定了《進口配額管理實施細則》和《特定産品進口管理細則》。2002年機電産品配額總量已于2月6日以公告形式對外公佈。

    國家計委先後公佈了《農産品進口關稅配額管理辦法》、《2002年重要農産品進口關稅配額管理暫行辦法》、《2002年羊毛、毛條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實施細則》,並已于2002年2月10日實施。還公佈了《化肥進口關稅配額管理辦法》、《化肥關稅配額管理辦法》和《有關2002年化肥分配申請的公告》等。

    3、加強了智慧財産權保護。我國已于2000年和2001年完成了對《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商標法》、《著作權法》、《電腦軟體保護條例》等法規的修改;制定了《積體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商標法實施細則》、《著作權法實施細則》和《藥品管理法實施辦法》等。這些法規實施後,我國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在立法方面基本上符合TRIPS協議的要求。

    4、兌現了投資承諾。中國立法機構已經對《中外合資企業法》、《中外合作企業法》和《外資企業法》等三個關於外商直接投資的基本法律及實施細則進行了修訂,修訂內容包括外匯平衡條款、“當地含量”條款、出口業績要求和企業生産計劃備案條款等。

    通過稅制改革已統一了內外資企業的流轉稅制;取消了對外商投資企業的高收費;廢除了對外籍人員購買飛機票、車票、船票,門票、公共設施的雙重收費標準。根據我加入世貿組織承諾,新的《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和汽車産業政策已經公佈。

    5、增加了政策透明度。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有關透明度的承諾,外經貿部通報諮詢局自2001年12月11日我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之日起,即正式開展工作。2002年1月1日,該局在外經貿部政府網站公佈了《中國政府世貿組織通報諮詢局諮詢辦法》(暫行)和《中國政府世貿組織通報諮詢局諮詢辦法登記表》,就提供有關貿易諮詢的範圍、方式和時限向公眾做了明確説明,諮詢方式為書面形式,諮詢問題將在30個工作日內得到答覆。

    2002年1月14日,中國政府WTO諮詢點正式開始向各界提供諮詢服務,就我國所有有關或影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産權或外匯管制的法律、法規和其他措施的資訊向社會各界提供諮詢。該局至今共收到來自各國駐華使館、中外企業和個人的書面諮詢數千件。在各有關部門的支援配合下,已對絕大部分的諮詢問題作了書面解答。為了更好地履行中國政府諮詢點的承諾,該局已經開始籌建中國政府WTO諮詢網站。通過諮詢網站,公眾將獲得簡單、快捷、全面的資訊諮詢服務,WTO諮詢的效率和品質將得到較大提高。

    三、中國經濟的發展展望

    中國入世以來,中國積極履行關稅和配額承諾,穩步調控外貿政策,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成為WTO成員之間的貿易關係,入世的短期衝擊不像預先想像的那樣大,總體經濟狀況比事先預計的要好。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根本原因,是從具體國情出發,立足於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以內需為依託,使自己成為負責任的WTO成員,特別是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總體狀況比預期好。1-10月,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達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0.1%,全年外商直接投資(FDI)總額將超過550億美元。1-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去年同期相比為-0.8%。1-9月份,固定資産投資(不包括集體和個人投資)同比增長24.7%,比去年同期加快5.5個百分點,是“九五”以來的最高增幅。

    從所有制性質看,今年以來各類經濟成份的投資同步快速增長,預計全年集體投資增長16.8%,個體投資增長19.8%,增幅均比上年有明顯提高。分管理渠道看,帶動今年投資增長加速的主要力量是基本建設投資,1-8月基本建設投資增長了23.9%,增速較上年提高12.2個百分點;房地産投資則基本保持了上年的高速增長態勢,1-8月增長率為30%,比上年下降了2.1個百分點;而更新改造投資增長有較大回落,1-8月只增長了16.4%,增速同比回落了10.3個百分點。分行業看,今年第二産業的投資增長超過了第一和第二産業,是投資增長的主導力量,其中對一些優勢産業的投資增長更快,如冶金、化工、機械和輕工的投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55.4%、50.2%、68.9%和40.9%。而近年來增長較快的電子行業因受全球電子市場不景氣的影響,投資增長滑坡較大,今年只增長了11.3%,低於全部工業投資增幅14.2個百分點。第三産業中投資增長較快的是房地産、公用服務諮詢業和文教衛生廣播福利業,增速達到了30.7%,而近年來備受投資者青睞的郵電通信業因受改革和業務發展狀況的制約出現了較大的負增長,同比下降了27.4%。

    今年我國消費增長的形勢一直比較平穩,甚至月度間的變化都很小,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8.7%,以現價計的增幅下降了1.5個百分點,如果剔除價格下降因素,則同比增幅回落約0.6個百分點。今年消費增長相對疲弱的主要原因有:(1)現有收入分配格局限制了有效需求的持續增長,需求與購買力之間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錯位;(2)消費結構轉換仍處於醞釀與質變前的量變積累期,雖不斷有個別消費熱點涌現但還難以成為大眾普遍的消費品;(3)失業人數增長和保障水準相對較低,影響到了一部分人的消費,並對在崗人員産生了不良的示範效應;(4)我國公共産品價格近幾年上升過快,在一定程度上擠出了私人消費,典型的如農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開支較高,擠佔了農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

    雖然今年消費在總體上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不是那麼強,但一些消費熱點還是對工業生産運作産生了較大影響。今年1-10月,汽車、通訊器材、建築裝潢材料和傢具的增長率分別達到49.8%、56.8%、32.7%和22.9%,形成了以汽車、電子通訊和住房相關消費為核心的新消費熱點。消費熱點的形成對相關工業生産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由於汽車銷售量快速增長,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明顯上升,到10月份其貢獻率為15.4%,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首次超過了電子通信設備製造行業,躍升為工業40個行業大類之首。

     四、市場體制建設,取得顯著進步

    1、市場誠信建設取得進展,但誠信建設的路還很長

    “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入世使中國經濟全方位地與國際市場對接,而且要真正按國際通行規則辦事,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整頓國內市場秩序,打擊股市違規操作、規範證券市場取得顯著成績。中國證監會近期發佈的各種監管要求比其前十年的總和還要密集;工商系統最近對假冒偽劣市場屢禁不絕的打擊是空前的。但是,企業違規行為、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有些還很嚴重;一些侵害國家、企業和公民利益的現象,在局部地區還很嚴重。因為只有完善的市場,才可能造就完善的企業,也才可能培育真正的消費者。

    另一方面建立合理、透明的企業治理結構,促進內貿收效明顯。中國穩步推進科技興貿戰略,依靠科技增加內需和擴大出口,積極推進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一個公正、開放和透明的市場體系,高效、安全的金融制度正在形成。據CGE/IEC模型預測,中國的智慧財産權保護意識,商標權保護意識,産品品質和廣告宣傳的誠信指數1-10月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7.3%。同時,在國際市場上,我國企業競相壓價、互相詆毀的惡性競爭行為不容忽視。

    2、市場環境改善,經濟增長的結構壓力增大

    入世以來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推動下,市場環境正由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雙重型向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融合型轉變。經濟增長正由資源、供給約束型轉向市場、需求約束型,由粗放的數量擴張型轉向同步追求效率與品質的集約增長型。但是,在市場上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著産業結構升級的要求以及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壓力。同時依靠制度變革帶來的生産要素結構性配置(主要是農村勞動力和資源向非農産業的轉移)的壓力增加。解決效益與就業的唯一齣路,是採取效率與就業兼顧並重的政策。中國發展經濟的空間和容量是這麼大,完全能夠一方面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提高關鍵産業、骨幹企業的資本和技術的密集度,以增強它們的國際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同時發展以製造業為龍頭的産業,如發展教育、繼續教育,資本技術型産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環節,發展服務行業,發揮民營中小企業吸納更多就業崗位的作用,並制定和實施一整套協調配套的經濟政策。入世對以上兩個方面的發展是個機遇,是可以達到效率提高的目標,又能達到充分就業的目標,這需要經濟政策和市場環境在經濟增長中的協調匹配,也是檢驗政府在入世後職能轉變到位與否的尺度之一。

    3、市場環境顯示,我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在8%-10%之間

    市場環境顯示,在1998-2001年間,雖然中國經濟一直在7%-8%的增長速度區間運作,但這幾年中國經濟的現實增長率,低於潛在的經濟增長率,也是一個的事實,據研究我國實際潛在增長率在在8%-10%之間。然而由於就業狀況不佳,社保措施不健全,收入差距拉大,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使居民消費需求受到遏制;由於最終消費需求不振,及在準入、融資等方面的限制,社會民間投資的增長也受到遏制。這幾年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通過支援政府投資對拉動國內需求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內需不足的問題一直縈繞著我們。外需增長也受到國際局勢和市場形勢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需求不足的市場約束,使我國潛在的增長能力難以發揮出來。

     4、入世證實現實經濟增長率明顯低於潛在經濟增長率

     入世以來的經濟環境顯示,現實經濟增長率明顯低於潛在經濟增長率。其根據是同樣的社會資源,在不同的企業、尤其是在外企、民企和改制較好的國企裏,創造的價值成倍增長。入世前社會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無論是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都有較大的餘力沒有發揮。人力方面,大量勞動力資源未充分利用,使就業壓力增大;物力方面,産品嚴重過剩,生産能力閒置,社會庫存增加;資金方面更是供大於求。

    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2002年中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截至10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達到2655.39億美元,增加533.74億美元,是歷史上儲備增速最快的時期。預計到2002年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將達到2716億美元,比上年底增長28.1%

    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儲蓄超過8萬億元,金融機構的存貸差在1998-2001平均增長50.6%,大大高於同期存款增長的速度,導致存貸差佔存款總額的比重升到2001年的21.8%。目前有五分之一的銀行信貸資金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大量的儲蓄無法轉化為投資。由於供大於求的局面持續難解,通貨緊縮英語足夠重視,物價還是在長期性回落的路徑上。1-8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8%,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回落幅度加大0.2個百分點;1-8月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作為先行價格指數的生産資料價格指數前8個月累計下降4.4個百分點,近幾年月降幅有所趨緩,但仍然維持2%以上的降幅。通貨緊縮的加劇對投資與消費的進一步增長産生了一些消極影響。考慮到通貨緊縮産生原因的複雜性,要綜合應用總量政策和結構性政策來治理通貨緊縮。

     5、入世後經濟增長必須帶動就業增長,要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

    經濟增長的健康之路要求與就業增長相匹配,否則,失業的負面效應不僅僅會吞掉經濟增長的成果,而且會帶來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調: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觀念成為思想理論界多數人的共識,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其主要著眼點在於促進提高效率。其結果是在提高中國經濟效率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和基尼系數的急劇上升;同時效率優先要求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加速資本替代勞動的過程。二是,雖然政府將控制失業列入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但是宏觀政策有四大目標(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理論上應同時兼顧,實際上不同時期往往各有偏重。

    在“軟著陸”時期,宏觀政策的取向事實上是以穩定物價為優先。1998年以來,政府雖然努力以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長,但事實上並不是以就業作為中國經濟運作與發展的優先目標,而是以就業增長作為經濟增長政策的配套措施和副産品。甚至有些部門(農業、礦業、某些製造業等)的經濟增長還伴隨著就業的下降,這當然主要是科技進步因素在內,問題是就業增長並不單純取決於經濟增長一個因素,而是取決於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的變化兩個因素。因此,為解決就業增長,就必須一要經濟增長,二要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這需要在技術進步與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上與國際市場接軌,正確解決效率與就業的關係。但直到目前歐美不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入世本身沒給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帶來了福音。

    6、入世風險

    入世標誌著中國經濟改革進入新的階段,也就是建立同世界經濟和貿易體系相銜接的當代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這對於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對於中國同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關係,將會産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強調中國與世界經濟和貿易體系相銜接,並不是照搬其他國家的經濟體制和政策,仍然需要強調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WTO並沒有消除各成員經濟體制的差異,而只是求同存異。

    當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中形勢變化有些令人不安,一些國家濫用反傾銷、保障措施、檢驗檢疫標準、技術標準等手段對進口貨物設置障礙,給世界經濟貿易發展帶來了明顯的消極影響;有的經濟發達國家在憑藉其經濟實力和自由貿易的旗幟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大門的同時,不惜違背WTO的規則,對發展中國家提出過分苛刻的要求,甚至設置貿易壁壘,對本國産業採取保護主義措施。是值得警惕的傾向。(作者:國家資訊中心 博士後)

    中國網 2002年12月11日


中國入世週年報告
中國入世報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