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表團向東盟論壇提交新安全觀立場文件  

    在7月31日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向大會提交了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方在新形勢下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文件全文如下:

    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

    一、引言

    人類曾經歷無數次戰爭,最近100年更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40年冷戰對峙的磨難。歷史證明,武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爭端與矛盾,以行使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為基礎的安全觀念和體制難以營造持久和平。人們普遍要求摒棄舊的觀念,以新的方式謀求和維護安全。在此形勢下,以對話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新安全觀逐漸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之一。

    二、背景

    新安全觀實質是超越單方面安全範疇,以互利合作尋求共同安全。新安全觀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符合人類社會進步的要求。

    冷戰結束後,國際關係的緩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成為國際形勢的基本特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安全的涵義已演變為一個綜合概念,其內容由軍事和政治擴展到經濟、科技、環境、文化等諸多領域。尋求安全的手段趨向多元化,加強對話與合作成為尋求共同安全的重要途徑。“911”事件突出表明,當今世界安全威脅呈現多元化、全球化的趨勢,各國在安全上的共同利益增多,相互依存加深。

    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基於以下原則構築自身和國際安全:

    ——在《聯合國憲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其他公認國際關係準則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主導作用;

    ——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領土、邊界爭端和其他有爭議的問題;

    ——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改革和完善現有國際經濟與金融組織,尋求共同繁榮;

    ——除防止外敵入侵、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等傳統安全領域外,重點對打擊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領域予以關注;

    ——根據公正、全面、合理、均衡的原則,在各國普遍參與的基礎上,實行有效的裁軍和軍控,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維護現有國際軍控與裁軍體系,不搞軍備競賽。

    上述安全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構成了新安全觀的基礎。

    三、政策

    中國是新安全觀的積極倡導者。1996年,中國就曾根據時代潮流和亞太地區特點,提出應共同培育一種新型的安全觀念,重在通過對話增進信任,通過合作促進安全。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在多邊、雙邊場合多次呼籲樹立新安全觀。新安全觀已成為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認為,新安全觀的核心應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

    互信,是指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異同,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心態,互不猜疑,互不敵視。各國應經常就各自安全防務政策以及重大行動展開對話與相互通報。

    互利,是指順應全球化時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互相尊重對方的安全利益,在實現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時,為對方安全創造條件,實現共同安全。

    平等,是指國家無論大小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一員,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別國內政,推動國際關係的民主化。

    協作,是指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並就共同關心的安全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消除隱患,防止戰爭和衝突的發生。

    中國認為,新安全觀的合作模式應是靈活多樣的,包括具有較強約束力的多邊安全機制、具有論壇性質的多邊安全對話、旨在增進信任的雙邊安全磋商,以及具有學術性質的非官方安全對話等。促進經濟利益的融合,也是維護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國認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亞太地區更是如此。相容並蓄,增進合作,才有利於共同進步和發展。為此,安全合作不僅是指發展模式和觀點一致國家之間的合作,也包括發展模式和觀點不一致國家之間的合作。

    四、實踐

    中國是新安全觀的積極實踐者,通過自身經驗證明了新安全觀的可行性。

    中國積極尋求通過和平談判解決與鄰國的爭議問題。中國目前已同絕大多數周邊國家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同越南簽署了北部灣劃界協定,與東盟就制訂“南海地區行為準則”保持磋商。在未決爭議問題上,中國與有關各方就在爭議地區保持和平穩定、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問題達成共識。領土、領海爭議已不再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正常合作、發展睦鄰關係、共築地區安全的障礙。

    中國把加強經濟交流與合作作為營造周邊持久安全的重要途徑。中國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地區經濟合作,與本地區各國共同努力推動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經濟合作新局面。以東亞10+3合作為代表的各種地區經濟合作機制的發展,不僅給有關國家帶來了現實經濟利益,也增進了各參與方的相互交流、信任與合作,進而促進了本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中國努力推動地區安全對話合作機制的建設。中方相信,一個對話而非對抗的地區安全框架,是亞太安全的重要保障。為此,中國高度重視並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和東盟地區論壇。

    上海合作組織是對新安全觀的成功實踐。從1996年“上海五國”進程啟動以來,中、俄、哈、吉、塔五國先後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和《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並率先提出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鮮明主張。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後,六個成員國相繼簽署《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於地區反恐怖機構的協定》,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反恐鬥爭,穩步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大力倡導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安全合作模式。

    東盟地區論壇在開展建立信任措施、推動預防性外交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論壇通過平等對話促進安全的思路符合新安全觀的主張。在“911”事件後的新形勢下,論壇更加重視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問題,開展了實質性的探討與合作,增強了論壇的活力,促進了互信合作。

    新華社 2002年8月1日


中國裁軍大使強調應樹立新型安全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