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禁止以報酬形式誘人參與遺傳研究  

    記者從今天(4-14)召開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大會(HGM2002)上獲悉,國際基因組組織倫理委員會已經就基因研究的正當行為提出一項聲明。

    委員會主席伯莎克諾伯斯女士説,《遺傳研究的正當行為聲明》中提出了四個基本原則:承認人類基因組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遵守國際人權公約;尊重研究對象的價值觀、傳統、文化及人格;支援並維護人類的尊嚴和自由。

    倫理委員會在聲明中規定:“禁止以報酬形式吸引任何人、家庭及種群參與遺傳研究。但研究人員可就技術轉讓、地區培訓、成立合資企業、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及資訊、建設基礎設施、補貼以及專利費用於人道主義用途的比例同參與研究的個人、家庭、團體、社區或種群達成協定。”

    克諾伯斯女士説,目前市場上出現了許多根據遺傳研究成果開發出來的新産品,其中包括治療人類常見疾病的疫苗和藥品。越來越多的政府性及非營利性研究項目將最終走向商業化。醫療保健公司也因此必須承擔特殊的道德義務。

    她説,委員會認為基因組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有必要制訂遺傳研究中的利益共用的指導原則。

    出席大會的倫理學家與科學家就“克隆人”實驗研究紛紛發表看法:堅決反對“克隆人”實驗。為防止生命科學研究誤入歧途,專家們形成了3點共同看法。

    義大利醫生安蒂諾裏最近聲稱,他進行的“克隆人”實驗中已有一名婦女懷孕8周。這一消息成了此次國際人類基因組大會關注的焦點。4月13日,大會組委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分別舉行“21世紀基因科技和生物經濟”、“基因組學和社會——東西方的對話”兩個公開論壇。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主席徐立之、著名基因研究專家陳竺、復旦大學張乃根教授等數十位中外科學家與倫理學家在論壇上一致表示堅決反對“克隆人”。

    “反對克隆人,全世界意見一致。”中科院副院長、本屆人類基因組大會本地組委會主席陳竺的講演義正辭嚴,“最早站出來反對克隆人的,正是培育克隆羊‘多利’的英國科學家,因為專家最清楚,目前的技術離克隆人還遠得很。”克隆羊“多利”的成功,經歷了277頭克隆羊實驗失敗的波折,怪胎、畸形層出不窮,這一幕如果在克隆人時重演,誰來為277條生命的夭折負責?克隆動物被發現存在早衰現象,尚無法解釋,不顧這一切,匆忙克隆人,很可能釀成大錯。克隆人的誕生還會帶來眾多社會倫理問題,應當阻止。

    “克隆人是對人類尊嚴的莫大威脅!”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部主任沈銘賢教授一針見血。沈教授表示,正因為如此,我國政府多次強調,在任何情況、任何場合、任何條件下,都不贊成、不允許、不支援、不接受生殖性克隆人的實驗,而聯合國也正在加緊制定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的國際公約。

    在復旦大學舉行的“基因組學和社會——東西方的對話”公共論壇上,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倫理委員會主席伯莎克諾伯斯女士談到“克隆人”研究時説:“這種做法完全置人的個性于不顧。生命是一種創造,而不是商品。”她説,目前包括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都在盡力協調和規範,希望能阻止這一悲劇的發生。

    德國亞洲事務研究所歐德瑞教授表示,人不是工具,不能複印來複印去。他對國際倫理目前缺乏標準的現狀表示擔憂:如今,生物技術的冒險主義者正在到處尋找機會,並在法規最少的、利益最大的地方進行活動。沈銘賢教授説:“當人類深入到DNA螺旋體中時,有些人的視線開始迷失了。”

    為譴責與阻止“克隆人”的實驗,中外倫理學家與科學家在論壇上形成了3點共同看法:

    在生命科學研究日新月異的今天,倫理學不可“缺席”。倫理學家認為,它絕非是科學的“緊箍咒”,而在維護人的尊嚴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復旦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宗良教授認為,不僅如此,倫理學還要能夠預見問題,而不是被動地適應挑戰。

    尊重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命倫理立場。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倫理委員會主席伯莎克諾柏斯女士表示,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個國家和地區由於文化背景、歷史不同,沒有必要達成一個統一的倫理原則,應在求同存異的前提下,加強對話、溝通,才能攜手推進科技與倫理的健康發展。

    贊成科學無禁區,但對“克隆人”實驗行為應有禁區。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學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邱雲宗指出,科學家有創新的權力,為防止生命科學研究誤入歧途,應對這種創新負起社會責任,這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張學全 房寧 仇逸)

    新華社 2002-4-15


24年前有人宣稱克隆人誕生
控制基因使嬰兒變聾 美一對同性戀人設計失聰兒
昔日搭檔質疑義大利醫生克隆人結果
中科院副院長陳竺:如果克隆人降生將是個悲劇
美一瀕死男子要求被克隆
布希將敦促參議院通過克隆人禁令
安蒂諾裏行為不負責任 俄專家反對克隆人實驗
美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研討“人類基因”
我國人類功能基因大規模研究獲得重要進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