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醫生何時誕生?  

    ● 目前現象與真正意義“ 私人醫生” 尚有一段距離

    ● 應建立職業醫生準入制度,使名醫為公眾所有

    ● 應加強醫療市場監督,建立醫生風險保險制度

    編者按:3月28日關於“廣州時興私人醫生”的報道引起了不少市民的關注,市民紛紛致電暢談自己的看法。記者發現,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均認為“私人醫生”將是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我們其實不難發現,呼喚“私人醫生”不僅是患者的心願,也是醫生、醫院的心願。我們希望將來看到一個雙贏的結局。

    南方網訊 一位專門研究醫療資源配置的專家指出,其實日前報道的“私人醫生”現象只是向真正意義上的“私人醫生”的一個過渡。要保證“私人醫生”的順利誕生,還應建立職業醫生的準入制度,允許優秀人才流動,使名醫為社會公眾所享有,同時還應加強醫療市場監督,建立醫生風險保險制度,上述制度缺口若不能完善,“私人醫生”很難“出世”。

    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很多高水準的醫生集中在大醫院,同一個城市最主要的醫療技術、人才基本上集中在少數的三甲醫院,而與此同時,我們的社區醫院因為人力與技術的起點不高,常常引發病人的不信任,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病人不斷擁向大的醫院,而病人獲得的只是暫時的治療,大醫院根本沒有精力照顧病人一生的身體健康,而這個空缺就應該由“私人醫生”來代替。

    在國外,“私人醫生”(又稱家庭醫生)的位置十分重要,一般會為整個家庭每一個人提供全程醫療服務,“私人醫生”可以掌握每一個人從生到死的健康狀況。而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健康的不斷重視,“私人醫生”必然會應運而生,特別是外資醫院、營利性醫院的加入和壯大,更會優先推出付費的“私人醫生”的服務。目前,國內一些醫院已經開始嘗試作這一方面的試點,如上海一家醫院推出“戶籍醫生”,為1920名農民提供24小時到府醫療服務,其中免收出診費。廣州市一家民營醫院推出了不少“私人醫生”服務套餐,如由專職醫生為你檢查、保健口腔的服務,你只要一年付出50元的服務費就能享受,這些已是“私人醫生”的一個雛形。

    醫院:以此增進醫患感情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其實不少醫院為了留住病人,改善醫患關係,已採取多項措施促使醫生與患者交朋友,並提供類似“私人醫生”的服務,廣東省中醫院從1998年開始,各個科室都有自己的病友會,對本院已出院的病人進行定期追蹤檢查。舉辦健康教育講座,而該院的神經內科還為病人設立健康檔案,由護士組成的愛心小組會定期到府體檢,幫助病人病後康復。廣州市華僑醫院血液透析室還成立了病人俱樂部,用專車接送病人前來透析,中山大學醫學院附屬一院還經常請專科醫生來舉辦健康教育講座,加強病人與醫生的交流。

    在全市首家推出“病人選醫生”的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則更是通過“病人選醫生”增進了病人與醫生的感情,病人找固定醫生看病、諮詢的現象也開始興起。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有關負責人認為,“私人醫生”肯定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但公立醫院的醫生不可能收取費用。該負責人認為,本報所報道的在該院出現的“私人醫生”現象,實際上是因該院鼓勵改善醫患關係而逐漸形成和興起的,醫生雖然付出了勞動,電話費可能會超支,但這實際上是一種雙贏的結果,病人得到實惠,醫院、醫生留住了病人。醫生與病人建立良好關係,不僅會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也能提高醫生的水準,因為他有了固定的病人,對病人病情了解,治療效果當然好過從前,既然是雙贏醫院就不會考慮醫生收費問題。

    醫生:這實際是一種雙贏

    張教授:我已經和幾十位病人交上了朋友。有這麼多病人指定找我,我真的很開心,能為他們治好病我會覺得自我價值得到體現,況且掌握他們的病情有利於提高療效,雖然電話費會多點,也值。

    陳醫生:我是剛來醫院不久的新手,現在競爭日益激烈,病人的多少不僅決定我的收入,還有關我的聲譽,所以醫院發放“愛心卡”留住老病號我很贊成,關係好的病人問我要電話號碼我也樂意,這説明病人信任我。

    患者:願交醫生朋友

    今年60歲的吳伯因患糖尿病而成為醫院的老病號,一直和為其治療的張教授保持良好的關係。吳伯告訴記者,自己的病需要長期治療,只有固定地找一個醫生,醫生才能對自己的情況了解清楚並給予正確指導。久而久之便與張教授成了朋友,除了有事諮詢一下,沒事也打個電話問候,甚至過年還互相拜拜年,關係好了,什麼也好辦了,自己有什麼可幫張教授的也很盡力,可以説交了這個醫生朋友實在有幸。

    30歲的白領劉小姐則表示如果有這樣免費的私人醫生當然好,現在大家都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了,能交一個醫生朋友安全感和信任度都容易增強。但劉小姐又提出一個疑問,如果都是免費的,會不會有更多的病人打電話給醫生諮詢?如果一個醫生總是被諮詢電話所圍繞,他的耐性可以持續多久?這些病人是不是應該考慮付費給醫生,這樣雙方才更公平。

    45歲的企業家王先生則明確表示,自己非常願意付費請一名醫生做自己全家人的“私人醫生”。這樣全家人從老到小既能得到醫生的細緻關懷和照料,獲得服務的自己也心安理得。但王先生也承認現在請一位名律師做自己的法律顧問沒有問題,而請一名名醫做真正意義上的“私人醫生”卻難上加難,所以他也贊成與醫生交朋友的做法,但他相信這只是一個過渡,他希望能早日涌現像“法律顧問”那樣的專職的“私人醫生”。

    《南方都市報》2002-04-01


關注自身健康 南京50位市民用上私人醫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