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美國大片:天使還是魔鬼

    雖然很多人對此感到不愉快,但美國電影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卻是人所共睹的事實。1999年,全美影院票房收入共計700億美元,美國電影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票房收入,以及其相關産品的收入比這個數字還要多,電影無疑已經成了美國的支柱産業之一,其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

    一般認為,美國電影的成功是因為其"娛樂性"是一流的。如何解釋美國的"娛樂性"影片橫掃全球票房這個事實呢?

    人的需求是多層次的,處在低層次的要求總是要被先滿足。人總是要先滿足基本的生理要求---食欲、性慾等,才能有比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眼睛和耳朵作為感覺器官,和作為消化器官的嘴有類似的特徵,它們本身也有一些慾望,需要人想辦法滿足它們。就像嘴巴經常要求提供味道濃重的食物一樣,眼睛和耳朵也時常需要一定的視聽刺激。美國電影正是在這點上吸引了很多觀眾。從噴涌的火山到咆哮的恐龍,美國電影給人們提供了大量的視聽刺激,能很好地滿足人的視聽需要。即使不是在科幻、災難等凸現視覺效果的片種中,美國影片也注意利用其發達的技術創造豐滿的視聽效果。

    這樣,美國電影就佔據了一個先機,把大量追求感官刺激的觀眾聚攏在自己的旗下。

    當然,娛樂性的含義並不只是感官刺激,還包括對人的情感、理性等諸多方面的需要的滿足。

    美國人道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總結成以下的層次:生理需要、探索和控制環境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與安全有關的物質條件、愛情和歸宿、受人尊敬、自我實現。這些需求在生活中往往不能得到完全的滿足,這樣就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上的壓力。弗洛伊德認為,夢能夠以形象和情節來使人的壓抑的情緒得到宣泄,電影在這一點上和夢的作用非常相似。使人的潛在需求得到滿足,使不滿得到宣泄。和滿足人的視聽感官需要一樣,永遠是"娛樂"性電影的主要任務之一。

    美國電影中往往不遺餘力地宣揚某些人類的美德,比如忠誠、勇敢、負責和自我犧牲精神,而這些美德又往往以"美國精神"的面目出現。很多國內的論者都把這歸於一種宣傳的需要。事實和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樣,多數人更喜歡樂觀主義、積極向上、弘揚人類美德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説,在電影中宣揚人類美德也是為了適應觀眾的口味,為了尋求一種價值認同,為了票房的需要。像2000年夏居票房首位的《碟中碟2》就宣揚了英雄主義精神,而居第二位的《完美的風暴》表現了人與困境的英勇搏鬥。縱觀歷年來的賣座大片,我們會發現其中弘揚人類美德的影片總是佔多數。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本土觀眾在美國影片的觀眾群中佔據了重要位置,而這些觀眾理所當然地對所謂的美國精神有強烈的認同感,所以很多美國片表現了美國人如何"拯救世界",宣揚了美國式的英雄主義,美國式的愛國精神,其中也不乏腐臭的沙文主義。

    美國電影的實踐告訴我們,在一部影片中宣揚美好樂觀的東西和愛國主義的精神與娛樂性並不矛盾,這兩者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對人類主弦律的宣揚恰恰是娛樂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電影的成本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是最高的。一部電影如果想要拍好,動輒就需要成百萬、上千萬美元的拍攝資金,不要説調動大量的演員,使用各種精密的拍攝設備,就是沖洗膠片需要的費用也是一般人所難以承受的。一個詩人寫一首詩的物質成本幾乎為零,所以即使他的詩集完全沒有銷路他也大可不必著急;而一個製片商如果賣不出足夠的拷貝往往意味著傾家蕩産。所以電影的創作必須考慮到未來的市場前景。這也正解釋了為什麼當今的電影市場上商業影片佔有絕對優勢,而較為個性化的探索性影片和藝術影片一直處在艱難求生的狀態。

    美國電影正是因為在商業上的成功而坐上了世界電影業的頭把交椅。除了科幻片、動作片、災難片等高科技的金字招牌,美國電影還涵蓋了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影片,從溫馨浪漫的愛情片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從絲絲入扣的推理片到賞心悅目的青春片,美國電影幾乎滲透到了電影市場的一切角落。美國每年也出産大量的獨立製作影片、探索性影片,這些影片也並非完全不注重市場前景,它們之中的多數都有完整的情節、較快的節奏和能夠打動觀眾的人物,往往也能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也有的導演把拍攝這類影片當成進入主流圈子的墊腳石,或者用它們來嘗試一些新的技巧,很多在獨立影片中得到檢驗的技巧隨後就被用在一部非常商業化的影片之中。

    美國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們能夠拍出觀眾想看的東西,並且成功地影響了觀眾的口味,創造出了一大批專門的觀眾群,樹立了非常成功的品牌形象。面對美國電影在商業上的成功,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也希望能夠奮起直追,但它們所拍出的商業影片中,有的因為資金、技術方面的劣勢面對美國電影相形見絀,有的雖然相當出色卻仍然難以獲得當之無愧的成功,原因就是美國電影的勢力已經過於強大,已經對其他國家的影片産生了過強的排擠。

    美國電影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美國電影業完善的商業體制。有人説:"好萊塢是由一幫自以為是藝術家的商人和自以為是商人的藝術家組成的。"這句俏皮話一語道出了美國影片的明顯的商業取向。和很多國家政府資助本國影片拍攝的做法不同,美國電影全部由私人投資,並且由製片方承擔全部的風險。為了保證盈利,在每一部美國影片拍攝前都要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和論證,然後經過一系列規範的操作才投入拍攝,這些操作使投資各方和編、導、演等人的責權分明,也確立了各方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關係,保證了每一個人都能以高漲的積極性和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影片的拍攝工作。在影片首映之前,各大公司的發行部門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宣傳活動,而隨著影片的上映,大量與電影相關的産品也都集團跟進,這一切商業措施都大大地提高了製片商的總體收入。

    美國電影所取得的成功也和美國人的很多特點不無關係。美國人把特有的積極樂觀精神帶進了他們的電影,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不倦的探索精神,將科幻等片種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峰。

    美國電影的巨大成功絕不是偶然的,各國電影人現在不得不面對這個事實。至於美國電影對世界電影業的影響,很難用一句話説清:電影即使在電視和網際網路等媒體的夾擊下,仍然把觀眾吸引進電影院,又最大程度地排擠了其他各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它既提供了美倫美奐的視聽享受,又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人們的想像力,窒息了很多類型電影的發展。在觀眾中,對美國電影的評價更是褒貶不一,從表示絕不看美國電影到對美國電影情有獨鍾,什麼樣的都有。

    1999年被行家們稱為"改變電影的一年",在這一年,一批新銳的電影人推出了多部代表著未來電影發展趨勢的影片。玩著手掌機長大的一代導演,從70年代那群老叛逆手中接過了搖搖欲滅的火炬。這一年,所謂"電影製作"的概念整個被擰轉了。想想《駭客帝國》裏冷酷的網路仙境吧,還有《角鬥俱樂部》一路過量分泌的火爆荷爾蒙,《女巫布萊爾》混亂扭曲的自然主義,《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的荒誕大展覽,時間本身在《走為上策》Go)和《木蘭瓣上的生活》Magnolia中被肢解和顛覆,鬼氣森森的《美國美人》和《第六感》卻又帶有一抹近似玄學的詩意。而比起1999年,2000年的美國影片卻顯得平淡了許多。雖然2000年美國影片涵蓋了很多種類型,比如動作驚險片《碟中碟2》、災難片《完美的風暴》、懸念片《深層真相》、科幻片《太空牛仔、恐怖片《驚聲尖叫3》、青春片《最強拉拉隊》、社會問題片《阿蓮正傳》、動畫片《冰凍行星》等等,而且力量比較平均,幾乎每一部都有其可取之處,但似乎沒有出現太多精品,真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説,2000年美國影片的主要問題就出在"創新"二字上。可能是因為1999年的創新風潮使片商們出了一身冷汗,想要讓2000年的影片保守一些以防冒進的危險;也可能是那些新銳導演都在準備他們的下一部影片,2000年的美國影片基本上拍得循規蹈矩,不求有功,只求無過。這對電影業也許不是一件好事,事實也證明,2000年的"溫吞水"不但讓觀眾們大喊不過癮,也減少了老闆們的收入。

    摘自《書摘》 2001年8月3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