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上海只剩下兩個半中國名牌

馮源

    首批共十大類的中國名牌産品榜上,惟有開開、海螺和杉杉三個服裝品牌為上海留下了一席之地。杉杉發跡于浙江,仔細算來,上海如今只剩下兩個半中國名牌。

    稱雄多年的上海老牌貨成了明日黃花?實力雄厚的上海工業已經難有作為?此次評選標準讓上海人很是無奈,上海大眾、上海夏普、上海三菱、上海日立……雖是合資生産,但為何不能評為中國名牌?“品牌無國界!”此話言之有理,然而上海貨這面大旗還能打多久?

    上海市1995年開始名牌戰略推進工作,到去年年底,共推出338項上海市名牌産品。2000年,其銷售收入達2000億元,佔全市工業銷售額的1/3,其銷售利潤達280億元,佔全市工業銷售利潤的73%,其無形資産總值已達556億元。可見,這些名牌産品已成為上海工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上海貨的家底依然雄厚。然而,上海名牌如此之多,其中的中國名牌為何如此之少?

    有關方面自揭現有上海名牌産品的五大不足:企業規模小,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品牌;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投入不足,産品開發落後市場需求;名牌産品的品牌含金量不高;名牌的文化含量不高,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不夠;名牌産品的成長環境不佳,假冒産品氾濫。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陸德明教授則著重剖析了上海的老牌産品。他一直認為,老牌不等於名牌。上海一直引以為榮的老牌産品,一部分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遺産,另一部分則産自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壟斷生産,真正的名牌是市場競爭的産物。

    上海需要更多的中國名牌,重振上海名牌雄風,關鍵還在思想觀念。陸德明教授認為,許多滬上老牌産品是勞動密集型産品,上海的勞動力成本比周邊省市要高,應該揚長避短,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以及服務業領域的名牌産品。他還呼籲:上海企業要增強技術創新意識,不要滿足於已有産品的風格;上海企業要增強市場開拓意識,不要滿足於本地市場;上海的企業家也要解放思想,敢於亮相,為企業增加無形資産。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尹繼佐教授則指出,一個大城市的發展需要名牌産品助力,創建名牌要有與時俱進的眼光。因此,政府要注重戰略佈局,企業不要夜郎自大,要有危機意識。

    新華社 2001年9月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