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呼叫轉移”引得電信三巨頭交惡

    8月21日,廣東省移動通過短資訊告知用戶,網間呼叫轉移或轉移至固定網、聯通網、鐵通、長城網等價格由每分鐘0.1元升至0.3元,網內呼叫轉移費用保持0.1元不變。

    上海移動同時調整網間呼叫轉移資費。移動用戶把來電轉接到135至139字頭的手機上或轉接到1258,1259等移動特服號碼時,通信費用維持0.1元人民幣每分鐘,而將來電轉移到其以外的電信網路電信聯通鐵通等網間的呼叫轉移費將從0.1元每分鐘調整為0.2元每分鐘。

    作為全國唯一手機數量超過固定電話數量的城市,深圳亦進行了同樣的資費調整。

    9月21日,北京行動通訊公司正式宣佈,手機呼叫轉移費將從原來的0.1元漲到每分鐘0.2元,但手機對手機之間的呼叫轉移費仍然維持每分鐘0.1元不變。

    九月下旬,中國移動啟動的呼叫轉移收費提價已經被國家有關部門叫停。資訊産業部已經下文,要求各地行動通訊公司“暫停調整”呼叫轉移收費。

    如果你是一個中國移動全球通的用戶,開通了呼叫轉移業務,價格為0.2-0.4之間,有一天你發現同樣全球通的朋友卻享受著0.1元的呼叫轉移價格,你千萬別奇怪,只能説你太不幸運。因為這源於一個戲劇性的事件和有關部門令人困惑的監管。

    今年8月中旬,中國移動對用戶的呼叫轉移收費提價:由移動網轉至固定電話、聯通、鐵通和長城網之間由原來的0.1元/分鐘提到0.2-0.4元,而移動手機間的轉移則仍然只收0.1元/分。

    然而,僅僅不到一個月,這個讓用戶叫苦的方案就被國家資訊産業部要求“暫停調整”。其中,中國移動通訊集團公司專門下文稱,按資訊産業部指示,一個最關鍵的意見是:已經調整的按新價執行,未調的就不要提了。此時,全國有相當一部分省市尚未調價,中國移動正在和資訊産業部交涉最終結果。

    涉及數以千萬計的用戶的收費怎麼如此“兒戲”呢?呼叫轉移背後隱藏著什麼利益遊戲?

    呼叫轉移的質變“當初設置呼叫轉移是為了方便用戶,手機快沒電了,利用最後的一點電量把呼入電話轉移到固定電話上;或者是移動手機不便接聽時轉到固定電話上。”中國電信廣東省電信公司市場部的一名副總經理曾在廣東移動任職多年,對其中的來龍去脈瞭如指掌。

    呼叫轉移由手機用戶發出申請不收取開戶費、月租費,“對用戶端是免費的,只有發生轉移時才收費”。並且所有的呼叫轉移都不能將電話轉到異地電話上牗包括異地手機和固話牘,原因是異地間的費用結算非常複雜。

     “移動開呼叫轉移一開始是不收錢的,後來發現大量的電話轉到固話上,不行了”。那位副總回憶説。於是就開始收費,標準是跟直接通話的費用一樣,後來又改為按主叫方收費。再後來發現還是太高,又改為只按通話費用標準收第一分鐘,一分鐘以後的不管。最後,變到了每分鐘收一毛錢。

    呼叫轉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手機轉到手機上,另一種是手機轉到固話上。在此次調價前,這兩種的收費統一是0.1元/分。這錢先由發生轉移的手機用戶交到移動,如果是發生在移動網與外網間的轉移,移動再按網間協議結算,每分鐘付給中國電信、聯通等電信商0.06元。這項結算與手機用戶直接呼叫固話用戶的結算費用是一樣的。這位副總介紹:“事實上,大部分的呼叫轉移是由手機轉到固話上。”

    “但是,這次一調,手機轉移到手機就比轉移到固話要便宜多了,”這位副總指出,這是移動予頭主要對著電信,主要想避免轉移到固定電話上,“直接侵害了固網的利益,限制了用戶的選擇權,有岐視傾向。”

    於是,在廣東移動調價不久,廣東電信就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向廣東省通信管理局提交了正式報告,要求對這次提價作出干預。事後有業內人士分析,向有關部門“報告”肯定不止廣東移動一家,要不怎麼會不到一個月資訊産業部就亮出了“黃牌”?據廣東移動介紹,呼叫轉移主要轉到固話和聯通手機。

    移動方面的提價解釋是:“移動的呼叫轉移成本就是0.09元了,只收0.1元怎麼夠?”但電信和有關部門最後核實的成本為網間結算的0.06元而已,因此,有關部門明確指出,移動這次是項莊舞劍,欲阻止手機用戶使用其他電信運營商的通信網路,“明顯涉嫌不正當競爭”。而用戶不轉到固話和聯通手機上只有三種選擇:一是直接通話,二是轉到另一台移動手機上,三是拒絕接聽。

    這樣,呼叫轉移這項業務本來是為了方便用戶,幫助用戶省錢的,經過從免費到收費、調費的一系列折騰,演變成了移動調整收入的杠桿和實施競爭的利器:由原來引導用戶轉向固話,發展成限制用戶轉向固話。

    話務量競爭時代“移動這是通過限制用戶轉移到固話來控制話務量的走向,”這位副總説,隨著不同電信運營商間競爭的升級,現在的競爭不再是你有多少用戶的競爭,而是話務流量的競爭。

    過去,行動電話業務只有中移動和聯通兩家的用戶,固話只有中國電信的用戶。但現在,移動和固話之間的用戶面重疊很高,固話營運商也增加了鐵通、聯通等。這樣,一個手機用戶,同時在辦公室和家裏各有一台電話,還有一台小靈通,他既可以選擇用手機,也可以用小靈通和固話;而用固話時也可以選擇鐵通,打長途時還可以考慮用聯通和其他虛擬電信營運商的網路。而隨著開戶費、初裝費的降價和取消,電信營運商的收入越來越倚重於話務流量——只有用戶用你的網路去打電話,才有收入。比如,一個用戶裝了一台電信的固話,但卻用聯通的網撥打長途,電信便只有眼看著“肥水外流”。

    由於IP技術的廣泛應用,用戶使用不同的網路進行通訊已經是易如反掌。

    此次呼叫轉移風波就説明瞭這種大勢。“提價後,使用呼叫轉移到固話的價格已經沒有優勢,跟直接用手機通話相差不多,只差一毛錢了。”而由於呼叫轉移的網間結算和手機直接打到固話上的網間結算費率是一樣的,因此移動的“成本説”很難站住腳。這位副總堅信,儘管電信方面無法技術統計呼叫轉移到固話上的流量變化,但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轉移肯定大受影響。

    支援這一結論的理由還有:移動方面最清楚,也只有移動清楚,每天的呼叫轉移流向和流量。

    “而網內轉移成本和網間轉移成本是一樣的,為什麼不一視同仁呢?”廣東移動方面的解釋是網間結算比網內結算多0.06元。但問題是:為什麼以前不提呢,即使加上這6分錢也不至於相差那麼多到0.3元,況且0.1元和0.4元又是怎樣的差別?

    據廣東移動介紹,目前開通呼叫轉移的用戶超過600萬台,佔全省全球通用戶總數的80%。全國的平均水準與這一比例相差無幾。這意味著巨大的話務量:以每個用戶每月發生15分鐘資訊轉移,每分鐘一毛錢算,廣東一年下來就過千萬元。

    “這只是越來越激烈的電信競爭形勢下,營運商爭奪話務量這一生命線的一種表現”,業內有人認為,現在註冊用戶對於營運商的價值在下降,過去那種開通一個用戶先賺一筆,每月月租當“搖錢樹”的舒服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今後,營運商要在電話接通率、通話品質牞處理交費、投訴等售後服務上下功夫。”抓住用戶的個性化服務,進行用戶細分比如推出套餐組合就是順應形勢的舉措。“主要方向不是發展用戶,而是增加話務量。”從這個意義上看,呼叫轉移的質變正是電信行業競爭的質變使然。監管失責牽電信行業競爭的質變導致了競爭手段的多樣化,包括利用政策和技術“擦邊”。這似乎對監管部門提出了新要求。

    “有關部門對這一事件的處理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一位業內人士説。既然認為“明顯涉嫌不正當競爭”,又叫了“暫停調整”,那為什麼會有先後之分呢?“已經調的就算了,未調的就不要調了”的處理辦法很有些既往不咎的味道。

    由於此次移動調價已由相關省市公司向當地有關部門備案,並且呼機轉移屬於電信增值業務,移動可自行定價。因此從産業政策上看,移動並沒有錯。

    問題在於:各地有關部門為什麼在移動上報備案未能及時否決,事後才來一個“暫停”。

    這一“暫停”的“突然拉閘”造成了事實上默認了已有的調價。“這次叫暫停,移動得到了好處,下一回他又想一招。”這位副總説,有的公司老搞小動作。

     “突然拉閘”造成的另一個後果是不公平牶不同省市的移動公司之間不公平和不同用戶之間的不公平。即使有一天資訊産業部一錘定間,已經收取的調價部分還可返還嗎?

    從調價至今已有兩個月了,有關部門的態度仍是“騎墻”,有人指出,移動的調價讓有關部門猝不及防,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實際上縱容了不正當競爭行為。

    從這次調價引發的監管爭論可以看出:當行業競爭發生新的變化時,監管部門如果不及時調整思維適應形勢,尷尬在所難免。

    那位副總最後對記者説:“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監管,維護電信市場的公平、有序競爭的環境,這樣對電信企業的發展,社會資訊化非常重要,才能讓用戶得到好處。否則,你來我往,會一團糟,大家都受損失。”

    ■小資料

    呼叫轉移可分為無條件轉移、遇忙轉移、無應答轉移、關機轉移等四大類。

     無條件轉移:使用這項業務,所有打給您的電話可以自動轉移至您預先設置的市話、傳呼、語音信箱或另一個手機上。

     遇忙轉移:使用這項業務,就可以在您處於通話狀態時,將其他打來的電話自動轉移至您預先設置的市話、傳呼、語音信箱或另一個手機上。

     無應答轉移:使用這項業務,當您無法在規定振鈴時限內接聽時,這個電話可以自動轉移至您預先設置的市話、傳呼、語音信箱或另一個手機上。

     關機轉移:使用這項業務,當您在關機時,來電可以自動轉移至您預先設置的市話、傳呼、語音信箱或另一個手機上。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1年10月2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