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科普:我們在哪落後了

    5月20日,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科技活動周”落下帷幕。這一週裏,“科普”大規模地進入我們的視野。

        剛剛出爐的有關統計數字表明,上海高學歷群體中科學素養達標率僅為13.4%,比美國1990年同類群體達標率低11.5個百分點。

        據一項對全國青少年創造能力的調查顯示,對創造發明持消極態度的青少年的比例正在上升。而在去年的一項對北京市公務員科學素養的調查也顯示,北京公務員總體科學素養得分剛剛及格,近40%的公務員不知道DNA這個熱遍全球的名詞最早出自生物領域,近一半人從未上過網。

        我們的科普,在哪出了問題?

        渠道不暢通,目標有誤區

        就目前而言,對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的渠道大致有這樣幾個,一是社會教育系統,二是科學展館系統,三是新聞出版系統。

    但當一群孩子興衝衝地來到科普館時,有時接待他們的竟是展廳大門上的鐵鎖。一些科普場館很少舉行科普活動,常設科普展覽也時開時停,有的甚至把科普場所租借給歌舞廳。

        科普場館火不起來,青少年科普讀物的發行量近幾年來也在減少,科普刊物的種類和內容出現萎縮,科幻小説等青少年喜愛的科普文藝作品更是鳳毛麟角。最令科普工作者難堪的是學校方面的不配合態度。好不容易組織起科技活動來,一些中小學校卻不支援學生參加,認為打亂了學校的教學計劃。

    去年年底,我國引進的世界知名科普大片《探索》和《國家地理影片》,無疑在國內科普市場投下了兩枚重磅炸彈,引起人們對國外科學文藝作品新一輪的關注。對於國內科普因何難出優秀作品的討論已不斷見諸報端。一位業內人士發現,除了體制問題、資金問題、作者隊伍問題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對科學文藝而言,喚醒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比傳授知識更重要。而國內的絕大多數科普作品卻一直以後者為目標。

    不是自上而下,應是平等交流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多年來,我們的科普工作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即只重視科學知識的普及,而忽略了科學精神的培養。

    什麼是科學精神?具體地説就是對任何科學發明和發現都應該問一下真假,可靠還是不可靠,絕不崇拜權威。

    中國科技資訊研究所研究員武夷山説,應該按照市場的觀念重新理解“科普”的含義,“科普”一詞有“從上到下”的意思,表示懂科學的人在向不懂科學的人傳授科學知識,有灌輸的味道。這種情況造成的後果是,大多數“科普”作品從策劃和創作之初就把“科普”作為目的,其思路大多是科技工作者用儘量通俗的語言讓公眾明白一些專業知識。武教授曾對某些報紙刊登的“科普”文章分析後發現,90%以上的文章以簡單傳播知識為主。帶著這樣一種思路創作出的作品往往很難讓青少年讀者買賬。

    事實上,在英文裏找不到與“科普”相對應的單詞。國外的科學文藝作品強調公眾與作者的平等交流,作者從來不認為公眾是無知的。在發達國家,人們認為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喚醒人們對科學的興趣。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並不是專門為科普而寫作,但他的《昆蟲記》等許多著作卻成了不朽的科普經典。

    1角:一個中國人一年的科普經費

    如果馬路上有一角錢,也許現在很少有人會去撿。可是,它卻是由財政支出的一個中國人一年的科普經費。

    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説,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這是全國各省市對科普投入的一個默認的標準,有的地方每人平均科普投入甚至只有三四分錢,聽上去像個笑話,但卻是事實。

    投入不足直接的後果首先表現在科技展館少,展示手段陳舊落後。據了解,全國現有科技館大約200多座,而且多數名不符實,其中擁有常設科普展覽的科技館僅30多座;展廳和教室面積佔建築面積30%以上的科技館僅有1/5,相當一部分科技館存在著科普功能薄弱、場地被擠佔挪用情況。我國所有科技場館建設投資的總和,還不及法國維萊特科學中心這一個綜合性的大型科技館投資的30%。美國現有各類科學博物館480多座,其中現代科技館150多座。

    由於缺少大投入,我國目前幾乎沒有敢與風行的《探索》、《發現》叫板的科教大片。中國科協負責人分析説,我們現在的科普創作遠沒有五六十年代那麼火熱,近些年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創作的積極性不高,一個最簡單的原因是評職稱、晉級時,科普作品“根本上不了臺面”。

    在全社會營造科普的氛圍

    在發達國家,科普被排在各類公益事業的前面,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除了政府投入外,相當的投入來自社會。一位研究人員説,在一些發達國家,一個企業如果贊助公益事業,會享受減免所得稅等政策。

      在北京剛剛閉幕的國際周上,一個面向社會公眾的“科學家新世紀論壇”科普報告會贏得了滿堂彩,與以往類似活動不同的是,此次科學家報告會不是免費的,每場門票150元。在目前國家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科普走向市場,或許也是一條可以走得通的路子。

    一些專家認為,現在高水準的科普作品創作人才、翻譯人才、編輯人才和發行人才嚴重匱乏,科技工作者進行科普創作的熱情不高,都與中國科普運作機制不夠靈活、市場化程度不足有關。科普要想做成一項大事業,需要激勵機制和法律保障。

    據悉,北京市向社會首次推出科學技術普及創作與出版專項資金以來,儘管已經投入160萬元資金,卻沒有徵集到一部科幻小説作品,更不用説科幻詩歌、科幻童話等科幻文藝類的作品。由政府拿出專項資金資助科普創作,北京在全國還是首創。

    經國務院批准,從今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為全國科技活動周。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説,設立全國性的科技周,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動各界力量,營造一種科普氛圍,引起全社會對科普工作的重視。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也需要不斷加強。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真安認為,過去的《十萬個為什麼》是對當時科技知識的總結概括和普及,現在有“千萬個為什麼”、“億萬個為什麼”也不止。科普是一項關係整個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事業,需要科協、文化宣傳機構、博物館等社會各個部門行業和機構的重視和積極參與來共同完成,及時將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傳達給公眾。

    日前,由國內著名院士撰寫的科普叢書已付梓,我們期待著真正“科普熱”的到來。

    

    《中國青年報》2001年5月2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