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傳統中醫藥何時走出“大宅門”

    如今,刮痧、拔罐等傳統中醫療法在北京的洗浴中心盛行。去火、解乏,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絕活兒讓現代人領略到中醫的獨特魅力。中醫的熱度一再上升,與前些時候熱播的電影《刮痧》以及正在播放的電視連續劇《大宅門》不無關係。傳統的中醫藥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也讓人對傳統中藥的發展前景看好。

    然而最近,一則消息讓所有關心我國中醫藥事業的人們震驚:一家名叫查爾斯巴特的公司以“能為中國中醫藥企業的産品提供進入美國市場的合法手續和FDA認證的諮詢服務”為名行騙。能在美國這個龐大的市場裏分一杯羹,這差不多是所有有發展的中國企業的願望,結果有500多家企業上當受騙,花了1萬至2萬美金買回來的只是一張廢紙。讓自己的中草藥産品打入國際市場,這本來是這些企業一個良好的初衷,沒有想到他們卻有了如此遭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中醫藥企業對於出口這項業務的陌生。

    中藥出口遭遇尷尬

    從1996年以來,北京市中藥出口連年下滑。

    有關專家認為,中藥出口面臨的主要困難是:東西方文化相異使中藥進入國際市場困難。我國的中醫藥理論,因歷史文化差異很難在西方得到理解和應用,中藥類商品難以進入西方藥品主流市場,出口中藥意味著首先要推廣中國文化;嚴格的質檢標準及對中藥的禁忌,影響中藥出口。由於中藥成分複雜,不像西藥容易鑒定,國外對中藥的進口都有嚴格的質檢標準,有的甚至近乎苛刻,很多國家對中藥成分有很多禁忌,往往成為我國中藥出口的盲區。

    部分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激烈競爭阻礙中藥出口。由於歷史傳統,日本、南韓等亞洲發達國家和中國台灣、香港地區也是較大的傳統醫藥市場,他們憑藉科技和資金的優勢,積極開發中成藥,搶佔國際市場。而我國內地出口的中成藥無論是外觀還是品質,與他們的産品都存在明顯差距。結果是內地出口中草藥原料掙小錢,他們用中國內地的原料做成中成藥佔領歐美市場賺大錢。

    世界制藥20強搶灘中藥市場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我國中醫藥出口連年下降的同時,洋中藥的進口量卻在持續增加:1999年第一季度,我國中成藥出口量又比1998年同期下降30%以上,而中成藥實際進口量卻增加了三倍;2000年,洋中藥進口量繼續增加。

    廣州中醫藥大學新藥開發研究中心主任賴小平和陳建南副教授等,為此進行了半年多的調研。他們選擇了北京、廣州這兩個進口藥較多的口岸,調查收集了市場上銷售的進口註冊中成藥及植物藥製劑50多種進行分析發現,目前進入我國的洋中藥,産地以日本、東南亞和歐洲居多,它們劑型多樣,片劑、膠囊、注射劑、外用油膏都有,從療效看,以治療輕淺病症和慢性病如心腦血管、肌肉骨骼、生殖泌尿等系統的疾病為主。與國産中成藥比,這些洋中藥生産工藝先進,品質標準規範程度高,外觀精美,而且定位簡單明確,服用劑量少,大多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産品。

    業內專家認為,洋中藥之所以能在我們國內有市場,是因為它們確有過人之處,它們所做的基礎研究比我們細緻,每批産品品質都標準化;它們的配套産業也比較先進,藥材從選種、育苗開始有全程品質跟蹤;在經營上它們也善於策劃每種産品的定位,比如日本和東南亞,買進我們最好的藥材,用上精美的包裝,去佔領高消費層次。跟它們相比,我們幾乎沒有真正的高檔中成藥産品。 

    因為洋中藥價格昂貴,所以款額大而數量不大,也只在少數高收入人群中消費,這就與國産的中成藥定位錯開。但跨國醫藥巨頭卻對中國中藥市場虎視眈眈,不能不引起國人的重視。近年西歐諸國普遍加強了植物藥、傳統藥特別是中醫中藥的研究,其植物藥銷量已佔全球最高份額。現在,世界制藥20強都在積極介入中藥和天然藥市場。

    中醫藥發展空間巨大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目前中藥出口遇到的暫時困難、洋藥搶灘面臨的困境而對我國的中醫藥發展持否定態度,縱觀當前醫藥形式,由於回歸自然的世界大趨勢,給我們開發傳統醫藥市場帶來生機。

    據悉,天然藥物以其毒副作用和抗藥性小而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世界上有130個國家應用中醫藥、124個國家建立了中醫藥機構。

    去年5月初,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上下兩院已經通過立法承認中醫的行醫資格,越南政府已經公開稱當地傳統醫學應拜中醫為師,印尼也希望在這方面加強合作,另外,新加坡、以色列、迦納、美國等也都在積極醞釀開放中醫市場。德國巴伐利亞州也有五家保險機構願為市民進行中醫治療提供醫療保險。去年年底,加拿大卑詩省也首度承認中醫具有醫生地位。“傳統中醫醫生”(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將成為卑詩省一項最新的合法醫療專業,可施行針灸、中草藥、氣功、推拿、太極拳等五種診療或康復醫療。在歐盟,由於中醫醫療效果顯著,保險業者開始將針灸治療納入保險範圍;同時經過中醫業者的奮鬥不懈,歐洲聯盟也成立了中國醫學聯盟。中醫在保守的歐洲醫學界受到正式承認,並獲得合法地位。

    印尼總統瓦希德、前約旦國王侯賽因等都接受過中醫診療。據介紹,印尼總統瓦希德原來已經近似盲人,經我國特殊醫療小組診治,現在已經能夠看清1米以內的物體。泰國此次開放中醫市場,也與我國開展的“中醫外交”有關。泰國衛生部醫療廳一位廳長助理原來患癌症,已經到了晚期,多方求治未見好轉。我國醫療小組帶去了治療中藥,經一段時間治療,其病情已經得到控制。現在他成為中醫的積極推動者,擔任泰國泰中醫學交流中心主任。

    傳統中醫藥急需現代化改造

    專家認為,中國中醫藥要走産業化、現代化之路,核心是吸收引進新技術,不斷創新,特別在制藥技術和品質控制方面。另外,還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重視人才培養,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

    有關資料顯示,各國競相採用現代技術研究開發傳統藥物,搶佔國際草藥市場。當前,德國和法國大規模利用銀杏葉進行粗加工,世界銀杏葉粗提取物(治療老年性癡呆)的年銷售額已達3億美元。另外,日本的救心丹、南韓的牛黃清心丸也都是中藥成功開發國際市場的例子。國際上中草藥市場的年銷售額已超過160億美元,並仍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

    相比之下,作為中草藥的發源地,由於我國中藥現代化、國際化水準較低,制約了中藥産品進入國際市場。在國際中草藥市場160億美元的份額中,中國僅佔其中的5%,且大部分是原料藥、保健藥。同時,已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個品種的天然藥物在我國註冊,我國每年進口“洋中藥”已超過6億美元。

    據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學博士繆金明介紹,雖然我國中藥資源達12800多種,但蘊藏量有限,盲目挖掘捕獵造成全國經常使用的400余種藥材每年有1/5的短缺。此外,古老而複雜的中藥在生産加工方面仍處於與現代科學技術嚴重脫節狀態。儘管中藥在我國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但提起某單一中草藥的效用,“據《本草綱目》……”式的引經據典已明顯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凡此種種皆説明,我國的中藥現代化研究已經迫在眉睫。

    中藥企業如何突出重圍

    專家稱,面對中國加入WTO的形勢,中醫藥必須在發揮其特色的前提下,進一步規範、創新,才能在抵禦衝擊的同時,獲得發展。就中醫藥而言,主要的應對措施就是在特色、規範、創新、發展上做文章。中藥應充分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參考國際規範,建立和完善藥材的種植、飲片的炮製、方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實驗室和臨床研究、中成藥的生産和品質控制等系列標準規範,以規範、安全、有效的中藥取信與世人。

    如何抓住機遇儘快突破困境,清除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一些專家建議,各企業應把握不同國家傳統醫藥市場的準入條件,針對不同的市場制定相應的策略;反過來也要利用和吸收國外對中藥化學、藥理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成果,提升我們産業的總體水準。

    其次,要提高技術含量,用高科技手段改造現有中藥産品的生産工藝和品種,以符合國外醫藥法規的要求,擴大中藥産品在歐美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群體。

    第三,改善出口結構,提高高附加值的中成藥的開發和生産,擴大出口途徑,除了以藥物形式出口外,還應以食品、保健品乃至化粧品等多種形式出口。

    中藥産業發展問題最近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發展計委準備開始實施對現代中藥的數以十億元計的專項支援,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科技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藥現代化産業推進戰略研究。與此同時,國家又即將頒佈施行“中藥材GAP(中藥材生産品質管理規範)”,並建立60個重點品種的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研究示範基地,這是我國從源頭上加強中藥品質控制的新舉措。我們在研究如何對付洋中藥的同時,也應吸取洋中藥開發模式的精華,拓寬中藥新藥的開發思路。比如,德國等雖無中醫藥理論指導,但靠用植物的標準提取物直接製成藥劑,也不失為一條簡明的路子。美國更有公司將綠茶提取物與大蒜、人參等組合,稱為複合製劑,也能迎合一些人群的需要。

    

    千龍新聞網2001年5月21日

    



相關新聞


中華醫藥走向國際化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