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軟體業:印度比中國強在哪?

    在IT業界,能夠被世界認可的似乎只有美國的企業。美國一直走在這個發展最迅速的行業的最前沿,它的前進步伐甚至連精明的日本人也趕不上。然而在軟體業,美國正不得不密切關注一個最有潛力的對手———印度。經過僅僅10年的發展,印度軟體業就雄踞全球第二,把日本和歐洲遠遠甩在後面,近幾年的增長率都達50%。其原因是什麼,整個國民經濟並非十分發達的印度,為什麼會在軟體上大大超過中國?

    短短10年間,印度在軟體行業的突出成就卻令人大跌眼鏡。印度人以Y2K(千年蟲)解決方案為開端,繼之以軟體外購服務,印度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中的關鍵角色。像InfoSys、Satyam、Wipro這樣的公司現在不僅是孟買,而且是紐約投資者的寵愛。

    “與此同時,中國的軟體業卻無所建樹。”一家國外知名雜誌這樣寫道。“中國或許擁有傑出的硬體公司,比如聯想(在商業週刊評選出的全球IT100強中名列第六),它遠遠超過其印度的對手。但是,談到軟體業,中國沒有什麼可以與印度世界水準的軟體公司相比。”

    事實可能沒有想像得那麼糟。但國內軟體業人士還是期望能夠真正到印度去看一下,看看印度軟體業到底比中國強在哪兒?其實,在過去的一兩年中,一些企業家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到過印度。而一個月前,由北京市軟體行業協會組織的二十名國內軟體業人士再次親身實地到印度去取經。

    ■政策與大環境至關重要

    近年來,印度軟體出口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長,2000年出口總額預計達到57億美元,佔印度國內生産總值增長部分的1/4。麥肯錫公司預計,到2008年,其産值將達到850億美元,其中出口為500億美元,將佔印度出口總額的33%。

    2月23日,中國的軟體企業家們從北京出發,先去新德里,中間去印度的矽谷班加羅爾,3月3日回到北京。一個團有二十多人,主要是做系統整合和企業應用的軟體公司,有浪潮齊魯軟體、金蝶、北大融通、數位方舟、萬網、西安協同、招信互聯等公司,通用軟體公司除了金山,還有翰林匯。

    “新德里大概相當於比較偏僻的省會城市,街道比較窄,一般是雙車道。車小,而且比較舊。”在金山總經理雷軍眼中,印度的首都新德里至少比中國落後10年。的確,“在新德里某些地區,停電仍然經常發生,沒有地鐵,幾乎沒有高架橋,”美國《商業週刊》這樣描述。

    但它在軟體業卻非同一般。經過一番訪問和考察,中國的軟體同行們看到了一些差距産生的原因。

    那些去過印度的軟體業人士看來,印度軟體業能夠這麼迅速地發展起來,主要的原因不外以下幾點:政府支援、英語程度、人才儲備、重視管理以及開放的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扶持。1991年印度政府發佈文件大力扶持軟體行業,實施零稅賦,同時軟體和服務公司的銀行貸款“優先權”,引發了印度軟體行業的一場革命。而從1998年7月,印度政府決定由政府支援給金融風險資本設立10億盧比的基金,由“小型企業發展銀行”(SIDB)管理。同時規定銀行優先貸款給新創設的高科技風險公司,尤其是小型企業。

    “政府支援是印度軟體業發展的導火線。”雷軍説。另外一點,印度官方語言是英語,所以,他們非常容易進入歐美市場。翰林匯老總周軍認為,“這是他們的獨特優勢,是我們無法比擬的優勢”。

    “而且,這裡有一個發展大環境的因素。印度本身沒有軟體市場,所以他們不得不面向海外,”周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這也造成了印度軟體公司的産品大多不是最終産品,而是中間産品,比如系統整合類軟體,這些就讓從業者保持生産過程的標準化,也就與國外介面容易。否則的話,他們就很難維持出口的局面。”

    ■從標準化與産品流程入手

    目前印度軟體公司中有170家公司獲得ISO9000品質標準認證,是世界上獲得品質認證軟體企業最多的國家。在得到卡內基———梅隆大學軟體工程學會最高級別的全球23家電腦軟體公司中,有15家是印度公司。

    中國的考察者參觀了一家名叫InfoSys的公司,它是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印度軟體公司,其市值一度高達450億。公司人數有9500人,2000年營業額估計有兩個多億美元,純利回報33%。這家企業是1981年一個工程師借了他太太150美元,和六個夥伴開始創業,1994年發展到300多人,2000年初達4500人,現在有9500人,很早就通過了CMM5(能力成熟度模型認證)和ISO9001國際品質認證。

    類似的公司還有很多,但它們看上去都很像,大體是個軟體工廠,幾乎什麼活都可以幹,ERP、CRM、電子商務等等,能適應任何機型、任何程式語言等。“印度的軟體企業重視的是産品開發流程與標準化工作。”

    一位在印度軟體企業工作過的中國人把他的經驗拿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即印度的軟體開發管理的特點是流程重於項目,流程管理人員獨立於研發部門,專門檢查研發部門的開發流程是不是按照既定流程走,如果流程不對,項目肯定就此停止。另外,所謂的項目經理一般都是從編碼人員升上來的,至少有四年以上的經驗,而公司所有的東西(包括草稿)都有文檔,其詳細文檔要求達到只有這個文檔就可以編碼的程度。

    “重視管理與開放的態度使得印度軟體業的發展更為迅速”。通過ISO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認證的公司數量巨大。

    於是,印度軟體公司開發出來的軟體整個體系架構非常清晰,而且相當穩定。“打開具體的代碼一看,拖遝冗長,水準不咋樣。”周軍説,“因為,印度企業不是靠一兩個軟體英雄搞研發,而是靠一大批軟體技術人員的分工協作。”所以,他們必須注重標準化,注重開發的流程管理,以與國際介面。

    ■市場與人才難以拷貝

    如今的印度,超過1000人的軟體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基本只做軟體開發,員工人數都在5000人以上。InfoSys六年前有三四百人,只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就發展到了接近一萬人。

    在中國的考察團參加印度的一個軟體大會時,作為參觀者卻經常被另外一些參觀者叫住。北京市軟體行業協會科技交流部的楊小姐告訴記者,“他們會問我們是從哪來的,是否需要什麼産品與合作。”而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展會上很少能見到。

    顯然,印度人不放過每一次市場機會,他們的銷售意識十分強。一位軟體專業人士認為,這種銷售能力是並非能夠模倣的。

    再者,印度有豐富的人才資源,而且很多是有十年以上經驗的工程師,以及一些從美國回國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們最缺的是有十年背景的工程師。在印度,包括在美國,我見到的項目經理都是三四十歲的人。在國內項目經理和部門經理都是工作兩三年的人。”雷軍説。

    但是另一方面,印度的軟體公司可以讓高中生編代碼,而且能把軟體整體把握得很好,並得到相當好的設計文檔。“這是一個人力資源結構的問題。”北大青鳥APTECH總經理楊明先生認為,固然有些軟體是需要一兩個軟體高手來編程的,但是大多數軟體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需要更多的就是“軟體藍領”。印度正是因為有了大量的基礎技術人才,才使其在過去的10年發展中後來居上。

    “這種軟體基礎人才,或者説軟體藍領正是中國目前最缺少的。”楊明告訴記者,“印度的做法正好值得我們借鑒。”當地一家名為APTECH的電腦教育公司,在印度就有1030個培訓點,每年培訓近100萬電腦技術人才。也正是由於有這樣的培訓機構能夠培養出大量的能夠編程的“軟體藍領”,才使得印度的軟體企業可以形成“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員、軟體工程師”這樣合理的人才結構。

    當然,市場銷售與人才是最難以完全拷貝的。但令人欣慰的是,從去年開始,印度的軟體人才培訓方式已經被北大青鳥APTECH移植到中國,並專門從印度請來一位負責市場的副總和一位電腦教育專家,在中國培訓不同層次的軟體技術人才。楊明先生説,“不論如何,我們必須一點一點地學習與借鑒,才有可能趕超對手。”

    

    《北京青年報》 2001年3月2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