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情局冷戰密件大曝光

    中情局如何探知前蘇聯領導人的真實想法,中情局特工們如何蒐集軍事情報,中情局的專家們如何預測失誤、矛盾百齣?

    美國當地時間3月9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公開了不久前解密的859份、19000頁文件,這些文件的時間跨度從1947年到1991年,主要是對冷戰形勢的內部分析,但文件還是透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重溫冷戰時期美蘇之間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情報官帶來了“寶貝”

       日前,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舉行了由國際問題專家參加的討論會,會議的主要議題是“中情局對前蘇聯的分析”。3月9日是會議的第一天,中情局情報研究中心主任洛伊德薩爾維蒂即給與會者帶來了一份令他們驚喜不已的禮物———多達859份、19000頁的中情局絕密文件!

    雖然這些文件不久前已經解密,但在此之前,即使那些專門研究中情局歷史和前蘇聯問題的專家都無緣拜讀。他們沒有想到,薩爾維蒂會主動把它們送到了自己面前。他由衷地對與會的專家説:“這可是一些了不起的文件,説它們是寶貝都不過分。為了預祝這次研討會的成功,今天我讓你們先睹為快。”

    薩爾維蒂表示,文件已經解密一段時間了,但這些文件是首次向專家們公開展示,普通民眾現在還無緣閱讀,中情局目前正在抓緊工作,爭取儘快把這些文件放到中情局的網頁(www.foia.ucia. gov)上。屆時,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網頁,重溫冷戰時期美蘇之間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你會發現,中情局如何殫精竭慮地探知蘇聯領導人的真實想法;中情局特工們如何蒐集軍事情報,如何連經濟、社會、政治和對外政策情報都不放過。

    中情局資訊管理處主任埃德科恩承認,雖然這些文件中分析性的文件居多,但中情局對這些解密的文件還是做了一些手腳,比如刪除了文件的來源以及其他一些有可能影響到美國與其他國家關係的敏感內容。

    據最先瀏覽這些文件的專家們透露,這些文件的價值的確不容低估,它們真實地記錄了美蘇在冷戰時期的交鋒,特別是中情局對前蘇聯的分析。今天看來,雖然錯誤不少,但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説明,美蘇明爭暗鬥、欺騙與反欺騙的殘酷性和複雜性。

    “星球大戰”計劃是騙局

    1983年,美國前總統裏根提出了震驚世界的“星球大戰”計劃———美國現總統小布希宣佈一定要部署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便脫胎于這一計劃。當時,裏根提出這一計劃的真實目的是使前蘇聯産生“美國人想在導彈防禦技術上一馬當先”的錯覺,從而把蘇聯拖入經濟陷阱。但裏根最沒有把握的就是蘇聯人對這一計劃的真實想法,擔心“星球大戰”計劃會引發世界範圍內的軍備競賽。所以,弄清前蘇聯的態度就成了中情局的首要任務。

    經過整整4年的調查研究,中情局于1987年組織了一批前蘇聯問題專家,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推出了一份預測性報告。這份報告不僅非常及時,而且分析得相當準確,認為當時的蘇聯已經沒有實力部署自己的導彈系統來反制美國的空基導彈防禦系統,前蘇聯最有可能採取外交行動,或進一步加大對本國的武器控制的力度,來換取美國在“星球大戰”計劃上的讓步。

    報告稱,“星球大戰”將使蘇聯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他們要跟上美國導彈防禦計劃的步伐,每年就要拿出數十億美元用於軍備採購,那麼,其工業現代化的計劃就會被拖後腿。如果蘇聯的經濟搞不上去,國內局勢就會出現動蕩。因此,蘇聯不可能對“星球大戰” 計劃採取針鋒相對的政策。也就是説,蘇聯不會制定一個大規模的導彈計劃來與“星球大戰”抗衡,只能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採取外交攻勢。

    1986年10月,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在冰島與美國前總統裏根會晤時,試圖以拆除所有彈道導彈為誘餌,勸説裏根放棄“星球大戰” 計劃。裏根當然沒有同意。但蘇聯對“星球大戰”計劃擔心到何種程度,中情局一直沒有搞清楚。

    然而,10年後,裏根的陰謀大白于天下,“星球大戰 計劃只是一個騙局。但五角大樓聲稱,“星球大戰”計劃沒有實施,是因為存在技術缺陷。

    中情局特工也造假

    中情局無論是分析報告還是秘密調查報告,也經常鬧出與事實出入太大的醜聞。中情局于1981年向政府高層提交的一份報告稱,有可靠證據證明,前蘇聯在美國的前院———中南美洲培植“革命力量”,甚至支援那些採取恐怖手段的組織。文件還特別提到了薩爾瓦多。但現在中情局承認,當時對形勢的分析有點過頭,要説前蘇聯一直與中南美洲國家發展友好關係是事實,但説前蘇聯支援恐怖組織,則有點牽強。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開始使用U-2間諜飛機進行越界飛行蒐集前蘇聯的情報之前,美國中情局對前蘇聯一直沒有太多的辦法,根本無法搞清前蘇聯領導人的真實想法和蘇聯政局的變化。直到後來有了U-2飛機和間諜衛星後,中情局才搞到了一些比較準確的情報。

    即使如此,中情局的專家們還是經常預測失誤,有時候美國情報界的專家與專家之間的分析也矛盾百齣。1962年,美國和前蘇聯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即使現在,人們也都認為,那次危機差點引發一場核戰爭。

    但中情局和國家情報委員會的專家在這個問題上産生了嚴重意見分歧。有的專家認為,古巴導彈危機差點使世界走向毀滅,因為美國已經向前蘇聯發出最後通牒,如果前蘇聯決不讓步的話,核戰爭爆發無疑。但中情局也有專家認為,那時候美蘇領導人表面上都口氣強硬,美國甚至聲稱不惜發動核戰爭。實際上,那都是美蘇領導人之間的心理戰。前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當然是為了在軍事上對抗美國,但更重要的是,增加與美國人談判的砝碼。美國向前蘇聯發出威脅後,即使前蘇聯沒有作出讓步,核戰爭也不一定真的爆發。因此,説古巴導彈危機導致美蘇關係異常緊張是真,説它使人類走到核戰爭的邊緣,則是有些誇大了。

    一份1953年的絕密報告承認:“我們無法搞清克里姆林宮的思想,因為我們沒有可靠的內部情報。如果蘇聯人向我們發動突然襲擊,他們出於什麼考慮,要搞清楚這一點,可以説沒有任何希望。”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情局已經鳥槍換炮了,所以它曾秘密提醒白宮:“蘇聯領導人沒有向美國或歐洲發動突然襲擊的計劃。”這份報告無疑給白宮吃了一顆定心丸。

    但對蘇聯的突然解體,中情局事先並沒有預測到。而且到底是裏根的“星球大戰”計劃把前蘇聯推向了經濟崩潰的邊緣,還是其他原因,中情局至今也搞不出一個有根有據的説法。結果,中情局招致罵聲一片。

    中情局的黑手四處伸

    解密的文件顯示,中情局的觸角已經大大超出了軍事範圍,只要是情報,不管哪個領域,都在中情局的收集範圍之內。在這些解密的文件中,有一份1978年的中情局備忘錄指出,波蘭人出任教皇(即今天的羅馬教皇保羅二世),前蘇聯對此十分惱怒。因為前蘇聯將包括波蘭在內的一些東歐國家拉入了一個由前蘇聯控制的組織(也就是華約)中,波蘭人的信仰將向西方傾斜,不利於前蘇聯增進與東歐國家的關係。

    還有一些文件對前蘇聯的石油、糧食和黃金産量進行了展望。一些文件則分析了前蘇聯與中國、印度、越南、尼加拉瓜、伊拉克、古巴等國的關係,供美國政府在制定對蘇政策時參考。有的材料分析的問題一直延續至今。1978年的一份文件是對前蘇聯高加索地區的民族問題的分析;1988年的一份文件則分析高加索地區的民族騷亂。現在,民族問題仍讓俄羅斯政府頭痛,至今,俄羅斯政府仍在與南部的車臣叛軍進行激烈較量。

    除中情局公開的859份文件外,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12份《國家情報分析》也向大眾公開。國家情報委員會也是美國一個極有影響的情報機構,它可以把美國各情報機構的情報加進《國家情報分析》中。但該機構的研究重點是前蘇聯的武器。

    中情局首席歷史學家吉拉德海尼斯是第一批閱讀這些《國家情報分析》文件的專家。他表示,在一般人的印象裏,《國家情報分析》應該相當可靠,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通過這十幾份解密的文件看,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所謂 權威 分析,遠遠稱不上準確。比如説,它過高地估計了前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的導彈製造能力。這樣失實的分析顯然妨礙了美國政府對前蘇聯政策的制定。

    但海尼斯又承認,倒是1991年的一份中情局文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份文件專門分析了前蘇聯解體對其防禦力量的影響,最後的結論是“即使失去了烏克蘭和其他幾個共和國,俄羅斯仍保留了成為一個軍事大國的潛力”。這一結論與現實十分吻合。

    海尼斯同時指出,中情局某些文件的結論就顯得很可笑。一份 1986年的文件是對當時的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禁酒令的分析,結論是:在過去30年裏,蘇聯人的酒精消費量增加了一倍,但戈氏對蘇聯人酗酒進行了成功的約束,這有助於鞏固他的政治地位。然而,4年後,戈巴契夫戴著“使蘇聯解體”的罪名下臺了。

    中情局情報研究中心主任洛伊德薩爾維蒂對這些不準確的情報分析辯解説,當時前蘇聯像一輛高速行駛的火車,情報專家的分析要趕上這輛火車,確實相當困難。他説:“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分析人員努力想確定戈巴契夫的真實想法,這往往是他自己也不知該怎麼辦的時候。”

    中情局在情報領域不愧是老手,其情報網還是及時地向美國政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情報。中情局1986年的一份文件稱,蘇聯正在克拉斯諾雅斯克修建一座雷達站。美國政府向前蘇聯提出抗議,認為這座雷達站違反了美蘇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前蘇聯辯解説,那座雷達站是用於衛星探測的。但美國政府依據中情局的報告,認為那座雷達站主要是用於彈道導彈偵察和跟蹤,因此應該立即拆除。

    海尼斯表示,自從中情局大量採用高科技手段收集情報後,其情報報告便儘量以事實為依據,主觀猜測的成份大大減少了。

    

    《生活時報》 2001-03-013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