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參與挖掘雷峰塔地宮的專家陣容強大

     鋻於雷峰塔在全國甚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此番省文物考古所邀請的參與地宮發掘的專家可謂是陣勢強大。

    徐蘋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曾經主持北京老山漢墓的發掘。

    祝鴻范: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青銅器研究、保護專家。

    郭黛旭:清華大學教授、建築學家、雷峰塔重建總設計師。

    李裕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我國首位考古學博士後,專攻佛教考古。

    趙豐: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員,一生致力於絲綢文物的研究及保護。

    奚三彩:南京博物館副院長、研究員,為紙質文物研究、保護專家。

    從前天傍晚到昨天早上,專家們陸陸續續抵達杭州,經過昨天的現場踏勘後,他們將在今天參與現場發掘,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出土文物,同時進行現場解惑。本報記者特于前晚先期採訪了有關專家。

    採訪就在專家們下榻的賓館房間裏。不亮的燈光映出一張似曾相識的臉,一樣的滿頭銀發,一樣的慈祥微笑,這就是中國老百姓在老山漢墓直播中已然熟知的徐蘋芳老師。

    從20歲就開始考古,至今已與“古董”打了近60年交道的徐老堪稱我國宋元考古的權威。談到此次杭州之行,徐老認為應該會不虛此行。他説,從目前來看,地宮還未發現有被盜痕跡,按照有關記載,裏面應放有佛螺髻發和一些珍貴的供奉品,因為古代造塔目的往往是為了修功德,因此會在地宮裏放著佛舍利和一些法器以作供奉,但這只是樂觀估計,一切都將等到揭開地宮蓋板後才能明瞭。

    在徐老一生的考古生涯中,曾發掘過不少佛塔地宮,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87年對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的發掘,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地宮。地宮有三層,呈“甲”字形,各室之間以石門相隔,儼然一個具體而微的地下宮殿。在此地宮中,出土了幾百件文物,其中不乏國寶級的稀世之珍。

    徐老説,佛塔地宮在早期比較簡單,唐武則天以後就漸趨隆重,譬如對舍利子的存放就相當講究,一般是把舍利子放在玻璃容器中,然後再套上金棺銀槨,最外面還有一個石匣子。假如不出意外的話,雷峰塔地宮內的佛螺髻發也應當是如此存放。

    雖遠居北京,但徐老對杭州歷史卻頗有研究。他説,歷代吳越王治杭98年,當時曾大力提倡佛教,興佛寺、建經幢佛塔,如凈寺、雲棲寺、六和塔、保叔塔、雷峰塔等都為當時修建,雷峰塔下有地宮,如此推測,六和塔、保叔塔下也應有地宮。

    據估計,雷峰塔地宮內必然會有青銅器,為防這些已沉睡地下千年的“寶貝”在乍一齣土時變質,此番專家行列中也有個中保護高手。

    上海博物館的祝鴻范專家對記者説,文物長時間地埋在潮濕、缺氧的地下,已經適應了那種特殊的環境,並達到了一定平衡,但一旦出土,環境改變了,這種平衡也就會被打破,在空氣中,一些有機質會很快的乾燥,並且發生青銅器起翹或長粉狀銹現象。因此,在地宮發掘中,要特別注意儘量少的改變環境,假如在地宮中發現青銅器,將馬上放入潮濕的容器中,今後的研究也將在潮濕的實驗室裏進行。

    宛如初生的嬰兒,在地下睡了千年的文物往往“嬌嫩”得對外界缺乏抵抗,一點環境的改變就有可能輕而易舉地毀了它,再加上地宮面積不大無法容納太多人,因此對於此次地宮發掘採取電視直播,據悉有些專家尚有異議,認為不適於直播。

    據悉,為了減少對文物的傷害,發掘現場中的有關照明設施將儘量採用冷光源。

    《浙江青年報》 2001年3月1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