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日本要對中國大蔥説“不”?

    2月26日,日本毛巾工業聯合會上書日本政府,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毛巾發動緊急進口限制措施,理由是:大量中國低價毛巾進入日本,對日本毛巾生産行業造成毀滅性打擊。為了日本企業的生存,為了取得企業重整旗鼓的時間,該聯合會希望政府按有關規定啟動“緊急進口限制措施”。 去年12月,日本政府剛剛宣佈對大蔥、蘑菇等從中國進口的蔬菜進行調查,如果確實造成傾銷的話,不排除啟動限制措施的可能。

    似乎中日之間已經到了不可避免地發生貿易摩擦的時刻。問題出在哪?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所謂“緊急進口限制措施”,似乎有其法律依據。在世貿組織(WTO)纖維紡織品協議中有這麼一條:WTO原則上禁止各種貿易限制,但是在某個國家進口激增,有可能對本國企業造成重大影響的時候,作為特例,允許適當限制進口。程式是:在政府宣佈開始調查的6個月內,決定是否啟動限制措施,條件是必須限定某個對象國家,措施實施期限不得超過3年。它對發動緊急措施後的限制數量也有明確規定,即第一年的進口量不得超過上一年的,第二年以後的進口增長率不得超過6%。啟動過程中雙方國家可以協商,但不允許採取對抗措施。不過此間專家指出,當一個國家對某種商品實施限制措施時,對方國家往往會習慣性地選擇另一種商品回敬一把。

    在國際經濟關係中,貿易合作越是密切,就越免不了發生進多進少的問題。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中日之間的經貿合作增長迅速。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的統計,2000年中日貿易總額達到創紀錄的857億美元,佔到了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10%以上。其中日本對華出口304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0%;對華進口553億美元,增加29%,這些都是近20年來增長最快的。如今對日本而言,中國已經是其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反之,日本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對象。從貿易內容來看,日本對華出口的一半是電器、機械、半導體等電子製品;從中國進口的産品中,纖維紡織品佔到30%,機械類産品佔26%,食品佔11%。在日本的對外進口總量中,中國纖維服裝製品佔其進口量的70%,蔬菜類佔其進口量的50%,兩國經濟關係密切程度可見一斑。

    就在日本毛巾工業聯合會提出限制從中國進口的同一天,愛媛縣今治市的7家毛巾企業提出了反對限制進口的請願書。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這7家公司佔據了日本國內毛巾生産總量的60%,而且這7家公司都在中國擁有獨資或合資的生産工廠。

    在貿易大潮中受到打擊的是日本的中小紡織業者。大阪府泉佐野市的一位53歲的毛巾廠老闆山野説,他的7台機器中已經有3台停産,而生産就意味著“不良庫存增加”。去年11月到中國山東參觀讓他明白了原委。那裏一家工廠內就有千台紡織機在嘩嘩作響,這一家廠子的産量就相當於他那個地區年産量的1/4。工人工資只相當於日本工人的1/10,産品加上運費,運抵日本的價格只有日本的一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中,這種競爭前景不言而喻。

    在中日貿易中,也有一家企業樂不可支———日本快捷銷售公司“尤尼克羅”。這家10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公司,1999年被權威經濟雜誌《日經商務》選為“21世紀發達企業排行榜”第一名。該公司5年中在日本開辦的服裝連鎖店增加到480家,營業額翻兩番,利潤增長13倍。利潤率超過了營業額是其6倍的大型超市連鎖店伊藤洋華堂。其成功的訣竅,就是適應國際合作的大潮,建立了跨國界的服裝設計、生産、流通、銷售一條龍體系。該公司1996年與中方合資建立的山東宏利針棉織品有限公司,下屬紡織廠有40多家,其生産的休閒服裝,一個版樣就是十幾萬件乃至幾十萬件,在日本普通商店要七八千日元一件的夾克杉、牛仔服,在尤尼克羅商店只賣2000多日元。公司老闆柳井正説,這得益於中國高素質低價位的優秀勞動力。

    再説農産品競爭。種慣了小田地的日本農民到中國華北大平原考察,驚訝得不知道地平線有多長多寬。日本的大蔥種子、日本的種植技術,連農業機械都是那裏提供的。山東農民出手1公斤大蔥合14日元,運抵日本上市1公斤賣103日元,而同樣的産品在日本生産,每公斤低於200日元就是賠本的生意。

    對於日本部分企業對進口紡織品的限制要求和政府對部分農産品的調查,更多的日本企業則表示不以為然。尤尼克羅公司老闆柳井正開門見山,反對政府實施限制進口措施。他説,製造與銷售業已沒有國境,當今日本任何一個産業都無法做到百分之百國産化,因而靠限制進口挽救不了虧損企業覆滅的命運。日本紡織行業雖掌握先進技術,但卻不思降低成本參與國際競爭,日本政府越是保護,越會令其陷入絕境。此時尤尼克羅公司又提出大膽的戰略:擴大在中國的投資,到2003年,把現在中國的60家公司80個工廠的合作夥伴增加到100家公司140家工廠。屆時從中國進口的服裝將增加66%,達到4.25億件。另一位紡織業幹部也坦言,保護市場不是回生之術,關鍵是日本國內搞技術聯合,開發新纖維、新布料,設計新款式。

    業界認為,對農産品市場的保護就等於把農民送進溫室。溫室裏的花草經不住風吹雨打,溫室裏保護的農民還能有多大的承受力和開拓精神呢?“延命措施”也難以真正給日本農民帶來利益。

    日本消費者是進口增加的最大受益者。近兩年,日本服裝價格下跌,廣大消費者享受到了國際化的恩惠。去年冬天以來,寒流多次襲擊日本,日本蔬菜價格一漲再漲,市民們也是靠進口蔬菜水果保障餐桌菜肴的。貿易壁壘中吃虧的將是廣大消費者。那麼政府是去保護幾家救助無望的企業,還是更應該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道理應是不言自明的。

    限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方面日本最有經驗,也應該最懂得如何去做。20年前日美之間的貿易戰也曾經打得如火如荼,日本的纖維、鋼鐵、電視、汽車、電子産品都曾經是美國制裁的受害者。但逆境培養了日本工人的勤勞和開發精神,才鍛鍊出了如今的豐田、新力等世界一流企業。

    針對日本可能對我國採取農産品進口限制措施的動向,2月20日中日兩國在北京舉行了第一次磋商,我國外經貿部有關領導明確表示了反對日本政府採取此種措施的態度。

    《中國青年報》 2001-3-7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