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新童謠難茍同

    近日出版的《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第一、二合刊刊出《新校園童謠31則》,這些童謠的戲謔、調侃和表達出的不滿情緒立即引起一片譁然,諸如“現在學生真糟糕……又能偷看又能抄……個個像個韋小寶,捉弄老師有技巧”、“我們學校……校長上吊,老師抽風,學生跳樓,沒有師生”等篇章尤令一些家長和老師驚駭:公開發表這些童謠目的何在?這些童謠的誕生和流傳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發表不是推薦,而是為了讓大家了解

    《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主編、中國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告訴記者,該刊所發表的新校園童謠從活動策劃、童謠徵集到刊出歷時半年。他們邀請了北京地區數所小學,由老師記錄並蒐集流傳在學生當中的“新童謠,共徵集到七八十首,最後發表的僅是其中的31首。

    談起遴選和發表童謠的指導思想,孫雲曉介紹説:“徵集到的七八十首童謠中,有些內容比較不堪,還有一些沒有代表性,所以僅選用其中一部分。”

    新童謠刊出後,孫雲曉和他主辦的雜誌都受到一些質疑,他因此特別強調,我們的目的不是向大家推薦這些新童謠,而是讓大家了解現在兒童的心態。

    孫雲曉説,《少年兒童研究》是一本以家長和老師為閱讀對象的雜誌,1994年創刊時確定的辦刊宗旨至今未變,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至於此次策劃刊登的校園童謠很久之前就已在學生中流傳,它的存在、學生的喜歡都有其一定的原因,我們公開發表他們,是希望大家來探究這個原因。

    孩子喜歡好玩、押韻又解氣的童謠

    記者採訪中發現,孩子們對很多新童謠能隨口背出。一個六年級的小男生看到記者手中拿著的《少年兒童研究》中刊出的“新童謠很是不屑:“這些啊?都過時了,還有好多新的呢!旁邊另外一個五年級的女孩告訴記者,他們在班上還經常互通有無,聽到有些特別好玩的童謠就記下來,告訴其他同學。記者問為什麼呢,她亮著一雙小眼睛不好意思地笑著説:“好玩唄!又押韻,有些還挺解氣的。

    孩子們為何自創並如此喜愛這些在成年人看來不太合常理的“童謠呢?孫雲曉認為:目前適合孩子們的詩歌、童謠太少,有一些很老的童謠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沒有時代氣息,並且很多人成年人不了解兒童世界,他們所創作的詩歌不能很好地滿足孩子們的要求,而且也不能真正表現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孩子的真實生活,所以孩子們就自己創作了自己的童謠。

    另外,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們的生活太單調,而且學習壓力太大,孩子們不像成人,沒有太多的宣泄、消遣方式,所以只能用自己的童謠來排解自己的緊張不滿情緒。

    學習壓力壓出校園新童謠

    2000年出版的———《新發現———當代中國少年兒童報告》中指出:中國兒童的學習壓力沉重、學習負擔嚴重影響了少年兒童閒暇生活的品質。調查結果表明小學1至3年級中67.2%城市兒童和45.6%的農村兒童每天寫作業時間超過國家規定標準;有67.0%的城市小學生和64.6%的農村小學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間超過了國家規定標準;60.5%的城市初中生和61.6%的農村初中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間超過了國家規定標準。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陳會昌教授認為,壓力大就要想辦法擺脫。現在的孩子學習負擔重,編一些校園童謠來説一説,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另外,現在孩子的個性、自由度都超過以前,有許多話,是我們過去不敢説的,甚至是不敢想的,像詛咒老師和學校的話我們都不敢説,但現在的孩子敢,因為他們個性比較開放,生活環境也比較多元化;並且童謠朗朗上口又有趣、好玩,所以孩子們感興趣。

    新童謠公開發表後,一些老師表露了對其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的擔心,也有相當一些老師認為應該正確對待。

    萬壽寺小學六(二)班的班主任邢老師認為,雜誌發表這些新童謠無可厚非,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引導,學生也不會因為傳唱這些歌謠就會學壞。邢老師説,學生也都有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且這些所謂“新童謠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已經在同學們中流傳了,並不會因為不公開發表就不存在。另外,這些“新童謠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真實生活。現在學生學習壓力很大,儘管小學生已經取消了升學考試,就近入學,然而很多重點中學都在想盡辦法變相擇優,而另外一部分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還要面臨各學校的畢業考試,所以對於學習好或學習差的學生,壓力都很大。壓力大就需要排解,而孩子屬於弱勢群體,根本無法和成人社會相抗衡,又不像成人有其他可以排遣和宣泄的方式,所以只能選擇這種調侃的方式。

    新童謠帶來的溝通

    《當代中國少年兒童報告》中的調查研究表明:有1/3的學生把學習看做沉重負擔,並“希望儘快離開學校,厭學情緒明顯。即使在小學階段,也有14%的學生把學習視為沉重負擔。然而和孩子們的厭學及懼怕學校的情緒比,老師、家長們過於樂觀地估計了孩子們在學校的感受。有56.0%的小學生家長、59.9%的初中生家長和58.8%的高中生家長認為,“上學對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心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會對新校園童謠反映出的另類感到吃驚和擔心。

    作為小學二年級男孩母親的梁女士説她看到“新校園童謠感到非常驚訝。她説,以前的童謠都是諸如“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之類的,再過分一點的就是“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老師的法寶。或者“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些數量大且表露直白的新童謠她還是第一次聽説。梁女士還説,這些童謠應該是高年級同學寫的,因為低年級的孩子太小,即便有種種感觸,也總結不出來。不過梁女士也承認,通過這些“童謠使她更好地了解了現在兒童的心理,她和兒子將會因此有更好的溝通。

    孫雲曉説,大多數家長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抱怨學校和老師,所以當家長通過“新校園童謠發現孩子和自己的預期有差距而且還對學校老師表示不滿就表現出忐忑不安。同時,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們一塵不染,接受純凈式教育,對於孩子們所面臨的壓力又缺乏足夠了解,因此很容易按常規思維把這些童謠視為歪謬,擔心孩子被誤導學壞。

    那麼老師家長到底對於這些發泄、表達兒童不滿的新童謠有無必要感到擔心呢?兒童詩人高洪波説,這些童謠並不可怕。小孩子唱一些對大人不滿的童謠,我們不必如臨大敵,思想教育工作也不會垮掉,這只是提醒了我們。而那些諷刺老師或學校,甚至還説“校長上吊,老師抽風的童謠也並非孩子的真實想法,更不是真心的願望,而只不過是孩子在宣泄自己的快感,校長老師不必生氣。孩子常處於亦真亦幻之中。他們受到權威的壓迫,在童謠中調侃一下老師或父母,是為了尋開心或找平衡,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新童謠給誰敲響了警鐘

    孫雲曉説,儘管新童謠不會給學生帶來實質性危害,但它是學生壓力大的一個表像,它給我們的教育部門、教育專家、教育工作者、乃至兒童詩人敲響了一個警鐘。我們的教育部門應該真真正正地切實為學生的減負做好工作,而兒童詩人也應創作出更受兒童歡迎的校園童謠。因為兒童的天性就決定了他們需要更多的休息、娛樂以及輕鬆充滿快樂的生活。孫雲曉認為,童謠的特點就應集娛樂、審美、教育、認知、自我保護於一身。所以這也給兒童詩人們提出了一個議題,即如何創作出符合時代特徵、真正描述兒童天性、表達兒童心聲併為兒童所喜愛傳唱的真正新校園童謠。當這種健康、積極的新校園童謠廣為傳唱之後,那些兒童自創的新童謠才會自動消失。

    孫雲曉還介紹,《少年兒童研究》刊出《新校園童謠31則》一文僅僅只是個開頭,他們將會陸續請專家、兒童詩人、讀者就此發表看法,並向政府有關部門就教育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同時他們已經開始在讀者中,特別是小讀者中徵集積極、健康的校園童謠。本報實習記者王苓芳

    新校園童謠選登

    不是欣賞,不是認可,不是推薦,是為了讓關注孩子、關心教育的人們了解一種存在,並反思我們在這些童謠裏所扮演的角色。

    太陽當空照,

    骷髏對我笑。

    小鳥説,

    早早早,

    你為什麼背上炸藥包?

    我去炸學校,

    老師不知道。

    一拉弦,

    趕快跑,

    轟隆一聲,

    學校炸沒了。

    現在學生真糟糕,

    愛哭愛笑還愛鬧,

    天天上課都遲到,

    遲到也不喊報告。

    考試作弊有絕招,又能偷看又能抄,

    個個像個韋小寶,捉弄老師有技巧

    《北京青年報》2001年3月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