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城市建設別忙砍樹

    ■50年前北京是在樹林中“游泳”

    現在恐怕綠樹要在樓房中“游泳”

    記得50年代有一次學術會上,談起北京城是如何的美麗時,有人説:這個水準城市,在高聳的故宮、城樓、壇廟等制高點之下,只見那大片四合院的青瓦頂隱約地漂浮在綠陰之中,似乎在樹林中游泳。我説:如果舊城改造後,四合院為樓房所代替的話,將會出現另一種景象———綠樹在樓房中“游泳”。現在説不定將來高樓還會替代“林立”呢。

    保護好北京這個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環節之一是保護好它的生態環境,使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做到人與自然的諧調。而保護好已有的樹木不容忽視。

    眾所週知,樹木能起到釋氧固碳、滯塵減噪調節空氣中溫濕度等作用。林木茂盛的綠地能過濾空氣中40%以上的塵埃,因此城市裏的公園被人們稱為城市的“肺”。樹木還能給城市以生氣,凡是有樹的地方都是人們願意去休閒、遊覽和聚集的場所。

    ■不少規劃方案把用地當作“白紙”

    砍光現有樹木或只保護古樹是不可取的

    可是不難發現,在城市建設中對保護原有樹木往往重視不夠。在一次交談中,建設單位計劃將一塊佔地21公頃的工廠區改造為居住區。當問到地內有否樹木時,他們説沒有什麼可保留的。然而到現場一看,卻發現有許多大樹,其中還有寶貴的常綠樹。我還接觸到一些居住區、小區的規劃設計方案。不少方案作者把建設用地當成一張“白紙”,很少注意到地上還有樹木存在,似乎在“白紙”上才能描繪出 “美麗的圖畫”。有的方案注意了保護古樹,而置其他樹木于不顧。雖然古樹名木很貴重,但也不能忽視一般樹木的保護環境作用。

    城市建設,尤其是舊城的改造中,總會碰到樹木的存在。像北京這樣歷史悠久的古城,居民習慣在自家的院子裏種上幾棵樹。這些樹到現在都有幾十年的樹齡,如果砍掉後種上新的樹苗,要等許多年它才能發揮作用。當然,在城市發展的更新改造過程中,要把原有樹木統統保留下來是不可能的,並且樹木本身也需要更新。但是有可能儘量加以保留利用。尤其是在樹木成群的地方,把它們保留下來,開闢成街頭小廣場或居住區小公園,肯定會受到公眾的歡迎。

    ■在保護原有樹木方面,北京小後倉和

    菊兒衚同的舊房改造樹立了傑出的先例

    在保護原有樹木方面,北京市小後倉和菊兒衚同的舊房改造樹立了傑出的先例。位於西城小後倉的舊房改造中,為了保護原有樹木,住宅佈置做了精心的安排。有的前後錯開,有的局部後退,有的不惜去掉幾個單元來躲開它們。東城區改造的菊兒衚同保留了品質較好的四合院和暫時不遷的企業單位外,其餘改造區內的舊房分 4期進行。第1、2期建成的住宅中可以看到,雖然建築物更新了,層數提高了,但空間尺度和建築風格仍與周圍環境取得諧調。特別是院子裏保留的那些樹木,令人倍感親切。確實,這樣做會給建築師和施工單位增加負擔和困難,但為了我們的未來還是值得的。

    ■規劃設計不能光憑想像力

    還要依據社會和文化傳統

    我們常説,建設工程的規劃設計是一種創作,需要規劃師和建築師們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然而創作不能光憑想像力,而要有根有據。這個根來自社會,來自文化傳統,來自我們創作的對象———人;這個據就是建設用地的現狀,包括它的地段、地形、地貌和地物。將用地的這些現狀作為創作的依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每一塊用地都有自己的特點,絕不會與其他用地類同。我們正是要抓住這些特點來 “做文章”,才能創造出各自的特色,每項工程才會有識別性。下面試用兩個實例來説明:

    唐山51號居住區由西、中、東3個小區組成。每個小區的規劃結構和住宅佈置都有各自的特色,就在於結合不同的地形和保護地上的原有樹木。西小區地形方正,小區中間有一條南北向的楊樹林帶。因此把林帶辟作中心綠地,兩側各佈置3組住宅院落。中小區的南邊界不規整,東邊有一群現狀樹林。規劃將兩個住宅組團咬接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組合形式,同時將南鄰的單位用地和樹林保護了下來。組團有各自的出入口和庭院,居民擁有自己的生活領域,不受外界干擾。保留下來的樹林成為居住區綠地的一部分。

    另一個實例是北京馬連道小區的舊房改造。這個小區的原有住宅是50年代初建造的簡易平房,房屋和市政設施均已陳舊、落後。其中穿插一些多層樓房還可保留利用,而許多樹木已成長多年,卻是很寶貴的生態資源。我們在規劃中將中部成群的樹林保留後辟為中心綠地。拆除舊房後安排的新樓設法躲開其餘的樹木,把它們組織到庭院中去。基本上把它們保留了下來。結果從總平面佈局中可以看出,住宅成組成團,組成有機的生活空間。建築物新舊結合,高低錯落,給新的環境帶來新的景象。回遷的居民看到已往熟悉的樹木和道路還在,過去的鄰里關係依舊時,不禁使他們感到這還是他們所留戀的家園。

    我們認為,只要認真對待用地內的現狀地物,對原有樹木手下留情,並有機地組織到規劃中去,是能夠為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的。

    ■作者簡介

    白德懋:教授級高級建築師,男,漢族,1923年2月9日出生,籍貫:浙江省鎮海,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本土專業

    從事城市規劃設計與科研工作多年,重點是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成果中北京富強西裏小區獲1989年度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銀質獎;北京恩濟裏小區1994年獲建設部住宅小區建設試點金牌獎;唐山新區11號小區1994年獲建設部住宅小區試點銀牌獎。恩濟裏小區還于1994年獲得第二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專著有1993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1996年出版了《恩濟裏——— 小區規劃理論與實踐》。

    

     《北京青年報》2001年3月1日



相關新聞


建設部部長俞正聲談中國城市規劃問題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