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白溝金盆洗手創品牌 義烏漢正街年內上市

    近一月來,中央臺每週末均播出了河北白溝小商品市場的廣告。廣告以招商、旅遊為主題,這讓業內人士備感驚訝。據了解,這是沉寂多時的白溝以自身為品牌首次在央視亮相。幾乎與此同時,記者獲悉90年代初與白溝並稱中國三大小商品市場的浙江義烏和武漢漢正街正在排定上市日程。

    這些不能不讓人感覺到,昔日衝破“假、黃、醜”低層次複製階段的中國小商品市場在進入到有序化、規範化階段之後,如今又醞釀著一場升級大戲。

    三大市場再排座次

    2000年義烏中國小商品市場交易總額達193億元,居中國小商品批發市場榜首。武漢漢正街小商品市場180億元,白溝市場72億元。三大市場新一輪座次排定的同時,也顯示出了截然不同的市場格局。漢正街主要以商品代銷為主,自産商品(主要是服裝)僅佔市場交易總額的20%-30%,憑藉武漢成本低廉的水運和“九省通衢”的重要地理位置,成為我國第二大小商品轉机站。白溝坐鎮京津保三角腹地,也發揮小商品轉机流通的功能,其政府借鑒外地經驗,多年精心培育的核心支柱産業箱包産品2000年交易總額達32億元,佔市場總額的半壁河山。而義烏雖偏居浙中山陵,但由於其小商品産業呈現全面開花的態勢,已有襪子、拉鏈、服裝、飾品、針織、印刷等八大産業,形成産、供、銷、運、外貿一條龍的成熟産業鏈,成為中國最大的小商品聚散地。

    義烏模式

    新的市場格局中義烏市場的優勢凸現出來,而白溝市場的地位卻有所下降原本與義烏並駕齊驅的小商品市場,現在變成了義烏“小商品大産業,小企業大集群”模式的追隨者。

    獨特的義烏模式正是當年的“扁擔商”完成的。這批人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開始經商,他們普遍搶佔了市場先機。他們最初背井離鄉到廣州等地最早的合資企業裏進貨,在各地農村市場尋找商機。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們中的許多人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資本積累已經完成,有的人歇手了,有的人沒歇一口氣地投資建廠,將這部分商業資本轉化為産業資本。於是逐漸形成了目前前店後廠的格局。銷售方式也由代銷為主變成自産自銷為主。義烏襪業的發展最能體現這個轉變。開始時義烏人都到廣州進襪子,後來義烏自己生産襪子了,而且不斷做大,不但搶佔了全國市場,而且反銷到廣州。義烏現在僅襪廠就有1400多家,浪莎一個廠每年的産量就能達10多億雙。自建工廠後的相當一段時間是義烏人的黃金時期,由於使用義烏當地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了産品的成本,産品在市場上很有競爭力。義烏商人這一時期獲利豐厚,90年代中期,已達鼎盛。

    白溝成為義烏模式的效倣者後加緊了産業建設。張仲橋副鎮長這樣對記者説,開始考慮的是市場必須以産業來支撐,一直以來白溝只有市場,沒有産業。於是我們考慮以箱包産業為重點進行培植。據了解,在政府的支援下白溝的箱包市場得到了迅速發展,2000年白溝市場交易總額為72億元,箱包市場達36億元,支撐起了白溝的半壁河山。

    危機四伏的市場 與民營資本的出路

    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工商局的陳如林局長説:“現在義烏的經驗被大家重視起來,許多地方政府派人來義烏學習,我這裡就經常為接待忙得不可開交。”據了解,全國範圍內已經由義烏人得到當地政府支援建立起來的分市場就達30多個,分市場與義烏主市場之間的矛盾逐漸凸現出來。首先是市場的取名。陳如林局長説:“他們很想用中國小商品城的名字,但我們要做限制,如果他們的管理模式、品種範圍、提供政策等方面與義烏相差太大,我們就堅決不允許。另外,我們還要考慮義烏人在市場的比重。”市場的分流,導致了小商品利潤的攤薄。一位義烏小老闆這樣對記者説:“以前政策沒有放開時,我們生意做得很艱難,而且讓人看不起。現在各地的政策都起來了,我們覺得可以放手做了,卻發現整個市場的利潤已經被攤得很薄。以前是100塊錢賺100塊錢,現在能賺幾塊錢就算不錯了。”做襪子生意的老闆駱寶寶對記者説:“我一雙襪子就賺一分錢,他們賣針頭的一根針賺幾厘。”與薄利相連的是多銷,義烏商品就只能靠達到一定數量級來支撐利潤。一位義烏政府人士説:“當時我們以為有700多家就難以想像,後來一調查才發現竟有1400多家了。”這麼多的廠家市場能容納嗎?但義烏政府和商戶都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回答記者的這個問題:“這個市場很大。而且義烏的産品在全國有優勢。”駱寶寶説:“由於利潤的微薄,稅收上稍有風吹草動,我們就可能虧本。”他迫不及待地帶記者去看一個叫做“小型醫用制氧機”的材料。他一邊翻找著産品測新鑒定書,一邊對記者説:“我們這個東西在全國算第三家,很多人想弄都沒有成功。現在我們不但是方案出來了,就連臨床實驗也完成了。”記者問他投多少錢?他説:“前後有500萬元了,你知道,這東西風險大得很,我自己一竅不通,是請浙大教授來弄的。現在做出來了,到批量生産我估計還得投幾千萬。”記者問他這個東西的市場在哪?他説:“你看現在想吸氧的人越來越多了,高考的考生不是很需要這個東西嗎?”

    據了解,義烏全市每年30億元固定資産投資中,民間資金佔到80%。重點工程民間投資總額超過60億元。

    同樣的危機也困擾著白溝和漢正街,漢正街1993年就在全國首創“蛇吞象”之舉,出資4080萬元整體購買武漢火柴廠的李裕安,就是從1983年開始在漢正街市場從事個體經營的老闆。

    白溝張仲橋副鎮長説:“現在白溝的有錢人越來越保守了,有錢只往銀行放,哪怕利率再低。”白溝鎮第一個證券營業部開張兩個月之後,其諮詢人員告訴記者,比料想的要冷清,200多人開戶,大部分是外地來進貨的客戶。

    品牌經營與假冒的誘惑

    如果説小商品産業的飽和狀態,帶來民營資本的出路問題,那麼假冒問題並不難理解。很多小商品老闆早已看到品牌對於追逐豐厚利潤的重要性。然而除了少數大資本堅持了品牌的追逐,對於中小資本而言,一個名牌的培育,意味著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漫長的放線。相反假冒名牌則是短期實現資本增值的捷徑。正是由於白溝小商品經營者資本聚集程度相對較低,假冒問題就表現得更早更明顯。白溝因假冒,市場受到極大衝擊。90年代中期的白溝在北京“的哥”口中是“你想得到的商品在白溝都能買到”,買小商品“十物九假”。這裡還常常出現惡勢力逼客戶買東西的情況。重組白溝市場很早就被各級政府意識到,正式重組的序幕是在1996年拉開的。政府在打擊“假、黃、醜”的同時,啟動了品牌戰略。白溝的張仲橋説:“為了做大箱包産業,創出箱包品牌。我們先是註冊了十幾個箱包商標,後來增加到四十幾個,我們規定只許使用我們註冊的這些商標生産箱包,不準假冒其他地方的品牌。在培育自己的名牌時,上面的領導指示,品牌貴精不貴多。於是我們在四十幾個商標中挑選了六個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其中‘玉兔’牌是重中之重。同時,白溝箱包集團自營出口權也在申請之中。”

    義烏、漢正街也出現過類似的打假治假。為培育品牌政府也費盡工夫,積極引導外貿是其培育自有品牌的一個重要舉措。2000年義烏小商品市場外貿成交量達50億元,佔市場總成交量的1/4強。擁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就有100多家,對外貿易成為該市場新增長點的特點顯現出來。獲得出口經營權的企業達100多家,常年駐義烏採購小商品的外商有1000多人,外地駐義外貿機構140多個。自1995年起,義烏已舉辦六屆中國小商品博覽會,2000年博覽會成交額達38.26億元,達成投資貿易合作意向20多個,協議利用外資高達1億美元。

    尋找資本的契合

    記者在走訪各個小商品市場的過程中發現,政府和市場管理者的苦思苦想的頭等問題是,怎樣為分散的民間資本尋找契合點,提升市場。“今年下半年我們小商品城就要掛牌上市。”陳如林局長一語驚人。據介紹,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進軍資本市場的努力由來已久。股份制改造的完成為商城引入了上海申銀萬國,浙江財務開發公司等機構投資者。陳如林介紹:“我們按照證監會不得少於5個投資方的規定,現在商城有7家投資者。另外,為了明晰産權,作為商城組建和管理者的工商局和政府,也劃定了股份。我們也有私營個體投資者的加入。”陳如林則透露:“工商局現在佔40%,算政府的國有股份。”原來的商城董事長由義烏市副市長兼任,總裁由工商局局長兼任,這都違反了證監會的規定。現在商城的董事長和總裁都不再保留政府職務。

    漢正街市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初衷也在於此。《漢正街市場報》羅建國總編介紹説:“我們沒有義烏快,他們已經列入時間表了,但這是遲早的事。”漢正街管委會熊國漢副主任説:“1995年成立公司後,我們就注重包裝意識,將上市作為目標。現在我們就不太往北京跑,我們的想法是把市場做實,現在公司的盈利主要有市場物業管理、包括貨物運輸在內的配套服務以及房地産開發三塊。”他説:“跟義烏不同,我們股份公司的股權更分散,國有股的比重更小一些。”他還表示,股份公司的上市是小商品市場規範化、標準化、透明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義烏市場到如今經歷了四代更替。從走鄉串戶的擔貨郎到地攤經營,再到進大棚,最後到現在的室內攤位和精品屋。義烏工商局陳局長向記者介紹,目前義烏正在建設福田市場,也是所謂的第五代市場,佔地一萬畝,計劃投資100多個億。陳局長介紹:“目前土地徵用已經完成,工程正在進行。這相當於再建一個義烏,建成後的福田市場將覆蓋現有的中國小商品城。到時候寬頻網際網路將接進每個商戶。”無獨有偶,白溝鎮的姜副書記對記者説,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市場升級,我們打算投1.4個億建一個國際商貿城。到時,包括箱包市場在內的各專業市場都將遷往其中。另外,我們還進行與之匹配的城鎮升級,工業園、商品房住宅和文化廣場等都在規劃和建設中。身處武漢城區的漢正街市場的改造時間要更早。據羅建國總編介紹,現在改造的重點是交通,將建設一條溝通漢正街與外環線的專用公路。他説這種對週邊公共環境性質的投資在以前漢正街還不多。然而硬體設施的改善只是序幕。剝脫優勢資産,以自己整個成熟小商品市場做品牌,到資本市場唱戲,則是市場管理者的真正目的。

    

     《中國經營報》2001年6月2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