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摩洛哥喜劇登陸中國

孫圓兒

    得知北京即將上演摩洛哥話劇《喜財神》的消息之後,我迅速和摩洛哥駐華大使館取得了聯繫,使館人員熱情地回答了我的諮詢,並且提供給我該劇導演的手機號碼。撥通電話,我原以為聽到的會是阿拉伯語問候,沒想到傳入耳的中竟然是帶著京腔的普通話“喂, 您好。請問是哪一位?” 我不禁有些發呆,難道導演不是摩洛哥人麼?怎麼説得如此純正的中國話?不會是我撥錯號碼了吧?我懷著一肚子疑問,故意用阿拉伯語説:“請問您是圖尼亞阿卜代勒馬吉德先生麼?” 這回我聽到的是阿拉伯語:“是的,我是馬吉德”。噢,看來我沒有搞錯,我舒了口氣,告訴他我是中國網的阿拉伯文記者,聽説他要在中國導演一部摩洛哥話劇,想要採訪他,也許是因為在陌生的國家聽到本國的語言很親切吧,馬吉德先生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我的採訪要求。

    次日,也就是6月15日,我打車奔向位於地安門大街帽兒衚同的匯福達賓館,一路上,我都在好奇地猜測, 這位“異想天開” 要在中國排演摩洛哥話劇的阿拉伯人究竟會是什麼模樣?在賓館門口迎接我的是一位典型的北非阿拉伯男子,麥色皮膚,深目高鼻,頭髮微卷,身材魁梧,約摸二十七八歲的樣子 — 年輕得簡直讓人難以相信他居然已經是一位導演。馬吉德先生以阿拉伯人特有的熱情迎接了我,把我帶到設在賓館的排練大廳,我們在那裏進行了輕鬆愉快的交談。

    馬吉德先生用流利的漢語告訴我,《喜財神》是一部摩洛哥傳統諷刺喜劇,在阿拉伯國家久負盛名,該劇根據摩洛哥作家阿哈馬德德義伯拉阿勒士的喜劇作品《喜財神》改編,曾經多次在阿拉伯世界和歐洲上演,深受阿拉伯觀眾和歐洲觀眾的喜愛。該劇的主人公 “灰喜鵲”,本是一個靠借高利貸生活,無力償債的誦經人,但在一系列陰差陽錯的事件之後卻一躍而為總督的親信,百姓崇拜的神明。該劇充滿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情節和詼諧幽默的對白,還不乏中國觀眾所熟悉的古代阿拉伯小説《一千零一夜》 中的故事,如《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該劇的音樂和舞蹈極具阿拉伯特色,布景,道具和服飾充滿濃郁的摩洛哥風情。

    據馬吉德先生介紹,這部話劇本月27 日至7月6日即將在北京人藝小劇場上演。這是中國上演的第一部摩洛哥話劇,也是國內第一部被搬上小劇場舞臺的阿拉伯話劇。參加演出的演員有何濤、陳明昊、劉曉曄、劉暢等,都是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優秀演員,為了讓中國觀眾欣賞到高品質的演出,他和演員們從半個月以前就開始了緊張的排練。

    我好奇地問:“作為一個摩洛哥人,您是如何想到要在中國導演一部摩洛哥話劇呢?” 馬吉德先生微笑著説,這和他的經歷有關係。

    馬吉德先生從小就喜愛戲劇藝術,1992年至1996年在首都拉巴特的戲劇藝術學院學習,畢業後他有兩個去國外深造的機會,一個是去歐洲,另一個就是來中國。出於對東方話劇的好奇,他選擇了中國。1997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國這塊陌生的土地,第一年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學習漢語。1998年夏天至今在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攻讀碩士學位。馬吉德先生説,作為一個在中國生活了四年之久的摩洛哥人,他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他發現很多中國人對摩洛哥知之甚少,有些人甚至把它和歐洲的摩納哥相混淆,他非常希望能有更多中國人增加對摩洛哥的了解,所以他選擇了他所熟悉並且熱愛的話劇,作為向中國人民介紹摩洛哥及其文化的方式,來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其次,他之所以選擇這部喜劇,是因為他發現中國的話劇大多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他認為觀眾在現實生活當中已經承擔了足夠多的壓力,因此他想用喜劇這一藝術形式給觀眾帶來一些歡笑和輕鬆的感覺。

    馬吉德先生還介紹説,《喜財神》雖然是一部傳統的摩洛哥話劇, 但在中國也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因為中國和摩洛哥雖然地處不同地理位置,有著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但是二者都是第三世界國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之處。為了讓中國觀眾更加深刻地理解這部摩洛哥喜劇,他和幾個中國編劇對劇本做了一些改編,使之更加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和欣賞水準。他相信,不僅在華的摩洛哥人和其他阿拉伯人會喜歡這部話劇,中國觀眾也一定會喜歡。

    摩洛哥,這個位於北非最西端的阿拉伯國家,在我的印象中無非是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阿特拉斯山上的常年積雪,古羅馬帝國的遺跡和大西洋畔宏偉的拉巴特哈桑清真寺,此外,也就是《北非諜影》裏那個古老的城市卡薩布蘭卡。所有這些,不過是在書和電影裏得到的一些浮光掠影,而它的文化,它的內涵,我們卻又知道多少呢?《喜財神》這部喜劇,將會是我們了解摩洛哥文化的一個契機吧?我們翹首以盼。

    中國網 2001年6月2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