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追尋父親足跡 金正日萬里訪普京

    7月26日午夜,位於俄羅斯遠東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哈巴羅夫斯克市已經沉入恬靜的夢鄉,但城市一角的火車站卻是另一幅景象:荷槍實彈的俄羅斯士兵們肅穆地列隊于站臺兩側,英姿瀟灑、威風凜凜,似乎在等待一個重要時刻的到來。27日淩晨兩點左右,車站上的人聽到火車的轟鳴聲越來越近了,不久,一列火車從夜幕中駛出。這個專列上乘坐著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正日。

    這次重要訪問是金正日出任朝鮮領導人7年來的第三次出訪,也是他第一次訪問亞洲之外的國家,此行自然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他預計將進行10天長途旅行,于8月4日抵達莫斯科,和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第二次會晤。

    踏上世界最長的火車旅途,金正日不愛飛機愛火車

    在這10天的長途旅行中,金正日將乘坐專列橫穿西伯利亞,歷經近萬公里的里程抵達莫斯科,並在那裏進行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除了莫斯科,他還將訪問聖彼得堡。

    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金正日乘坐的火車僅在哈巴羅夫斯克火車站逗留了20分鐘,以便補充一些補給。哈巴羅夫斯克火車站是他踏入俄羅斯領土的第二大站,此前,7月26日上午,金正日乘坐的列車抵達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馬特維耶夫斯基邊境檢查,他在那裏辦理了入關手續並由此進入俄羅斯境內。

    在馬特維耶夫斯基檢查站,普京在聯邦遠東地區的代表普裏科夫斯基和與朝鮮接壤的普裏莫耶地區行政長官達爾金,向這位來自朝鮮的貴客獻上鮮花。為了保證此次訪問的絕對安全,普京特意撥出一批素質精良的士兵為金正日保駕護航。

    普京曾于2000年7月實現了俄總統對朝鮮的首次訪問。俄朝雙邊關係得到恢復和發展。金正日原訂今年4月訪問俄羅斯,但後因各種原因而推遲。此次他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火車在哈巴羅夫斯克站補足給養後,又乘著朦朦夜色呼嘯前行了。金正日此行創下了一個國家領導人出訪的新紀錄——行程9265公里。他將完成世界上最長的火車旅途。

    金正日發出了輕快的笑聲:火車途中憶往年,此意綿綿

    金正日的專列在哈巴羅夫斯克火車站作逗留,倒是意味深長。一些歷史學家相信,哈巴羅夫斯克對金正日來講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城市。金正日的父親、朝鮮的開國元勳金日成曾在哈巴羅夫斯克戰鬥過,史學家們相信現年59歲的金正日就是在這裡出生的。我們無從考證史學家們的論斷是否屬實,更無法獲知金正日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感想,但不言而喻,這的確是朝鮮邁向國際社會的重要一步。

    列車停留的時間非常短暫,金正日沒有離開火車,而是在車上接見了前來迎接的俄羅斯代表。在歡迎隊伍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名叫拉裏沙德內佐克。這位俄羅斯婦女曾在13年前親自迎接過金日成。當德內佐克拿出當年的合影時,身著深黑休閒套服的金正日發出了輕快的笑聲。

    俄羅斯官員透露,金正日渴望能夠親眼看看父親曾走過的地方。當年,金日成曾乘坐火車訪問蘇聯。沿著當年的路線,追尋父親的足跡,這或許是金正日放棄快捷的飛機,寧願搭乘火車,進行10天長途旅行的原因吧!

    另據俄通社-塔斯社透露,1957年和1959年,金正日曾陪伴他的父親訪問過前蘇聯。如今故地重遊,感觸必定頗多。

    人們翹首以待:此行為何?

    金正日一直是一個相當低調的領導人。他曾于去年和今年年初兩次訪問中國,但他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此次也不例外。另外,俄羅斯方面也沒有向外界透露多少關於此次朝俄首腦會晤的內幕。雖然如此,金正日的此次訪問還是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同樣也引發了人們眾多的猜想。

    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朝鮮和俄羅斯的雙邊關係曾一度趨於冷淡。但普京上任以來,兩國關係呈現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普京非常關心朝鮮半島局勢,主動擔當南北雙方的聯絡人,積極推動朝鮮半島統一的進程。而金正日則支援和讚揚普京反對美國發展導彈防禦體系、破壞《反彈道導彈條約》。

    普京非常重視金正日的訪問,特意派出他的遠東聯邦區全權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到俄朝邊界迎接,並派遣了大量兵力負責安全工作。

    據稱,兩位首腦的此次會談將涉及俄朝雙邊關係、朝鮮半島和平統一、反導條約和國際戰略穩定等問題。另外,他們還將討論加強兩國基礎項目建設的合作,例如將貫穿西伯利亞的鐵路和朝韓鐵路連接起來的可能性。如果這個計劃可以實現,不失為朝鮮融入國際社會的又一條通道。

    對於金正日訪問俄羅斯,各方的反應不盡相同。南韓外長韓升洙對此表示歡迎,並稱讚説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一步,它表明朝鮮願意開放”。金正日開始俄羅斯之行時,恰逢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賴斯正在莫斯科訪問,賴斯有些不冷不熱地表示:“我不準備過多地評價此次訪問,不過俄羅斯同朝鮮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討論有關擴散的問題。”

    

    中國日報 2001-7-29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