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京滬“的哥”之比較

    京滬較勁,向來是兩地市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文學上有近現代以來的“京派”、“海派”之爭,日常生活中有首都風格與滬上氣派之爭,近年又有城市建設和管理水準之爭。這幾年全國足球甲級聯賽,京滬之戰總是硝煙瀰漫,不用動員,好像仇人相見似的。前兩天看報紙,忽然發現一個《北京女人心儀上海男人》的大標題,心中不免一驚。看來“古已有之”的京滬之爭真的要以北京的落敗告終了?

    客觀地説,由於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地域環境的不同,京滬兩地有著太多的風習差異和性格差別。表現最為明顯的,莫過於“的哥”對待客人的態度。北京的哥熱情豪爽,外向健談,既關心政治,又關注隱私,和客人幾乎不需過渡,自來就熟。同時也有點大大咧咧、滿不在乎、愛誰是誰。看氣度和口氣,不像政治局委員,起碼也像候補委員。上海的哥則不然,他們話不多,更不談政治,如果客人不先開口,他們一般不主動攀談。客人有問題,他們能做到有問必答,但有點“惜墨如金”,決不多説半句。服務永遠在規範之中,但似乎少了一點熱情,多了幾分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北京的哥似乎從來沒有統一著裝的習慣,穿著隨隨便便,往好了説,是生活態度瀟灑隨意,往壞了説,是過於邋遢,更談不上企業形象。早些年“面的”風行的時候,甚至有的哥光著膀子開車。與之相對應的,是計程車裏也不太衛生,坐墊兒和椅套兒大多黑不溜秋、臟裏吧嘰,有些客人外出參加重要活動,穿著比較正式和體面,落座時分就不免有些躊躇。上海的哥有沒有統一著裝的要求我不知道,但扎領帶、帶白手套的卻經常可以見到。秋冬時節如此,盛夏時節也同樣如此。與之相對應的,是車內大都乾淨清爽,窗框沒有灰塵,坐墊兒和椅套兒也基本是本色。

    如果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兩地的哥的特點,我以為北京的哥是熱情之中有點絮煩,豪爽之中有點不拘小節;而上海的哥是規範之中有點刻板,正規之餘不無冷漠。兩地的哥的不同特點很難説孰優孰劣,對於不同的服務對象,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一般説來,性格外向、見誰都熟的人,可能會比較喜歡北京的哥;而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可能比較喜歡上海的哥。北京的哥健談之中總有一種掩飾不住的優越感,特別是在外地客人感嘆北京的壯觀和美麗時,他們往往有點得意忘形。説出話來就是這樣:“好看吧?沒見過吧?下次還來吧?”而上海人以往給外地人的印像是排外,除了南京路、淮海路、霞飛路那一小塊地方的人是城裏人,其他都是“下之角”,都是“鄉下人”,只有“阿拉上海人”才是城裏人。而現在,這種形象正在逐漸改變。筆者由於工作關係常有機會到上海,每次去除了感到城市建設、管理水準有長足進步以外,感觸最深的,就是服務水準日益提高。作為客人,在上海你不難感到做“上帝”的感覺,從商店、賓館、餐廳的服務員,到本文談到的的哥,都給人週到體貼、彬彬有禮的印象。如果你在計程車中稱讚上海漂亮,的哥也會自豪,但決不會像北京的哥那樣説“好玩兒吧?沒玩兒過吧?下次還玩兒吧?”,而是不無謙卑和真誠地表示感謝,末了還要加一句“托全國人民的福”。

    或許上海畢竟是中國近現代工商業的發源地、畢竟具有市場經濟的傳統吧,在的哥身上,不經意間就能流露出些許現代意識、服務意識,而少有等級觀念。來的都是客,答待四六方,不卑不亢,很能與國際接軌。在筆者看來,上海的“洋氣”不僅表現在姑娘們的會穿著打扮上,更體現在的哥無處不在的規範服務上。而北京,或許是幾朝皇都的影響吧,人們的頭腦中多多少少、自覺不自覺地還殘留一些封建意識、等級觀念,在思想深處還有太多的阿Q氣和土氣。這可能正是百姓眼中北京的發展與上海尚有差距的內在原因吧。

    千龍新聞網2001年7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