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國家投入上億元拯救福建土樓文化遺産

    中國文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楊玉柱率領的古建築專業維修人員,日前進駐福建省華安縣二宜土樓,開始對其進行大規模維修,從此拉開了福建省拯救土樓文化遺産的序幕。

    土樓是中國獨特的鄉村民居和建築奇觀,也是世界僅有的。它主要分佈在福建、廣東和江西交界,尤以福建省居多,它們大都建於清朝年間,距今200至300年,由於其建築都為當地取之不盡的生土加工夯築,故稱土樓。

    土樓設計奇妙,歷經300年風雨浸蝕,不僅保存完好,而且大多數至今還住有居民,充分反映出閩人當時高超的建築科技水準,引起國內外建築師們的廣泛興趣。

    土樓多建於偏遠山區,當時山區土匪盛行,鄉里農民無法抵禦,於是同族人聯合興建造價低廉低的土樓。他們用厚達一米的土墻壘起三至五層高的城堡式的樓房,並建有許多防禦設施,整個土樓只有一個出口,外人難以進入。土樓中央是一個公用露天廣場,供家族集會或舉行慶典儀式,四週為住屋。大的土樓可容納百戶人家,小的也可住十幾戶,每一幢土樓內設有宗祠、天井,居民世代聚居於此,同祀一祖,同飲一井水,公用一場院,而又各有自家小天地,如同一個封閉的小社會,呈現著別具特色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傳統的大一統社會結構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汶斯安德烈在參觀福建土樓後稱之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據福建省文物主管部門初步統計,福建現存有各類土樓近萬座,但集中成規模的有永定縣土樓、南靖土樓和華安縣土樓。土樓分圓形和方形二種形態,其內部建築又分通廊式、單元式和通廊與單元式兼而有之三種。通廊式的土樓主要分佈在閩西,其代表是永定土樓,單元式土樓分佈于閩南南靖縣境內,其代表是田寮土樓群,而單元式和通廊兼而有之的分佈在華安縣,其代表為二宜樓。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土樓內的居民,特別是年青一代都不願生活在這“局限”中,陸續遷出,土樓因此失修,大部分土樓出現墻體剝落、漏雨、坍塌。

    鋻於福建土樓所擁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建築特色,國家文物總局決定撥出專款,對其進行整修。為此,福建省文化部門已進行了全面的規劃,打算通過集資、貸款等形式籌集上億元,用2到3年的時間將全省境內的主要土樓整修完畢,並使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産。

    目前,福建省已成立了土樓申報世遺領導小組。南靖、永定、華安各縣都對所在地的重點土樓進行了清理,控制土樓內居民的容積量,選派了古建築專業人員開始對土樓內的壁畫進行修復,對破損的土樓進行維修,南靖縣和永定縣還對土樓周圍的環境進行初步的治理,分別修建了土樓通向城區的三條水泥道路。

    新華網 2001.01.25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