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東歐中亞地區的世紀巨變

    在20世紀,地球各個角落都發生了前一個世紀無以倫比的變化,但就其變化的深度、廣度和烈度而言,莫過於發生在東歐中亞地區的巨變。東歐中亞地區即地跨歐亞大陸的原蘇聯以及前社會主義陣營中的東歐7國。這裡是人類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地。震撼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這裡,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也發生在這裡。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力遠遠超出這一地區,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局勢,尤其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對21世紀的地緣政治格局將産生巨大的影響。

    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巴爾幹半島。這次帝國主義列強為謀取霸權的戰爭波及35個國家和地區,使當時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捲入戰爭,1687萬人喪生,物質損失3300億美元,是此前100年全球戰爭消耗總和的10倍。這次戰爭使歐洲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而19世紀末崛起的美國則增強了在歐洲的影響,歐亞地區各國也由此開始探索獨立自強與持久和平的道路。

    戰爭後期的1917年11月,俄國爆發了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産階級政權。這一創舉對歐亞地區其他各國産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一些國家也相繼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但後被資産階級勢力顛覆,唯有蘇維埃政權抵擋住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聯合進攻,並於1922年底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此後,蘇聯迅速壯大,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消滅德國法西斯的主力。

    1939年9月,德國法西斯對波蘭的進攻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在這前後,希特勒軍隊佔領了整個西歐和東歐。接著,德國法西斯軍隊于1941年6月向蘇聯發起全面進攻,使蘇聯喪失了在歐洲的大部分領土和部分亞洲領土。在1945年結束的這場浩劫中,全世界共有4157萬人喪生,而歐亞地區的國家和人民遭受的災難最大,這裡喪生的人數超過總數的一半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戰爭的罪魁禍首德國被一分為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盟國美國和蘇聯在歐洲和全球的影響空前擴大,美國以120億美元的“馬歇爾計劃”扶持西歐國家,而蘇聯同戰後建立了紅色政權的東歐國家一起組成了社會主義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其視為洪水猛獸,于1949年4月在華盛頓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來與之對抗。戰後成為世界強國的蘇聯也不示弱,與東歐7國一起于1955年5月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世界開始籠罩在 “冷戰”的陰雲之中。蘇美兩國展開了空前激烈的軍備競賽,並在70年代和80年代達到頂峰。“冷戰”持續了40餘年,到1991年7月華約正式解散和當年12月蘇聯正式解體才告結束。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絕非偶然,是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對盟國推行“有限主權論”,戈巴契夫在蘇聯和東歐推行“新思維”改革,各國謀求突破僵化的政治和經濟體制以及美國對這一地區實行“超越遏制”戰略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冷戰”的結束標誌著蘇美兩極世界的終結。蘇聯分裂成15個獨立國家,其中12個組成獨聯體,而東歐8國變成了12國:民主德國統一到聯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南斯拉伕一分為五。蘇聯的主要繼承國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空間大為縮小。但美國仍不罷休,採取各種手法繼續削弱俄羅斯,執意把東歐各國納入北約軌道,同時向獨聯體滲透。這樣,20世紀末在歐亞地區就形成了特有的複雜地緣政治板塊:即以俄羅斯為首的不穩定的獨聯體面對以加入北約和歐盟為對外政策目標的波羅的海三國和其他東歐國家。俄羅斯和歐盟都想成為能在世界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極,而美國則要通過北約東擴來把自己的盟國繼續綁在自己的戰車上,同時又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為主權獨立國家,起初奉行“ 全面融入”西方的戰略,按美國人提供的方案推行“休克療法”經濟改革,在國際事務中同美國站在一起。可是,雖然俄羅斯努力向西方貼近,但西方並沒有把俄羅斯當成 “自家人”。於是俄國內輿論和政治力量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俄前總統葉利欽在執政後期開始對內外政策進行調整。普京執政一年來更是確定了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對外政策,堅決反對單極世界、主張多極世界。在普京的領導下,俄制訂了新的對外政策構想、國家安全戰略構想、軍事戰略構想和新的經濟發展計劃。意欲恢復俄國的大國地位,重振大國雄風。

    目前,獨聯體各國都把本國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12個成員中,土庫曼奉行中立政策,另11國中,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亞美尼亞是獨聯體安全條約簽字國,而烏茲別克、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和摩爾多瓦5國則組成了名叫“古阿姆”的地區組織,並同美國關係密切。由於獨聯體其他國家同俄羅斯在人文、經濟、政治等各方面有著割不斷理還亂的關係,現在和將來都需要俄的資源以及市場,而俄羅斯更不會甘心美國在其後院的肆意滲透,所以在相當長時期內獨聯體仍將保持“獨”中有“聯”、“ 聯”中謀“獨”的局面,即在利益一致時聯合行動、在利益相左時獨立行事。

    談及歐亞地區當前的形勢,不能不提及在成為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的歐盟。由於歐盟是政治經濟組織,又有獨立於美國的一面,俄羅斯不反對歐盟東擴並公開宣佈希望愛沙尼亞等國早日加入其中。這是因為俄羅斯和歐盟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利益相吻合。歐盟和俄羅斯都主張多極世界;經濟上雙方各有需要,歐盟15國目前20%的石油天然氣靠俄羅斯提供,歐盟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經濟領域的合作使政治領域的合作得以加強,俄與歐盟已決定在安全和防務方面建立洽商機制,在建立多極世界問題上尋求共同點。但是,俄羅斯和歐盟在利益上和地緣政治還是有矛盾的。因此,俄羅斯同歐盟之間既合作又鬥爭的“戰略夥伴”關係可能將長期發展。

    北約已在1999年吸收了波蘭、捷克和匈牙利3個東歐國家為新成員。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獨聯體地區的外高加索國家等也已成為北約東擴的目標。俄羅斯堅決反對北約東擴,但它因國力衰弱而無力予以阻止。俄只能通過同北約簽定的“和平夥伴”關係協定來限制北約,如規定不能在東歐新成員領土上部署核武器等。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東擴進程和俄羅斯的抵制這對矛盾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歐洲的局勢。

    在新世紀開始之際,飽受兩次世界大戰災難和長期動亂之苦的東歐中亞地區各國和人民,嚮往新世紀不再有戰爭,期盼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持久和平。為此,歐亞地區各國都在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重新謀求和構築安全屏障。

    新華社2001年1月1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