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世紀獻禮
——“神舟二號”無人飛船發射現場速寫

    西元2001年1月10日淩晨,地處中國西北戈壁灘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沉沉的黑幕籠罩著戈壁灘,只有載人航太發射場亮如白晝。高達100多米的飛船發射塔架,環抱著“長征二號F”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就像一尊巨型禮炮,遙望蒼穹。火箭頂部是“神舟二號”飛船。飛船兩側,兩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探照燈的照射下分外奪目。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新中國航太事業發展的歷史見證人。在這片土地上,中華民族實現了走向太空的一次又一次壯美騰飛: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這裡起飛,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主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從這裡升空,並成功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遠端運載火箭從這裡飛向南太平洋,標誌著中國具備了發射洲際導彈的能力;

    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運載火箭在這裡發射了3顆衛星,並分別成功地進入預定軌道,此舉震驚了世界;

    1992年10月6日,第一次在這裡為外國搭載衛星,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一顆國內衛星和一顆瑞典衛星;

    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從這裡起飛遨遊太空,掀開了中國載人航太工程飛行試驗史上的第一頁。

    今天,中國航太又將在這裡鳴響新世紀第一聲禮炮。

    為了這輝煌的瞬間,中國航太進行了一年的精心準備。

    儘管今天即將升空的“神舟二號”沒有航太員,但飛船的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飛船頂端的逃逸系統,就是針對載人飛船的要求專門設置的,在發生意外的情況下,它將是航太員生命的“保護神”。

    即將升空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上搭載著一批特殊的“乘客”,其中包括中科院的專家此次專程從北京捎來的動物和微生物細胞組織實驗樣本。它們將在隨同“神舟二號”遨遊太空的同時,接受微重力狀態下的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在飛船發射現場,一位專家告訴記者,這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是我國首次在自己研製併發射的飛船上進行多學科、大規模和前沿性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

    時至子夜,氣溫降至零下13度。在“三九”嚴寒季節發射航太器,這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為了確保飛船發射成功,中心有針對性地採取了一系列防寒措施,對發射測控全系統進行了多次低溫試驗,把故障消滅在萌芽中。火箭推進劑對溫度要求極為嚴格,中心為此專門研製成功了自動升降溫系統,保證推進劑的儲存和加注合乎規定的溫度要求。

    “30分鐘準備!”伴隨著指揮員清晰的密碼,一顆綠色信號彈劃破了凜冽的夜空,人們的心猛地為之一緊。

    發射場上,汽車發動的馬達聲匯成一股節奏明快的進行曲,工作人員陸續撤離。

    “3分鐘準備!”“1分鐘準備!”發射時刻就要來臨,發射場上一片寂靜,空氣仿佛已經凝固,人們只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

    “10、9、8、7、6、5、4、3、2、1,點火!”指揮員的密碼剛落,發射場上響起一陣驚天雷鳴。霎時間,大地震顫,烈火噴射,火箭騰空而起,箭船直上雲天。這時,時針指向北京時間1月10日1時整。

    火箭在飛行。指揮大廳的大型螢幕上,紅色的實際飛行軌跡和綠色的理論飛行軌跡正確地重疊在一起。

    火箭向太平洋飛去。“遠望號發現目標!”全場頓時興奮起來,1時10分,火箭與飛船分離,飛船正確進入預定軌道,開始了遨遊太空之旅。

    成功了!這是中國航太獻給祖國母親新世紀的一份厚禮。

    人民網2001年1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