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新年:日本政府大換牌

    新年過後,到日本政府機構辦事的人們會突然發現政府機構的牌子變了,挂在總理府門口的牌子換成了“內閣府”,大藏省換成了“財務省”、運輸省換成了“國土交通省”。這是日本歷時5年完成的一項大事業——行政改革。日本輿論界稱之為繼明治維新、1945年戰敗後的日本第三次“行政革命”。

       挂新牌 裁舊員

    行政改革的動議是1996年由當時的首相橋本龍太郎提出的,它與財政改革、教育改革等一起成為戰後總決算中的六大革命。時至今日,行政改革是少數見效的改革之一。

    鋻於戰後50多年維繫下來的日本行政體制的種種弊端,為適應社會、科技發展,日本確立了行政改革的四原則:確立政治主導體制、排除縱向分割體制的弊端、提高行政的透明度和責任性、壓縮行政編制。為適應新機構體制,去年12月內閣改組時大臣人數已經壓縮到了新的政府標準。

    到1月6日新政府機構正式掛牌營業時,日本的政府機構將由原來的1府22省廳合併壓縮為1府12省廳。原來的總理府、經濟企劃廳、沖繩開發廳合併為內閣府,郵政省、總務廳、自治省合併為總務省,文部省和科學技術廳合併為文部科學省,運輸省、建設省、國土廳、北海道開發廳合併為國土交通省等等。外務省、法務省、防衛廳等保持原體制不變,但內部機構也要進行壓縮。改革後日本政府原有的128個局級單位將變為96個,原有的1166個處室將壓縮到995個。至此機構調整完成一大步,但人員壓縮問題成了以後的作業,計劃到2010年國家公務員編制將壓縮25%。

      首相權力大增

    確定政治主導體制是此次行政改革的原則,也是重要目標。具體而言,首先是加強首相的政治權力。以前,內閣會議由各部門事務次官先擬定主題和內容,內閣會議只管拍板定論。事務次官實際是日本官僚的最高代表,可見以前的政治家是被政府官僚們牽著鼻子走的。改革之後,首相掌握內閣會議的主動權,他可以決定會議的主題、內容並擁有決定權。

    新機構為加強首相權力作出了充分的保證。將首相助理由原來的3名增加到5名,並擴大首相的人事任免權。在政府機構中,新組建的內閣府將淩駕於12省廳之上,成為首相的智囊庫並負責落實首相的具體政策方案,同時內閣府還有權協調、統籌各省廳之間的合作事項。

    作為加強政治主導的另一個體現,就是設立副大臣和大臣政務官,由年輕的國會議員作為政治家擔任。原政府機構中政務次官只有32人,新機構的副大臣和大臣政務官將增加到48人。

       老百姓不買賬

    研究策劃6年終於脫胎的日本行政改革,趕在新世紀開頭與世界見面,當新年前老百姓忙著置辦年貨時,時價300萬日元的新大臣的辦公桌抬進了新辦公室,似乎增加了幾分喜慶。但新的政府機構開張后效果如何,日本國民不能不表示關注。

    當年輔佐橋本首相制定改革方案的原首相秘書江田憲司對行政改革的結果不無失望地説,改革的本意已經丟失,現在是新瓶裝舊酒,首相官邸不過成了各政府機構派來的更大的辦事處。

    由4個省廳合併而成的國土交通省反映在百姓印象中是一個龐大的行政機構,因為它控制了日本公共事業投資的80%,本來設想的中央政府負責項目審批、地方自治機構負責項目施工,可到最後權力沒有下放,結果這個機構的權力業務量都碩大無比,不可避免將産生新的利益集團。本來改革初衷是排除縱向分割體制,但可以預見的效果恐怕只有“建設族”和“運輸族”利益合流。

    據《讀賣新聞》2000年底的民意調查,70%的受調查者認為機構調整不會給中央行政帶來變化,只有15%的人信賴政治家,有19%的人仍相信官僚的決定,同時此項調查也反映有55%的人對政治家和官僚都不信任。

    聯想到日本1995年進行的政治改革,當時的目的是剷除腐敗和提高政治家的政策能力,為此自民黨廢除了派系統治,各政黨和政治家停止募捐政治資金改由國家為政黨發放政治經費。但事到如今,不但自民黨的派系活動完全恢復,政治資金也是國家經費全得,民間贊助一分不少要。要使行政改革避免重蹈政治改革的覆轍,看來後續工作還很艱巨。

    《中國青年報》 2001-01-03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