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獎500萬——吳文俊袁隆平獲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2月的北京,春天如期而至。

    

    今天上午,人民大會堂裏更是春風撲面,暖意融融。黨中央、國務院在此隆重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科技獎同時揭曉並頒獎。

    

    掌聲、鮮花、閃光燈……無數人聚焦在今天的科技舞臺上。在2612位獲獎者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得主——中國科學院系統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們的獲獎證書由國家主席江澤民簽署並頒發,每人並獲得500萬元的高額獎金。如此高規格的獎勵仿佛“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攪動著人們對科學家的好奇,更引起人們對大獎的産生以及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關注。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獎勵制度成為了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重要政策和制度。

    

    1955年,國務院發佈了《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的暫行條例》,條例規定,一等獎獎金為1萬元人民幣。1957年1月,科學獎金進行了首次評審,有34項成果獲1956年度獎。1963年11月,國務院發佈了《發明獎勵條例》和《技術改進條例》,毛澤東為“ 發明證書”親筆題字。截止到1966年5月,批准了發明獎勵297項,其中包括“原子彈”、“氫彈”、“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重要成果。但由於左傾思想的危害,當時僅對獲獎者頒發發明證書,未頒發獎章和獎金。

    

    1978年,黨中央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會上隆重獎勵了7657項科技成果,標誌著科技獎勵制度的恢復。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標誌著我國科技獎勵體系基本完成。1994年又設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50年來,國家共獎勵重大科技成果2萬項左右。僅1979年至1999年,國家獎勵科技成果12582項,其中自然科學獎632項,技術發明獎297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8977項,相繼有6萬多人獲得了國家科技獎勵。18名外國公民獲得了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在1999年實行了重大改革。朱鎔基總理在這年的5月23日簽署了國務院第265號令,發佈實施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這標誌著我國科技獎勵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改革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最高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在推動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等方面更好地發揮科技獎勵的杠桿作用。

    

    我國科技獎勵制度不斷探索、日臻完善的歷程,充分展現出黨和政府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高度重視和對科技工作者的熱切關懷。特別是近年來,到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科技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局面。從1979年至1999年間,中央主要領導同志14次接見了出席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代表,江澤民等發表了重要講話,對科技人員的愛國奉獻精神和創造性勞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崇高的榮譽。

    

    首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即將評選的消息發佈之後,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科學界人士普遍認為,這一大獎的登臺亮相無疑加重了對科學、對獻身科學而終生探索的科學家的肯定和崇尚。500萬的高額獎金,相當於80年代的諾貝爾獎獎金,這對於發展中的中國而言,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在新時期對科技創新工作和傑出科技人才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幾乎與此同時,大獎“花落誰家”也自然成為人們極為關注的話題。因為,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我國科技工作基本形成了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産業、加強基礎研究三個層次的戰略格局和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準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與之相適應,是涌現出一批在各個領域卓有建樹並獲得很高國際影響的傑出科技工作者,這使得充滿個人色彩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也給眾多關注這一新聞的媒體,帶來了很大的懸念。

    

    評選過程鮮為外界所知,按照嚴格的程式,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經過反覆評選終於誕生。

    

    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規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要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産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技工作者。

    

    經由著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的初評,共有14位科學家成為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評委又對14位候選人從科學品德、重大科技貢獻、社會影響等幾方面打分(滿分100分),結果80分以上的有7位科學家。這7位科學家進行了現場答辯,評委又到他們工作的研究室、實驗基地進行實地考察,最後經有記名投票,誕生了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評審委員會專家認為,吳文俊院士和袁隆平院士分別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及産業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都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雖然吳文俊已經82歲高齡,袁隆平也已71歲,但他們至今都仍活躍在科研與生産實踐的第一線。他們榮獲大獎受之無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吳文俊、袁隆平等科學家的獲獎成就再次昭示,中華民族是富有智慧和勇於創新的民族,中國的科技隊伍是具有偉大創新精神的優秀群體。繼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這些閃亮的名字之後,將會有一批又一批的為人類科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科學家進入這個光榮的行列。在我國建設現代化偉業的進程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將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措施,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辛勤工作,承擔起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迎來中國科學的新的春天。

    

    新華網 2001.02.19

    


《綠色王國的億萬富翁——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傳》首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