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我國空間技術進入大發展期

    空間技術是我國取得重大成就的高技術領域之一,在新世紀初將進入大發展時期。僅“十五”期間,我國將研製和發射近30顆各類衛星,並將研製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這是記者近日從中國工程院舉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辦的第六場工程科技論壇——“中國空間技術的成就與展望”上獲悉的。

    此次論壇由閔桂榮院士和吳有生院士主持,我國空間技術專家徐福祥、王家勝、唐伯昶、孟執中、李卿、陳宜元、張永維等先後作了學術報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出席論壇並與專家進行學術探討。參加會議的還有近百名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

    據介紹,截至2000年底,我國獨立自主研製發射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飛行試驗前的全部研製工作,只待飛行驗證的還有2種。長征系列火箭能力基本上覆蓋了低、中、高地球軌道各類航太器發射需求,總體技術性能接近或達到當代國際一流水準。

    截至2000年底,我國成功研製併發射了48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4個衛星系列,還有兩個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返回式衛星回收成功率達90%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同類衛星的國際水準。

    特別是在“九五”期間,我國空間技術水準有了很大提高,共研製和發射了11顆不同類型的衛星和1艘“神舟”號試驗飛船,發射成功率和飛行成功率均達100%,其中6顆衛星及1艘試驗飛船都是首次發射即獲得試驗成功,並取得很好的應用效果。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徐福祥在報告仲介紹説,初步預計僅“十五”期間,我國將研製和發射近30顆各類衛星,平均每年研製和發射5顆衛星,而且性能和品質將有更大的提高。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龍樂豪透露,為了滿足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以及國外航太發射市場的需求,我國將瞄準世界先進水準,走跨越式發展道路,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主要技術指標是:低軌道的運載能力可覆蓋1.2~25噸,高軌道可以覆蓋1.8~14噸,能夠滿足未來30年以至更長時間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同時,他建議在海南建立新的航太發射場。

    據了解,在“十五”期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承擔大部分衛星的研製工作,以及多艘“神舟”號載人發射的研製任務。為了完成國家賦予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該研究院在技術上和管理上將採取一些措施,如優先發展衛星有效載荷,對涉及到機、光、電、熱等多種學科前沿技術,適當超前安排;大力發展衛星公用平臺技術,使其實現通用化、系列化和模組化,計劃建成4個衛星系列的衛星公用平臺。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還將積極跟蹤國際空間技術前沿,集中力量重點攻克衛星總體優化設計、高精度高穩定度控制技術、新型空間光電技術、空間微電子、衛星自主導航等新技術;加強衛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重點支援通信廣播、對地觀測、導航定位等衛星應用領域中的關鍵技術攻關,使地面應用系統的建設與應用衛星的研製協調發展;加強管理創新,探索建立新型衛星工程管理模式和體制,促進我國衛星工程技術持續快速發展。

    

     《科學時報》2001年2月09日



相關新聞


印度空間技術進入發展新階段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