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年輕的土地新的希望
——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紀實

    九曲黃河從西部高原奔騰而來,劃過神州大地,在這裡浩浩蕩蕩匯入大海,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它挾帶的大量泥沙造就了這片年輕的土地——黃河三角洲;這裡每年要增加土地兩三萬畝;地下有豐富的石油在涌動,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就在這裡。

    記者來到黃河入海口城市——山東省東營市,矗立在城市門戶的巨幅標語赫然入目:“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加快黃河三角洲的建設和發展。”這是江澤民總書記來這裡視察時欣然留下的題詞。

    向産業多樣化轉變

    1999年6月24日,江澤民總書記先後考察了黃河入海口、勝利油田和東營的城市建設情況,對黃河三角洲的建設和發展寄予了厚望。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黃河三角洲石油資源豐富,土地和海洋資源充足,生物資源多樣,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一定要好好開發。要把經濟建設、生態建設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總書記還要求抓住、用好機遇,有計劃、有目標地合理開發和保護資源環境,努力把黃河三角洲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的新經濟區。

    江澤民總書記考察之後,多少年來“藏在深閨人未識”的黃河三角洲開始展現在世人面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把黃河三角洲的可持續發展列為支援《中國21世紀議程》的第一個優先項目,山東省把黃河三角洲的開發確定為全省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三角洲上的兩大明星城市——東營市和濱州市去年也拉開了架式招商引資。加快建設黃河三角洲的“大勢”一下子形成了。

    油氣開採業是東營市的經濟支柱。市委書記石軍介紹,東營市GDP、地方工業總量和市級財政收入這3個指標的70%都集中在油氣及石化産業,“油田一‘感冒’,我們就跟著‘打噴嚏’”。

    城市因油而興,但油氣資源不可再生,儲量再豐,也有枯竭之時。山東省委、省政府認真審視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思路,要求提早發展替代産業,避免走因油而興、因油而衰的路子。省裏批准了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三大”戰略: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當地政府也向外來投資者承諾:實行最優惠的政策,創造最優良的秩序,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這片土地立即受到了海內外客商的青睞。僅東營市去年已實際利用外資40多億元。

    向荒鹼地要財富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在入海時已成為“造地能手”,但這些新造地大都是不能耕種的荒鹼地,僅在東營市就有這類土地525萬畝,每人平均3畝多。過去,這荒鹼地上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一到冬天農民就刮地皮腌鹹菜。治不了鹽鹼,土地再多也派不上用場。

    去年春夏時節,記者在這裡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一片片圍著塑膠薄膜的蟹池,一方方滲水養殖的蝦池、魚塘,一塊塊碧綠的藕田,旁邊配著一方方高高築起的臺田。這是東營人創造的“上農下漁”和“滲水養蝦”模式。這種新技術成果給荒鹼地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財富。

    “上農下漁”模式以10畝地為一單元,4畝臺田,4畝蓄水養殖塘,其餘引黃水渠、排鹼溝和道路佔2畝。當地群眾在荒鹼地上挖塘築臺,塘有多深,臺有多高。引黃河水蓄入塘中,抽水灌溉,壓鹼種田。在利津縣陳莊鎮的萬畝漁農科技示範園裏,高1.8米左右的一塊塊臺田裏茄子、辣椒等蔬菜生機盎然,禾苗青青,養殖塘內放養著烏鱧、黃河口鯰等名優魚種。據副縣長劉廷景向記者介紹,只要黃河不斷流,4畝水塘年養殖收入可達1萬元左右,4畝臺田年收入6000元,效益高於普通耕地。現在,全縣已開發荒鹼地5萬多畝,年收入近億元。

    荒鹼地得到成功開發,黃河三角洲廣袤的土地資源遂被海內外客商看好。一項由日本政府提供的69億多日元貸款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已簽署了最終備忘錄。

    油地協作寫新篇

    被譽為“海上長城”的孤東海堤,是勝利油田職工和東營市幹部群眾團結協作的輝煌篇章。

    東營建市伊始,勝利油田在孤東淺灘地區發現了豐富的油藏,但大海漲潮時這裡水深近1米,開採難度比較大,油田會戰指揮部決定用大堤把大海向外推出2公里。當地政府先後組織5萬民工,展開了孤東大會戰。與大海的較量,驚心動魄。建設者們浸泡在齊腰的海水裏,修了衝,衝了再修,奮戰240多個日日夜夜,終於只剩下即將合龍的虎口了。上萬名幹部群眾排成幾條長龍,借大海退潮、海水從虎口排出大堤的短暫時機,各抱草袋或石塊,一起擁向虎口……15年來,在由孤東海堤攔成的70平方公里陸地上,已採油上億噸。

    勝利油田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土地。山東省慷慨支援,僅東營市現已累計貢獻土地127萬畝,是勝利油田佔地總面積的92.8%。全市農業人口平均每人貢獻1畝多地。

    加快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是今天油地雙方的共同目標。他們本著油地兩用、互惠互利的原則,累計投入50多億元鉅資,聯手建設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和骨幹工程。廣利河等十幾項大型防洪排澇工程的開挖,廣南、廣北等大型水庫的興建,使黃河三角洲擁有了比較完善的引蓄排灌體系;油地雙方共同修建的1300多公里的幹線公路、新近通車的東青高速公路、東營海港、廣利港等,搭起了黃河三角洲大交通的主體框架。更讓人驚喜的是,大開發帶動了三角洲的旅遊新産業,神奇的黃河入海口、“海上長城”、“天鵝湖”已在開始吸引八方來客。

    《人民日報》 2001年02月0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