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個人理財服務逐漸走入百姓日常生活

夏有華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老百姓手中的錢也越來越多,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等已進入百姓的投資領域,從而為人們選擇投資渠道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是,由於投資者素質不一,加上缺乏專業的理財知識和經驗,使得許多老百姓對如何更合理地分配自己手裏的資金感到茫然,迫切希望得到專家理財的幫助。由此,個人理財服務逐漸走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潛力巨大

    個人理財服務(簡稱PFS)是商業銀行在經營中按客戶劃分市場,對居民個人或家庭提供的金融産品和理財服務的總稱,它是商業銀行通過對個人金融資産的重組與再利用而使其保值、增值的新型業務。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準不斷提高,居民金融資産存量增長了200倍,年均名義增長率達到30%,遠高於同期GDP增長速度。個人金融資産在全國總金融資産中的比重,由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40%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60%多。隨著個人擁有的金融資産迅速增長,城鄉居民對理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金融機構提供專門的理財投資服務。

    同時,根據恩格爾原理,居民財富的增長必將帶來消費行為的改變,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國城市居民的消費方式正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同時由於收入差距的逐步擴大,居民消費能力的層次日漸分明,並且總體水準趨於上升。富裕型家庭佔到居民家庭的11%,小康型家庭佔53%,溫飽型家庭佔34%,貧困型家庭僅佔2%。居民消費能力的差異必將帶來消費層次的多元化,形成不同的個人理財需求,從客觀上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産品和服務。

    目前雖然個人投融資工具逐漸豐富起來,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等理財方式也走進人們的生活,但由於資産投資組合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個體客戶只能借助商業銀行的人才與資訊優勢,為其提供代理投資理財等個人金融服務,從而形成龐大的市場需求。

    據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四地對800人做的專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4%的被調查者對個人理財服務感興趣,41%的被調查者回答需要個人理財服務。工行上海市分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有88%的客戶表示願意接受銀行推薦的個人理財建議和方案。農行廣州分行的一項調查表明,33%的居民對存款、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等金融資産的優化組合感興趣。由此可見,我國個人理財服務的潛在市場是巨大的。

    銀行新寵

    個人理財業務在我國還是一項新興的銀行業務,尚處於起步階段,但由於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已普遍被各商業銀行列為零售業務發展的戰略重點。近年來,各商業銀行紛紛借助自身的網點、專業人才和“網上銀行”等優勢,積極拓展個人理財服務空間。

    2000年3月15日,招商銀行率先在深圳推出國內第一個手機銀行業務,當年“電信日”(5月17日),招行、中行和工行分別與中國行動通訊公司合作,將財務查詢、轉賬、繳費、理財、證券行情及買賣、外匯實盤買賣等功能于一體的手機銀行服務推向全國。今年2月初,招商銀行率先在國內推出了“移動銀行”服務主要包括賬戶查詢、多功能轉賬、自助繳費和證券服務等多項個人理財功能,利用該服務還可以隨時查詢深、滬股市的行情並進行買賣。

    建設銀行也開通了網上個人理財業務,用戶只要進入www.ccbbj.com網站,點擊“個人理財”圖標,就可以根據自身的財産狀況、收入水準、投資習慣、未來支出安排及具體情況,享受該系統量身定做的最佳理財方案。建行網上個人理財業務涵蓋了本外幣儲蓄、銀行卡、債券、住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等居民所能辦理的所有個人金融業務。該系統還與建行網上銀行連結,為客戶提供足不出戶的“零時空”金融服務。

    從去年11月1日起,工行南京市分行推出了一種全新的“靈通”理財工作室,在其轄區內的下關、城東、新街口支行等網點大廳裏,專門辟出一塊開放型功能區,讓客戶與該行的客戶經理交流,詢問有關個人消費貸款、存單挂失和信用卡申請等所有非現金型銀行業務。此外,農行的“金鑰匙”理財超市、中信實業銀行的“理財寶” 等也相繼露臉。

    在廣西,建行廣西高新支行則把理財服務推向具有潛力的大學校園,設立“大學生理財服務中心”,向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高素質人才及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等知識載體提供知識型、個性化特色服務、理財諮詢及貸款、存款、匯兌、代理等各類傳統金融服務,並全面支援“大學生成才計劃”。這一服務的推出給大學校園帶來了便捷、安全的金融生活。

    最為突出的是工行上海市分行以楊韶敏等6位優秀理財員姓名命名的理財工作室的出現,標誌著申城銀行業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金融顧問和金融服務品牌。該行在向社會推出6個“個人理財工作室”的同時,還推出了6條專門理財熱線,運用理財員的社會影響力,拓展個人理財業務。如今,該行已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理財服務體系,不但可以為客戶代理證券、外匯、保險等多項投資的開戶手續,提供多種金融服務,而且還可以幫助客戶進行賬戶查詢、資金調度、繳費收費,進行個人理財諮詢、分析,辦理各種個人貸款,提供資信證明,還可根據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個性化的服務。這6家理財室業務不斷攀升,以存單質押貸款為例,一季度的月平均業務量已達到70521筆,比去年同期增長43%,貸款餘額上升55%。

    走向何方

    然而現階段由於政策、法律的限制,我國金融機構只能分業經營,因此理財服務給客戶提供的投資組合無論從規模還是內容上,都不能與發達國家的同行相提並論。在中國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將全面進入國內市場,其參與競爭的重點主要就在於包括提供理財服務在內的一系列中間業務上,國內金融機構要想在這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精心培育個人理財服務市場。

    目前老百姓的金融知識和投資意識不足,主動要求理財服務的不多,金融機構也存在著重“公”輕“私”,重批發、大戶,輕零售、個人的認識偏差的情況。

    業內人士認為,首先應建立和完善居民個人信用制度。上海資信公司的成立,邁出了我國個人信用制度建設的第一步。我國其他大中城市也將陸續展開個人信用聯合徵信工作。但上海資信公司徵集到的只是180萬有信貸記錄的個人在銀行的信貸記錄。而個人在法院、公安、稅務、保險等方面與個人信用、信譽有關的資訊還沒有採集進來,許多客戶資料還不在記錄之中,資信數據亟待擴張。

    其次要細分市場,增加産品供給。商業銀行要根據客戶擁有的可投資性資産的多少、年齡、所處地域等標準對客戶進行劃分,並針對不同層次客戶,提供適合他們需求的服務,使銀行服務由同一化、大眾化向層次化、專門化轉變。

    再次,還應該改革經營行為和創新經營機制。嚴格説來,我國目前各商業銀行開辦的“個人理財”業務還僅僅處於一個初級的、淺表的階段。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個人理財”的重點最終還是應該放在如何使資金最大幅度地增值上。而這一點,以我國商業銀行現有的手段和能力,恐怕是“愛莫能助”。為保持和擴大對客戶的吸引力,商業銀行必須不斷地進行産品創新,確立差別優勢。銀行必須針對客戶需求變動,加大金融創新的力度,為客戶“量身定做”金融産品,然後迅速地將其標準化和市場化。在品種上,一方面要用新的金融技術改造傳統的存貸産品,另一方面要著力開始各種中間業務、零售業務。

    《證券時報》 2001年8月2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