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北京關注流動黨員 
中國網 | 時間:2001 年08 月14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這是一群獨自奮戰、獨立打拼的北京飄流一族,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他們憑藉智慧和意志在市場的汪洋中前行。
    在飄流一族中,他們是 “特殊”的一群,儘管歷經磨難,內心深處卻始終未曾忘記自己紅色的身份。他們一度失去了組織,成為單飛的孤雁……在他們最失意的時候,黨再次向他們伸出溫暖的雙手,堅定了他們戰勝困難的信心:流動中不能流失信念,身雖漂流,紅色的信仰卻永不褪色!他們象一群歸隊的候鳥,無論身在何方,他們的心都要定期“回家”。他們,是市場經濟下獨特的一群——流動黨員。
    
流動中不能流失信念,身雖漂流,紅色的信仰卻永不褪色!

    許丹蓓,一名移居加拿大留學讀研的海外黨員,在慶祝建黨80週年之際給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黨委寄來一封信,信中寫到:“站在異國的土地上,體味華人發展的艱辛,進一步理解和體會正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祖國,深深感到改革開放政策的偉大,感到在共産黨的統一領導下,中國的前途十分光明,更加堅定了我學成回國服務的信念!”
    一封字跡潦草的信,是尚在日本攻讀農經專業博士的范為仁,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中擠出時間寫給黨組織的。他説:“在國外學習、生活,時常會有一種孤獨的情緒,特別懷念國內過組織生活的情景……請黨組織放心,我不會忘記我是一名共産黨員,我會對得起這個稱號的!”
    幾經週折終於在崇文職介中心“流動黨員之家”安下身來的下崗黨員商克文,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孤雁重回家,就象逢露的禾苗,眼前的世界豁然開朗。我不能徬徨,支部就是家,眼前的世界我們去闖……”如今,商克文正帶領一批下崗人員開辦紅紅火火的養殖場。
    和許丹蓓、范為仁、商克文一樣,許多因為留學、下海經商、下崗、分流、失業和更換工作,曾經失去組織四處漂泊的流動黨員們,都會時常來信、或者直接回黨委、支部這個“家”看看。他們説,嘗夠了沒有“家”的日子裏失落、空虛、無助的滋味,在這個大家庭裏有困難大家幫,真情互助,共同提高,黨組織已經成為他們精神的家園。
    
流動黨員——新時期黨組織面臨的新問題

    流動黨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正在日益引起各級黨組織的關注。據權威部門統計,目前全國64oo萬黨員中流動黨員大約有120萬名左右,北京不完全統計也在2萬名以上。
    流動黨員最早産生於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市場化程度逐年提高,勞動力成為商品,新的就業方式産生和人才流動市場的形成,社會人才在産業間、地區間流動日益頻繁,黨員也成為人才流動的重要成員,流動黨員由此産生。
    據北京市市委組織部組織處處長張清介紹,目前,人才流動大潮中的流動黨員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文化層次較高,學有專長,主要在高新技術産業、企業和文化行業等領域流動,比如中關村科技園區。這些人大多在一個行業裏流動,是人們常説的白領,年輕人較多;另一類是城市國有企業改革中下崗、失業的人員和中小城市、農村向大城市轉移的人員。他們處在大城市的中低層,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的行業,如建築業、環保業,或者做小本生意等等,社會學家稱之為城市邊緣人,這些人中也有一批黨員。
    這些流動黨員脫離了原來的黨組織,過上了奔波不定的生活。在接轉黨員關係方面,一些單位認為流動黨員來自五湖四海,流動性大,剛建立起組織,人就走了,管理起來太麻煩。個別單位甚至把管理流動黨員看作份外事,把流動黨員拒之門外,致使有的流動黨員成了“口袋黨員”,組織關係三四年放在口袋裏,無處接轉。一些去了外資企業的黨員,怕老闆另眼相看,為保工作,更是不願暴露黨員身份。也有一些流動黨員,長期不參加組織活動,面對求職的艱辛和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意志消退,信念動搖;還有一些黨員,對自己要求不嚴,組織觀念淡漠,政治熱情冷卻,抱著我出來就是賺錢的想法,不願處在黨組織的監督管理之下。流動黨員的出現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思想狀況,給新時期黨的建設、黨員的管理,黨員如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提出了嚴峻的課題。
    
三條渠道構築流動黨員管理網路

    北京市市委八十年代就開始關注流動黨員。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採取多種辦法,多渠道、多層面的加強流動黨員的組織建設工作。首先從人才仲介市場入手,在人才仲介市場中逐步建立黨的組織,重點解決流動黨員中文化層次較高、科學技術、綜合知識水準較高的黨員管理問題。1984年,北京市人事局在勞動人民文化宮成立北京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1988年,開始接收流動黨員的檔案和黨的組織關係。歷經13年的黨組建設,該中心已由八十年代的黨支部100多名黨員,發展成為今天擁有8000多名流動黨員、200個流動黨支部的黨委建制。隨後,各區縣人事局也相繼成立區縣人才交流中心,建立起相應的仲介黨組織,接收包括下崗職工在內的流動黨員;與此同時,北京勞動局系統成立職業介紹中心,從而形成了加強流動黨員管理的三條重要渠道。
    對於農民進京務工、外地來京經商人員,以及城市貧民和從事個體經營的下崗黨員,市委充分利用北京市個體私營協會,在市場中層層建立黨支部。從1994年我市成立第一個私企黨支部至今,市個體私營協會已有流動黨員1.1萬名,建立了3個黨委,17個總支支部和241個黨支部,流動黨員的組織建設取得明顯效果。
    九十年代後期,流動人員數量高速增長。就業方式更加靈活,打爛鐵飯碗下海自謀職業的人越來越多。國家宏觀調控過程中,破産企業、困難的國有企業大量職工下崗,政府精簡機構,許多機關人員也走向了市場。市委意識到,只靠人才中心、職介中心、個體私營協會系統管理黨員,尚不能將流動黨員全面管理起來。
    1999年起市委組織部根據黨員流動頻繁,但居住地一般不變的特點,在流動黨員管理思路上做出突破性的調整。在繼續加強上述三個系統的流動黨員組織建設的同時,重點推進社區黨建,構建北京社區龐大的黨組織網路,有效的加強流動黨員的管理、教育。
    
用我的真心換你的真心——給流動黨員一個溫暖的家

    每一個流動黨員都有一段令人辛酸的故事。崇文區職介中心黨委書記劉燕萍説。
    7月19日,記者如約前去採訪,劉書記不在。此時,她正在市勞動鑒定中心為一名叫李瑞華的流動黨員辦理提前退休的事情奔忙。這已經是她跑的第四趟了。
    其實,在別人眼裏,劉燕萍根本不用去跑,作為崇文區職介中心的領導,她有太多的事要做。李瑞華不過是檔案放在這裡的一名失業人員。而李瑞華做夢也沒有想到毫不相識的劉書記會親自為他奔忙。對此,劉燕萍説,這是咱們的流動黨員,咱不管,誰管啊。
    李瑞華,不足50歲的年紀,早已是滿頭華發。作為知青回城以後,所在的企業破産解散,他失業了。老婆離婚走了,丟下兩個還在上學的兒子,而他自己已是肝硬化三期,疼起來肝昏迷啊。幾年來,為了孩子上學,他欠了好幾萬的債。三個男人只靠他一人打野攤生存。這生活怎麼過?李瑞華想提前辦理退休,退了就會有一筆固定收入。然而,辦理提前退休並不容易。
    儘管事難辦,劉燕萍仍然要竭盡全力。“共産黨員看到這個事不管,還叫什麼共産黨員啊。黨的政策是事實求是,從實際出發,真正為困難的人解決疾苦。”
    象這樣用我的真心換你的真心的感人故事,在崇文職介中心黨委數不勝數。
    流動黨員耿梅娟哭著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她原是內蒙古建設兵團的連指導員,返京後長期患病被企業辭退。丈夫每月只有400元工資,孩子正在念高中,一家人生活十分艱難。她問到“我可怎麼活?”
    崇文職介中心黨支部認真了解了有關勞動政策,根據她的情況幫助她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第一筆退休金髮到她手上時,耿梅娟哭了:“又是黨給了我溫暖,解決了我後半生之憂。”現在耿梅娟主動承擔起了黨委的聯絡員工作,曾經見人流淚的她,把發自內心的微笑傳遞給聯絡組的每一位流動黨員。
    流動黨員們説,在這裡求職,獲得的不僅是就業機會,更多的是自尊、自信和人間的真情。
    流動黨員孟亞春至今還記得他終於找到組織,第一次在參加組織生活的情景:鮮紅的黨旗下,雄渾的《國際歌》聲中,回想起他爭取入黨的經歷,失去組織的漂泊,他禁不住熱淚盈眶。
    崇文區職介中心自1996年成立流動黨員黨支部、黨委以來,始終堅持“感情、信念、形象”和真誠服務的教育方針,視流動黨員為自家人,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他們把對流動黨員投入巨大的熱情,關心解決黨員的生活困難、思想困惑同堅定他們的黨性、信念相結合,深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使每一名黨員在生活工作中都成為一面旗幟。如今,崇文區職介中心黨委這面鮮紅的黨旗下,聚集的黨員的已由當年的13人迅速發展到920多人,涉及13個區縣。隊伍從小到大,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不斷加強。
    今年七一,崇文職介中心的“流動黨員之家”作為全市6萬多個基層黨支部中唯一一個實物展,參加了北京市中華世紀壇建黨80週年大型展覽。市委書記賈慶林對崇文職介中心的黨委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工作做得深入細緻,具有時代特徵。”
    2001年7月1日,在莊嚴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崇文職介中心黨委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全國1/8000的黨員在這裡凝聚

    據了解,北京市第一位流動黨員名叫閆進,1986年,這位黨齡21年的黨員關係由原化工裝備總公司轉入北京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如今,該中心黨委管理下的流動黨員已突破8000人,組建了200個流動黨員支部。是全國流動黨員中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一家單位。流動黨員中,35歲以下的佔80%,大專以上學歷佔92%。
    作為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領導下的第一家人才服務中心,人才中心黨委在流動黨員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以及新時期如何加強黨員的管理教育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貢獻。人才中心黨委逐步建立起流動黨員的組織生活制度、黨員登記制度、外出管理制度、出國管理制度、黨費收繳制度、工作彙報制度等一整套完備的規章制度,通過豐富多彩、寓教于樂,政治學習同經濟活動相結合的管理教育方式,引導教育黨員在流動中不流失信念,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保持共産黨員本色。
    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中心配備了專職黨組幹部,還集資建起了近70平方米的“流動黨員之家”,讓流動黨員真切的感到“家”的溫暖。流動黨員甄彪親切的稱之為“下海漂泊”的流動黨員們匯集、交流的“碼頭”、“避風港”,流動黨員組織上精神上的“家”。他們還在北京人才網上建立“流動黨員之家”網頁,為黨員熱情服務,使中心黨組織在流動黨員中紮下了根。
    為了解決流動黨員職業不同、地點高度分散、不易集中、單位變動頻繁、組織開展活動困難的難題,他們借鑒毛澤東提出的“支部建在連上”的著名原則,將以前按流動黨員報到時間先後或居家地域劃分組建支部的方法,進行創新性的改革。目前,中心黨委的200個流動支部中,1/3建在獨立的基層單位;1/3是以獨立基層單位為主吸收部分其他單位流動黨員的聯合支部;1/3仍以時間先後劃分組建支部,有效的解決了開展活動困難的問題,為流動黨員的管理建設提供了新鮮的經驗。
    中心黨委熱情的為流動黨員營造“家”的溫馨。他們幫流動黨員解決職稱申報、檔案託管、社會保險等關係切身利益的問題;定期向流動黨員發放人才需求資訊和經濟資訊,贈送人才交流會的門票,幫助他們找到滿意的工作;外地黨員工作的黨員不能參加學習,他們就開展網上支部,建立電子信箱,溝通思想。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流動黨員支部成了流動黨員的主心骨。有的流動黨員出差返京剛下飛機,就直接趕到支部過組織生活,流動黨員趙偉馬上要出國,臨行前2天,還抽出時間參加組織活動;小黨員張方更是同黨支部結下不解之緣,病了仍然堅持在母親的陪伴下參加黨日活動。她説,在我最苦悶、最艱難的時候,是黨組織和支部的黨員主動探望我,給了我精神上最大的安慰。她的姥姥流著淚説,是黨支部的黨員給了張方生活的勇氣。
    北京市個體私營協會也在積極探索非公有制經濟體制下的流動黨員組織建設和管理教育。他們除了定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活潑黨日活動外,還相繼成立業餘黨校,針對個體私營業者的實際需要,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解經營管理知識和法律法規政策,還開展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黨組織深入這些流動黨員內心。江總書記“七一”講話,首次明確了黨員的標準不是看財富的多少,而是思想是否先進,在私營個體人員中産生巨大反響,幾天后,就有48名私企老闆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流動黨員的組織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儘管近幾年,流動黨員的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現實的發展仍不容樂觀。流動黨員的管理在全國範圍內至今沒有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統一的管理體系,形成一套明確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管理網路,不少流動黨員依然流散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中,長時間的脫離組織,不利於黨的組織建設和經濟發展。
    加強社區黨建把居住在社區的流動黨員管理起來,是一種趨勢。但在實踐中,還面臨許多新的問題。
    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究竟如何破題?市委組織部組織處處長張清認為首先要從源頭抓起。流動黨員,從概念角度出發有流出地、流入地,現在只靠流入地來掌握流動黨員的情況十分困難。要真正把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做好,必須有一個更加明晰的政策,要有全國聯動、上下聯動的措施,否則,他在北京工作但不説自己是黨員,你無法調查。所以流動黨員從流出地就要管住,按黨章要求,要麼轉正式組織關係,要麼轉臨時組織關係,要麼持流動黨員活動證。流出地管住了,流入地再做工作,對流動黨員的管理就會起到很好的作用。現實是規定都有,落實措施有問題,管不住的現象太嚴重。流動黨員底數不清,是目前最難解決的問題。
    其次,基層組織不健全,就很難管理好流動黨員。流動黨員很大一部分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建立黨組織相對薄弱,去年北京開始推動這項工作,但難度很大:其一,企業規模小,不穩定,生生死死,業主主要精力放在企業生存問題上,要建立黨組織,有困難。其二,這類企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化的價值觀對員工産生了很大影響,員工政治意識淡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對開展黨建有一定影響。其三,業主認為企業是他的,擔心黨組織分權。其四,這類企業由於流動黨員不轉關係,不暴露身份,黨員人數不夠,難以建立黨組織。
    第三,由於黨的基層組織不健全,對流動黨員疏于管理,相當一部分人脫離黨的教育和管理,一部分黨員長久生活在黨的體制之外,黨性觀念、紀律觀念、宗旨觀念、價值觀念都發生了變化,交換價值的觀念很深,我付出勞動,我拿報酬,社會陰暗面看的過多。基於這些情況,在流動人員中建立黨組織,管理好教育好流動黨員是目前黨建工作中極為重要、急迫的工作。這個問題僅依靠傳統黨建理論和傳統的黨建工作手段,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黨建工作,很難,必須積極探索流動黨員管理的規律性,在觀念上、思路上、方法上突破、創新。 (蘇向東)
     中國網 2001年8月14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