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行動通訊進入2.5代意味著什麼

    什麼是2.5代

    目前,覆蓋全國16個省25個城市、容量達40萬的中國移動GPRS網路一期工程已順利建成。儘管多數人毫無覺察,上億部手機的使用也沒有任何變化,但中國行動通訊確實已經進入了2.5代。

    顧名思義,2.5代是介於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間的技術。GPRS(通用分組無線業務)在業界被稱為2.5代。GPRS解決了移動上網的頻寬瓶頸制約,又是在現有的行動通訊網基礎上實現的,不需拋棄已有的GSM網“另起爐灶”,因此被公認為向3G過渡的一種合理方案。

    GPRS通過把多個信道合併,使數據傳輸頻寬增大,通過分組交換使許多用戶共用信道資源。因此,在理論上,GPRS的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70Kbps,遠高於固話上網的56Kbps,但由於網路的配置和手機的原因,目前的速率一般是20-30 Kbps。  

    2 . 5代好在哪兒

    中國移動市場經營部副部長王紅宇認為,GPRS具有五個方面的技術優勢:一是“永遠線上”,即手機一開就附著于GPRS網路上,用戶有專線上網的感覺,無需忍受撥號連接的等待和繁瑣;二是“按量計費”,固話上網是按時長計費,最怕中途有事暫時離開,因為電腦在網上等待也是要花錢的,而GPRS以流量計費,有“發呆免費”之稱;三是“快捷登錄”,理論上是3-5秒,網路忙時也不超過8秒;四是傳輸速率高;五是“自如切換”,在進行電話交談時,數據仍可以傳輸,用戶不用重復上網操作。

    針對GPRS的技術優勢,中國移動市場經營部負責數據業務的經理崔健説,他的目標是到明年將中國現有的600萬台股票機徹底取代。因為最需要“永遠線上”,毫不延時地傳遞資訊的是中國的1億股民,股民可以通過GPRS手機的短資訊方式在第一時間得到股票資訊,並通過GPRS手機進行股票交易。他還告訴記者,他現在在家中非常喜歡通過“GPRS手機+筆記型電腦”上網,“可以從容不迫地離開電腦去喝水”,不必為因離開時要付費而慌慌張張。

    諾基亞公司對GPRS的應用曾經有一個十分生動的描繪:一名公司業務員,正在去參加一個客戶會議的旅途上,這時,同事用電子郵件發給他一個開會需要的文件,直接傳到他GPRS手機上。他無需打電話就可獲得這個郵件,因為業務員的終端一直通過GPRS與公司的局域網持續連接。為做好會議準備,他通過GPRS終端反覆查驗公司客戶數據庫中客戶的資訊、訂貨記錄、庫存品、産品和價格等最新資訊。當到達會議地點後,業務員為其旅行作無線支付,由於計程車上有GPRS,可以用信用卡完成加密連接。

    無疑,GPRS為繁忙的商務人士提供了多種方便、快捷的服務。

    是否每個人都需要2 . 5代

    由於GSM與GPRS是並存的,GPRS的出現是為那些需要數據業務的人士提供更多、更好、更便利的服務,而不是所有手機用戶的必然選擇。2.5代出現了,但能有多少具體應用,還有待中國移動和眾多與之合作的SP去開發;市場前景如何,還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

    正因為如此,中國移動GPRS的推出,沒有採用過去的“一建成就全面推向市場”的作法,而是選擇了2900名用戶試商用。2900名人員的選擇是通過一家瑞士著名的諮詢公司精心挑選的,也是中國移動GPRS的目標用戶。

    這2900名用戶主要是兩大類:商務人士和“新新人類”,其中的商務人士年齡在25-45歲之間,手機使用率高、手機上網率高、手機月付費多在1000元以上,是最需要及時獲取資訊的人士;而“新新人類”是指學生和剛剛工作的白領,手機使用率居中,手機月付費雖然不高,但上網率高,喜歡各種新鮮的娛樂和遊戲。

    被選擇試商用的人員每人獲得一部免費的摩托羅拉A6288GPRS手機,但GPRS的使用費不免,目的是測定出真實的消費需求和對收費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王紅宇説,試商用的時間初步定為7月9日至9月2日,但什麼時間全面推開,還要看試商用的反應。

    GPRS網路需要專門的GPRS手機,目前的GPRS品種不多,只有摩托羅拉A6288、愛立信R520和西門子6688三款。其中A6288市場推廣較好,據報道已有人購買。

    不過,在試商用時期,除了2900名特選人士外,其他的手機用戶就算有了GPRS手機,也暫時不能得到GPRS的服務,在中國移動未全面推開GPRS服務前,這些GPRS手機與網路系統無法取得聯繫。

    在GPRS全面推開後,多少人會為之更新手機,目前還是未知數,對於只把手機簡單地當即時語言交流工具的人來説,也許永遠不會買GPRS,因為沒有必要。預計到2003年,3G將在中國進入商用期,到那時,GPRS就沒有意義了。

    

    

     新華社 2001年8月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