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美日拉攏印度 企圖牽制中國

    布希見國防部長

    就在中美兩國因撞機事件處於外交僵持之時,華盛頓卻上演了這樣一幕:印度外長兼國防部長賈斯旺特辛格應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的邀請訪美,五角大樓為他舉行了檢閱儀仗隊等隆重的歡迎儀式。當他正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在白宮會談時,布希突然“闖入”,並隨即邀請這位印度客人去他的橢圓形辦公室作非正式談話。

    據報道,辛格本人對這次意外會見“受寵若驚”,印度上下對這次“不凡的遭遇”更是驚喜異常。有人預測,今後布希政府會進一步拉攏印度,加強發展美日、美印關係。印度朝野認為,種種跡象證明,美國對印度擺出了有利的姿態。例如,克林頓政府等待了幾年,才填補美國駐印度大使的空缺,布希上臺不到一個月就宣佈,計劃任命老布希時代深受器重的前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羅伯特布萊克韋爾為美駐印度大使。一位美國外交官説,這説明白宮把南亞作為最優先考慮的地區。今後幾個月,布希政府將有大批官員訪問印度。

    日本竭力拉攏印度

    冷戰結束後,日本將其海上戰略由過去的“近海殲敵”調整為“遠洋防禦”,近年來更發展為帶有進攻色彩的“遠洋攻防”戰略。日本已將其西南航線延長了1000多海裏,還準備抽調海上自衛隊和海上保安廳的艦艇,組建“離島部隊”,將其活動範圍和作戰範圍擴大到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域、南海均屬全球最具戰略價值的海上通道,中東地區的大量石油經此運往日本。日本將經東南亞至波斯灣的西南遠洋航線視為“日本經濟的生命線”。日本想通過改善日印關係確保海上交通安全。自去年以來,日印不斷加強雙方在軍事等領域的合作,建立了夥伴關係,並在南海、印度洋東部海域進行了多次聯合軍事演習。

    美日政要鋪路搭橋

    1998年印度核子試驗後,美日由於不滿印度一意孤行,挑戰國際核裁軍體制,率先對印度實施了經濟制裁,美日與印度的關係一落千丈。當時國際和美日兩國國內不少人都預言,美日恢復與印度的關係只是個時間問題。果不其然,繼2000年3月克林頓對印度“歷史性”的訪問和8月森喜朗訪印之後,美日與印度關係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就基本擺脫了核子試驗的陰影,為美日在21世紀發展與印度的戰略合作關係奠定了基礎。

    今年4月4日,美國眾議院部分議員在國會推動通過一項旨在解除對印度制裁的議案。以民主黨議員麥克德莫特和共和黨議員羅伊斯為代表的議員稱,南亞的和平與穩定與美國的國家利益密切相關,美國應在貿易、投資和安全等領域加強與印度的戰略聯繫。

    印度的戰略地位

    目前,美日兩國高層和戰略分析家普遍認為,印度在印度洋地區,無論從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科技能力、軍事和經濟實力來看,都是當之無愧的頭號強國。因此打好“印度牌”,在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具有重大價值。

    從地緣戰略角度講,印度洋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通和石油輸送紐帶,歷史上不少西方戰略家都公認,“五把鑰匙鎖住世界。”印度洋就抓了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和好望角三把。美國海權論鼻祖艾爾弗雷德馬漢曾斷言:“誰掌握印度洋,誰就把握住了整個世界。”其中印度正像一艘巨大而又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前出印度洋縱深1600多公里,是扼守印度洋的最為重要的戰略要衝。因此,無論是對於一心想確保21世紀全球優勢地位的美國,還是將海上交通視為生命線的日本,印度無疑都是它們戰略大棋盤上的重要棋子。

    對美國來説,隨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中亞等地區的興起,印度又被視做阻止伊斯蘭激進主義勢力南下的重要橋頭堡。日本也寄希望通過日印安全合作,共同打擊威脅日本海上能源通道的海盜行為,並削弱中國在海上對日本構成的戰略壓力。對於印度蘊藏的巨大商機和在資訊技術領域日益增長的實力,美日商家更是垂涎欲滴。

    但就在美日與印不斷靠攏之際,兩國國內也有人發出警告,不要與印度在戰略上靠得太近。他們告誡稱,印度處在一個民族、宗教矛盾錯綜複雜的南亞次大陸,如果美日過分拉攏印度,勢必將冒被拖入次大陸泥潭的風險,其中包括最為棘手的克什米爾衝突。

    印度另有打算

    近年來,印度制訂了“北防中國、西攻巴基斯坦、南佔印度洋、東擴勢力範圍”,外加核威懾的軍事戰略,其中“東擴”就是把其影響和活動範圍擴大到南海及部分太平洋地區。1996年,印度加入東盟地區論壇,是印度首次在政治上介入南海事務。2000年,印度國防部長訪問日本,作為訪問成果之一的兩國在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為印度今後在軍事上介入南海奠定了基礎,也標誌著印度在“東擴”過程中跨越了第二道門坎。印度前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曾揚言:“從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國海,都是印度的利益範圍。”印度企圖在21世紀不僅繼續鞏固在南亞、印度洋的支配地位,還想將勢力範圍擴展到南海,雄踞印度洋和太平洋。

    在印度看來,印美關係是其大國外交戰略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改善和發展與美國的關係,可讓印度在與其他大國打交道時贏得更多的戰略主動,創造有利於己的國際和周邊安全環境。

    目前,日本在政治上將印度視為影響亞洲乃至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因素,對印度要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支援承諾;在經濟上視印度為亞洲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市場,積極與印度加強經貿合作;在核問題上默認印度為有核國家。印度加強與日本的合作對其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無疑是有利的。此外,巴基斯坦是印度的宿敵,印除了在軍事上對巴保持絕對優勢外,還希望借助國際社會來孤立、打擊巴基斯坦。

    千方百計牽制中國

    在美日眼中,印度是“民主國家”,與之沒有意識形態分歧。加強與印度在安全領域的合作有著相似的共同點,即可利用印度和中國在歷史及邊境問題上的分歧和印度國內部分政客認可“中國威脅論”的心態,在戰略上對中國構成牽制,迫使中國將更多的戰略資源西移,達到坐收漁翁之利的目的。

    日本《朝日新聞》曾以《森喜朗改善日印關係旨在牽制中國》為題分析説,日本改善與印度的關係的背後蘊藏著日本政府和自民黨牽制中國的意圖。森喜朗曾發表演説表示:“日印關係從地圖上看一目了然,戰略上也很重要。希望在國際政治、安全保障問題上緊密合作。”日印就有關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問題達成共識,也是把中國因素考慮在內,因為對想要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日印兩國而言,中國是它們共同的“障礙”。日本某些政要認為,和印度接近是一張“有效的對華牌”。

    美國也欲借助日本和印度來牽制中國。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的軍事外交部署正出現冷戰以來最大的變化。美國新戰略的內容之一就是利用亞洲國家(特別是日本和印度合作)來牽制中國。此外,由於南韓、泰國以至日本等地的民眾都潛在著強烈的反美情緒,加上美軍頻繁插手東亞事務勢必將惹來各國反感,故美國不可能在亞洲各地全面駐軍對中國作出“冷戰式”圍堵。美國只能採取“軟圍堵”策略,鼓勵亞洲地區國家聯手來牽制中國。對美國而言,日本和印度是最好的搭檔。有國際分析甚至指出,隨著近年來美日與印度關係的加強,中國周邊已開始形成一個從印度到日本、由美國牽頭的“弧形包圍圈”。

    這次中美撞機事件,儘管印度聲明中美外交衝突事不關己,但實際上印度朝野對這次中美外交衝突表現出莫大的關注,希望美國變成贏家的人數不在少數。也有些印度人士認識到,這次中美撞機事件,道義在中國一邊,美國欺人太甚,但他們不願表現出任何偏向中國的態度。4月18日加爾各答《電訊報》的社論中有這樣一段話:“不管怎樣,中美之間開展冷戰的可能性增長,無疑會使印度的重要性加大。可是,新德里至少在短期內應該靜觀事態,而不是貿然傾向任何方面。騎墻不一定是戰略上策,卻是印度為了謹慎起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所應採取的態度。”

    

    《環球時報》 2001年04月27日第三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