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上海一小學開設“情感宣泄”課引起社會關注

    那天晚上寫作文的時候,剛剛想好題目和提綱,就有同學給詹悅打來電話“諮詢”怎麼寫。類似的經歷她已經不是第一次碰到了,感到很苦悶的詹悅考慮再三,悄悄跟班主任虞怡玲老師説了這件事,沒想到虞老師鼓勵她:“把這件事拿到 ‘情感宣泄’課上去説啊,厭煩‘不合時宜’的電話的人恐怕還不止你一個呢。”

    詹悅是上海市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五(9)班的學生,在這個學校,每個星期一的中午都會有一節叫做“情感宣泄”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主講是同學自己。詹悅自告奮勇 “預約”了一個《電話鈴又響了》的主題,走上講臺傾吐了自己的苦悶,帶著期待理解的眼神看著大家。

    “詹悅還算好的呢,我碰到這樣的情況,就會把人家‘ 衝’一頓——一個好題目想了半天,思路就給他打亂了。” 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直率地説,引來同學們一陣哄笑。

    “有同學給我打電話,我一般都會很高興,因為他們願意跟我交朋友;也有人問我作業,我就會告訴他,應該自己去動動腦子。”一個文靜的女孩這樣説。

    同學們七嘴八舌,暢抒己見,詹悅的心也越來越亮堂,輕鬆愉快的半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心理學家説,這種方式叫“宣泄”,對緩解心理壓力很有效;詹悅和她的同學不懂這就是“宣泄”,但是自從這個學期開設了互助式的“ 情感宣泄”課,他們心裏都感到很舒服。

    其實象詹悅這樣的“成長的煩惱”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碰到。有個孩子每天都要彈鋼琴,奇怪的是,練到一定的時候,他就會忍不住跑到陽臺上大喊大叫幾聲。長期下來,他很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問題”。把話題拿到“情感宣泄”課上一講,就有人反問他:“你的爸爸媽媽心情不好也會吵架、摔東西呀,他們難道有問題嗎?”一句話讓這個孩子心裏豁然開朗。對孩子來説,偶爾的“失態”和 “失言”並不重要,關鍵的是他們要把自己的想法、苦悶表達出來,才不會憋壞自己。“孩子們都比較天真,心裏話肯説出來,要是大人恐怕就不會自抖‘醜事’了。”虞怡玲老師説。

    開設“情感宣泄”課,對學校來説其實也是新鮮事。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協會議期間,市政協委員、同濟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的韓生廉教授根據自己在日本生活的所見所聞,提出了這個想法,沒想到馬上就有學校付諸實踐。一些教育工作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以前不是不搞,但是重視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放任自流;方法和效果也成問題,老一套的“填鴨式”説教沒法贏得孩子們的心。改革勢在必行,怎麼走卻是個新問題。在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的校長程華看來,不論什麼形式,關鍵是要分析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取得學生的信任,問題最終還是要讓他們自己去解決,親切、開放的“情感宣泄”課恰恰走對了路子。不過,心理健康教育不拘一格,又豈止互助式“情感宣泄”一個模式?因材施教、探索新路是教育工作者們乃至全社會責無旁貸的事。

    

     新華社 2001年4月1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