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洛陽古代壁畫珍品亟待搶救

    洛陽古代壁畫是中國的藝術瑰寶。以12個漢代壁畫墓為代表的洛陽古代壁畫是中國繪畫成熟化的標誌,他們以佈局宏大、構思巧妙、體裁廣泛、想像豐富而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藝術視野,達到震憾人心的美感和一種深刻的藝術體驗。

    洛陽古代壁畫是一部濃縮的洛陽古都史,是古都洛陽的象徵。洛陽古代壁畫墓群的出土,展現在我們面前一幅活生生的歷史畫卷,記載了洛陽古代洛陽的繁榮和輝煌。同時,壁畫中諸多的日月圖、星象圖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和科技進步程度。

    洛陽古代壁畫在中國壁畫史地位獨特,它跨度大,時間早,技法嫺熟,內容豐富,囊括了地上建築壁畫、墓室壁畫。洛陽作為世界古都之一,中國七大古都之首,曾經長時間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全國的繪畫藝術中心,薈萃了一流的繪畫大師,才使洛陽的壁畫藝術達到一個又一個高峰。

    “北邙山頭少閒土”。洛陽地下,是許多王公貴族的長眠之地。而在洛陽發掘的眾多墓葬中,“墓中有壁畫”是其一大特色。

    據洛陽古代藝術館館長趙振華介紹:洛陽壁畫墓從西周、東週到西漢、東漢、魏晉、唐宋,沒有一個地方象這裡一樣一線貫穿、連綿不斷。這些壁畫或保存在文物隊裏、或仍存留于墓室之中,而能為大家展示的大都集中在洛陽古墓博物館。

    洛陽是較早發現壁畫墓地的地區,早在解放前,著名的八里臺漢莫壁畫即被盜往美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大墓葬壁畫相繼被發掘出土,使洛陽城成為與陜西西安、內蒙赤峰並稱的我國三大壁畫墓葬分佈區。三者相比而言,西安壁畫墓以唐代為主,赤峰壁畫墓以遼代為主,而洛陽壁畫墓則包括西漢、新莽、東漢、曹魏、兩晉、北魏以及唐宋都有發現,時代蟬聯,跨度較長,墓葬壁畫的主題內容、藝術發展變化的脈絡非常清晰。其次,洛陽壁畫墓時代久遠,最早的壁畫墓比西安壁畫墓早七八百年,比赤峰壁畫則早上千年。也正因為如此,洛陽的墓葬壁畫更為珍貴。

    然而,洛陽壁畫多繪製在磚室墓中,與西安的土洞壁畫墓相比,壁畫的地仗層較薄,顏料的粘合度較差,易於發生病變,給壁畫的保護帶來很大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壁畫開始褪色、剝落,有的壁畫僅存殘跡。

    如何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産是擺在洛陽文物界面前一個嚴竣的現實問題。

    1976年出土的著名的西漢卜韆鞦墓中的壁畫,約為西元前86—前49年,剛出土時色彩非常鮮艷,即使到了1997年。圖案還相當清晰,然而時至今日,圖案基本模糊,損壞程度也相當嚴重,個別地方已經脫落。

    這不是個別現象,幾乎成為一種“通病”。

    1987年洛陽古墓博物館建成開放,當時正是出於對洛陽墓葬壁畫的保護目的,在搬遷復原的26座墓葬中,有計劃地將其中有代表性和較高藝術價值的9座壁畫墓進行了搬遷和收藏。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大舉措,也使洛陽擁有了全國第一座新型的專題性墓葬博物館,即使到了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一座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墓博物館現存壁畫依其存放方式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整體搬遷,復原于地下6米左右的墓室中進行展示;第二類是壁畫揭取後,固定在木箱或木夾板中,存入于地下臨時庫房。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如今第一類壁畫除表面霉變、鹽析及老化、龜裂外,有些壁畫的顏料層局部起甲、脫落,曹魏朱村墓部分壁畫表面則被從磚縫中流出的白灰污染,覆蓋。第二類壁畫因庫房位於地下,環境潮濕,通風性差,且因空間狹窄,壁畫疊壓存入,至使壁畫除了發黴外,有些甚至開始酥解、斷裂。

    古墓博物館的建築品質問題也是壁畫嚴重受損的因素之一。除了壁畫復原過程中的差錯外,還出現了不應該有的塌陷和漏水事故。情況最嚴重時,地下墓館出現了相當深的積水。後來,有關人員對這些壁畫採取了一些“保護性”措施,如在墓室上面封水泥地面等,這些措施不但無效,甚而有害。先天不足,且後天措施不當,直接結果使這些珍稀壁畫在近30年間加速了損害程度。

    旅遊旺季,遊人多時,館內的二氧化碳的濃度猛增,空氣中的酸性成分增加,與壁畫顏料中的某些礦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也會給壁畫帶來病害。

    此外,壁畫保護、修復資金的嚴重不足,壁畫保護專業人才的奇缺,也是加快壁畫損壞的重要因素。

    著名文物保護專家、南京博物館副院長奚三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一般情況下導致出土文物損壞的因素中水只是最次要的因素,但古墓博物館的壁畫受損的第一因素卻是水。據古墓博物館的壁畫保護方案中分析了這一結果的原因:地下展廳面積較大,缺乏溫控設備,四季溫濕度的變化不易控制。更直接的原因是地下展廳防水隔離技術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展廳局部出現滲漏水問題,部分墓室潮濕嚴重,甚至達到結露的程度,壁畫所處環境惡化,遠遠超出壁畫保存環境的安全指標。

    洛陽市著名的文物專家溫玉成在談及洛陽的墓葬壁畫時説,如果現在仍不及時採取果斷有效的措施,這些珍貴的壁畫將消失在21世紀。有的文物專家則痛心地説,照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多則5年,少則3年,卜韆鞦墓的壁畫將不復存在。

    3月15日至16日,洛陽市邀請全國文物保護界的知名專家為病變壁畫“會診開方”,一位專家在觀看這些壁畫後嚴肅地説,目前要站到搶救性高度來保護這些壁畫,先“救命”,再“治病”。專家們紛紛指出洛陽壁畫的保護已迫在眉睫。

    據古墓博物館館長王治淮介紹,洛陽地區是我國壁畫墓分佈集中、發現較多的區域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後,共發掘歷代壁畫墓30余座。1987年對外開放的洛陽古墓博物館,將其中有代表性和較高藝術價值的9座壁畫墓進行了搬遷復原集中收藏。這批墓葬上起壁畫初創時期的西漢,下迄壁畫發展高峰期的唐宋,時代蟬聯,脈絡清晰,在中國古代壁畫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過去受資金、設計和技術等條件的限制,保護效果不能令人滿意。

    壁畫保護是個世界性難題,文物保護專家至今仍沒有找到一個十全十美的保護壁畫的“靈丹妙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古代壁畫都存在著損壞的危險。不過,由於各地所採取的保護方法不一,壁畫保存的效果就大相徑庭。

    義大利龐貝古城壁畫與洛陽西漢墓葬壁畫的年代相差無幾。但由於前者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現狀就好得多,洛陽墓葬壁畫只所以發展到“病入膏肓”的地步,是人為因素加快損壞速度的結果。

    為了使洛陽壁畫得到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古墓博物館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制訂了一套新的保護方案,其思路是在對壁畫成分進行化學分析、保存環境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營造一個適合壁畫存放的可控環境。

    為了使新方案得到科學論證,洛陽市邀請國家文物局文物科技保護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丹華,南京博物館副院長、研究員奚三彩,省古建研究所研究員陳進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段鵬琦等,對新方案進行認真論證。

    專家們聽取了新的保護方案報告,並對墓葬壁畫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該保護方案的總體思路正確,技術路線合理,應儘快實施。古墓博物館墓葬壁畫的病變與壁畫外部滲水有直接關係,在對壁畫進行保護處理之前,必須先治滲水。對於整體搬遷、復原于地下墓室的壁畫,應按照疏導和防水相結合的原則治理滲水;對於存入在臨地庫房的壁畫,應儘快建設壁畫庫房及壁畫保護修復工作室,系統地開展保護修復工作。

    洛陽墓葬壁畫保護工作終於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還遠遠不夠。在這次論證會上,河南省文物局局長<蟠擔骸昂幽鮮俏奈锎笫。皇俏奈鍇渴 R氤晌奈鍇渴。匭爰喲笪奈銼;さ目萍己浚 ?

    就洛陽而言,文物保護的意識比較早,60年代就設立了文物保護研究機構,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也沒有前進多少步,當我們放眼全球,甚至和國內同等城市相比時,才發現我們已經遠遠地拋在了後面,許多城市已經採用了現代化設備進行文物保護,而我們的大部分文物仍停留在自然收藏保護的原始水準上!古墓博物館許多最簡單的儀器如溫度計、濕度計等也是近一兩年才配備上的,相當一部分必要設備仍是一片空白!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洛陽市竟然沒有一個文物保護的專業人才!文物保護與考古不是一個概念,文物保護不僅需要歷史文物等社會科學知識,更需要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正因為如此,雖然洛陽市考古人才濟濟一堂,但仍無法改變洛陽市包括壁畫在內諸多文物,在出土後損壞現象嚴重的局面。與文物保護人才相對應的是,壁畫研究人員的匱乏。洛陽墓葬辟畫被發掘後,郭沫若、孫作雲、夏鼐等著名學者曾從壁畫的內容、藝術成就、歷史價值等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對其撰文研究,但相關研究後繼乏人,更重要的是研究洛陽墓葬壁畫的洛陽人寥若晨星,沒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沒有對洛陽墓葬壁畫的價值進行進一步闡述和研究,與敦煌、西安等地大批研究人員形成鮮明對比,於是我們只好眼睜睜看著別人熱鬧與輝煌。價值連城的歷史文化瑰寶“藏在深閨未人識”,所以就很難得到全省乃至全國全世界的高度重視,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國家級的文物被一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所保管和收藏!

    洛陽墓葬壁畫特有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體現九朝古都文化內涵的重要旅遊資源之一而這一點似乎被我們忽略了。同樣是壁畫展覽,其他地方都融入了許多可參與的趣味性內容,但我們在開發這一旅遊資源上似乎沒有動多少腦筋。試問一下,敦煌壁畫享譽天下,但比敦煌壁畫早五六百年的洛陽壁畫為何只向隅而泣?

    洛陽壁畫期盼輝煌,也應該輝煌。但輝煌之前,首先要讓它完好地保存下來,否則,只剩下一處處模糊的痕跡,我們何以面對世人,更何談輝煌?

    古墓博物館館長王治淮説,壁畫保護不能只是一紙空談,還需要決策者的高屋建瓴,需要相當的財力、人力、物力投入。如果壁畫在我們這一代毀了,那我們就成了千古罪人,這個責任我們擔當不起!

    誰也擔當不起這個責任!要想使兩千多年前的珍貴文物不毀於我們這代人之手,惟有趕快行動!

    人民網2001年4月1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