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人類行動違規 海洋災害加劇

    去年我國海洋災害損失高達120億元——海洋排污、密集養殖、圍海造田……人類對海洋的“迫害”行為繼續加劇著海洋災害。

    到目前,全國近岸和近海海域水質劣于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區域的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劣于四類水質的嚴重污染區面積達2.9萬平方公里,陸源污染仍是近岸和近海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去年,我國海洋災害損失較為嚴重,全年共發生較大風暴潮災害4次,赤潮28次等,總經濟損失約120.8億元,受災人口1003多萬人。

    去年,我國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升高了51毫米。除渤海基本與往年持平外,南海、台灣海峽海平面上升幅度較大。

    新聞事實

    去年,儘管各級主管部門對圍海造田、密集養殖、海洋排污進行了嚴格控制,但到目前為止,上述因素帶來的海洋災害仍然干擾著我國海洋經濟。國家海洋局有關管理部門認為,問題已經形成,靠短時間治理效果不會明顯。專家認為,在未來若干年內,海洋環境品質方面的原因還將繼續影響我國海洋經濟。

    一週前,國家海洋局向外界發佈去年《中國海洋環境品質公報》、《中國海洋災害公報》、《中國海平面公報》。

    《中國海洋環境品質公報》表明:2000年我國海洋環境總體品質狀況與上年基本一致,全國近岸和近海海域水質劣于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區域的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劣于四類水質的嚴重污染區面積達2.9萬平方公里。

    大中城市附近和河口海域污染仍最嚴重。陸源排污仍然是近岸、近海海域污染的主要因素,主要污染物質是無機氮、磷酸鹽、油類,以及有機物和重金屬。

    調查結果表明,劣于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達20.6萬平方公里,其中,二、三、四類和劣于四類水質區面積分別為10.2萬、5.4萬、2.1萬和2.9萬平方公里。上海、浙江、遼寧、天津、江蘇的近海海域、遼東灣、渤海灣西部海域、萊州灣南部海域以及珠江口海域是污染較重的海域。

    去年,我國近岸和近海海域繼續受到營養鹽的嚴重污染,海水中無機氮含量劣于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達16.4萬平方公里,劣于四類水質區2.7萬平方公里。磷酸鹽含量劣于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達17.8萬平方公里,劣于四類水質區1.4萬平方公里。渤海約22%的海域遭受無機氮污染,約20%的海域遭受磷酸鹽污染,上海、浙江、天津、江蘇、遼寧近岸和近海遭受營養鹽污染較重。我國海水中油類含量超過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河北、天津、福建、浙江和上海近岸的油污染較重。我國大部分河口、海灣的海水鉛含量超過一類水質標準;部分重點海域汞含量較高;個別重點海域的鎘含量偏高;海水中其他重金屬含量基本正常。去年對全國沿海50個地點近10种經濟貝類進行抽樣監測,監測結果表明,某些地點的貝類體內有害物質殘留量仍然偏高。

    去年我國海域共發現赤潮28起,累計赤潮面積達1萬多平方公里,赤潮發生次數多在浙江、遼寧、廣東、河北、福建附近海域,浙江中部近海、遼東灣、渤海灣、杭州灣、珠江口、廈門近岸、黃海北部近岸是赤潮多發區。

    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污染物排海量近期內不會有明顯減少,特別是新的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入海量將呈增加趨勢,因此,我國近海海域環境品質狀況依舊不容樂觀,必須保持高度重視。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表明:2000年我國海洋災害損失較為嚴重,全年共發生較大風暴潮災害4次,赤潮28次,海難事故13起,海上溢油10起,死亡人數共計79人,總經濟損失約120.8億元,受災人口1003多萬人。

    去年我國沿海共發生8次風暴潮,其中4次造成嚴重的災害。在災害性風暴潮發生期間,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和海南省沿海增水均超過當地警戒水位。其中,江蘇省經濟損失約56億元;浙江省經濟損失約43億元;福建省經濟損失約12億元;海南省經濟損失近3億元;上海市經濟損失約1.4億元。

    去年在我國近海發現赤潮28次。其中,渤海7次,累計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黃海4次,累計面積800平方公里;東海11次,累計面積7800平方公里;南海6次,累計面積近50平方公里。赤潮災害嚴重威脅我國海域生態環境,並給海洋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僅遼寧、浙江兩次較大赤潮造成的漁業損失就近3億元。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指出:2000年我國海洋災害與往年相比仍是較嚴重的一年,風暴潮災害損失嚴重;赤潮發生次數明顯增多,在東海發生次數和面積明顯增加;災害性海浪天數較多;冰情是近9年以來最重的一年。《公報》建議:長江口以北海域應加強防潮設施建設;退耕還海,保護海洋環境;加強赤潮的預防。

    《中國海平面公報》表明:我國沿海海平面近50年來呈上升趨勢,平均以每年1.0毫米至3.0毫米的速率上升;特別是近三年來,上升速率有所加快,每年達2.5毫米。去年,我國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升高了51毫米。除渤海基本與往年持平外,南海、台灣海峽海平面上升幅度較大,分別為92毫米和68毫米;黃海、東海、北部灣海平面升幅在40毫米至60毫米之間。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海南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上升110毫米;江蘇、上海、福建、廣東、廣西沿海海平面的上升幅度都超過了50毫米;天津、河北、遼寧升幅較小。

    專家指出,我國沿海城市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米至4米,最低的還不到1米。海平面長期緩慢上升會加劇這些地區的風暴潮災害、加大洪澇威脅,並且引發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問題,同時,嚴重影響沿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去年,我國近岸和近海海域繼續受到營養鹽的嚴重污染,海水中無機氮含量劣于四類水質區2.7萬平方公里。磷酸鹽含量劣于四類水質區1.4萬平方公里。

    去年,在我國近海發現赤潮28次。累計面積達1萬多平方公里。《中國海洋災害公報》指出:2000年我國海洋災害與往年相比仍是較嚴重的一年,風暴潮災害損失嚴重;赤潮發生次數明顯增多,長江口以北海域應加強防潮設施建設;退耕還海,保護海洋環境;加強赤潮的預防。

    我國沿海城市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米至4米,最低的還不到1米。海平面長期緩慢上升會加劇這些地區的風暴潮災害、加大洪澇威脅,並且引發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問題。

    世界上每年有2000余人因食用了含有赤潮毒素的魚、蝦而死亡。

    專家訪談

    記者:在《公報》裏多次提到了我國劣于四類水質海域的面積,四類水質究竟會對海洋經濟構成怎樣的影響?

    徐勝(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司副司長):根據我國現行標準把海水品質分成了四類。一類水質區域適用於保護區和漁業水域等。二類水質區域適用於水産養殖、海水浴場以及人體可接觸的海上運動娛樂區、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業用水區。三類水質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濱海風景旅遊區。四類水質海域一般多分佈在工業區、港口等地區,污染比較嚴重,多數區域已經不適合生物生存。即使有生物,大都是耐污生物。

    四類水質區域也粗分為兩類,一類屬於重金屬污染區域,那裏的各種污染指標全面超標,那裏的生物不再有經濟價值。另一類是被氮、磷污染超標區域,它多出現在河口區域。由於氮、磷屬於營養鹽類,在給魚、蝦提供了餌料的同時,也為赤潮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記者:50年來,我國沿海的海平面一直是升高趨勢,近三年升高速度有所加快,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現象的發生?

    徐勝:我國沿海城市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米至4米,最低的還不到1米。據統計,沿海地區的面積只佔陸地面積的13%,但卻有40%的人口居住于這一區域,其經濟總額已佔國民經濟總額的60%以上。

    監測海平面的變化是國家海洋局傳統項目,目前海平面每年都在以幾毫米的速度上升,對於海平面不斷增高的原因,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由於全球溫度升高導致南、北兩極海冰融化,從而造成海平面升高。

    造成溫度升高的原因除自然規律外,人類大量燃燒石油、煤炭等礦物質燃料造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比率增高,使地球表面熱量無法散出,也是導致氣溫上升不容忽視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於近三年海平面溫度升高,有關方面認為與1998年的洪水也有一定關係。

    記者:《公報》在發佈海洋災害的同時,特別強調了建議長江口以北海域加強防潮設施建設。為什麼?

    徐勝:長江口以北,特別是江蘇省的海岸多為灘塗,防護設施比較弱,所以,要特別加強設施建設。

    在長江口以南,雖然擁有相當面積的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等自然界賦予陸地抵禦海洋災害的屏障,由於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過度圍海造田,不少天然保護設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據統計,在過去50年裏,我國沿海地區,濱海濕地喪失近50%,紅樹林喪失70%左右,近岸珊瑚礁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也正是自然屏障遭到破壞,海洋災害日漸嚴重,對長江口以南興建的防潮設施要求的品質就更高。

    記者:赤潮的出現對區域性海洋生態環境、海産養殖、海洋旅遊以及人類身體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影響。近幾年,我國赤潮發生的面積、次數有上升趨勢,原因何在?

    徐勝:我國出現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污染日趨嚴重,海水中氮、磷含量過高。造成海水富營養化,為有害藻類提供了物質條件。

    此外不合理的養殖造成區域海水富營養化,由此導致局部赤潮的發生。

    赤潮藻類分有毒、無毒兩種。有毒赤潮可以直接毒死海生物,一些沒有被毒死的海生物,由於體內殘留有毒物質,一旦被食用會造成食用水産品的人中毒,甚至死亡。目前,我國發現有毒赤潮種類20余種。世界上每年有2000余人因食用了含有赤潮毒素的魚、蝦而死亡。同時,赤潮還能消耗海水中的大量氧氣,導致海生物缺氧死亡。大量的海藻也可以堵塞魚、貝的呼吸器官,同樣可以導致它們死亡。

    在我國,北部海域的夏季是赤潮多發季節,南部海域春、夏、秋都是會有赤潮發生。

    1997年,國家海洋局組織人力,對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1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68萬平方公里海域進行了調查。

    到1998年我國近海海域水質劣于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已達約20萬平方公里,比1992年擴大近1倍。

    50年來,圍海造地、開墾灘塗總面積超過70萬公頃,濱海濕地喪失近50%,紅樹林喪失70%左右,近岸珊瑚礁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新聞背景

    去年5月,國家海洋局發佈《20世紀末中國海洋環境品質公報》。這個《公報》體現了1997年至1999年三年間開展的全國海洋污染基線調查的成果,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了新世紀來臨前夕我國的海洋環境品質的“本底”狀況。

    此次全國海洋污染基線調查表明,近20年來由於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我國海洋污染快速蔓延的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減緩,但海洋環境品質惡化的總趨勢至今仍未得到有效地遏制。主要表現為:

    污染範圍不斷擴大,大部分河口、海灣以及大中城市鄰近海域污染日趨嚴重。1998年我國近海海域水質劣于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已達約20萬平方公里,比1992年擴大近1倍。

    近海海域主要受營養鹽污染和有機污染,並逐年加重;局部海域油污染和重金屬污染仍較突出;人工合成的有毒有機物質在近岸海水、沉積物和海洋生物體內普遍檢出。

    近岸海洋生物污染損害日趨顯著,赤潮等環境污染損害事件頻發,海洋生態破壞加劇。50年來,圍海造地、開墾灘塗總面積超過70萬公頃,濱海濕地喪失近50%,紅樹林喪失70%左右,近岸珊瑚礁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公報》中強調,排海污染物的持續增加導致我國海域污染面積越來越大。資源的無序、無度、無償開發是海洋生態破壞的主要原因。

    這次調查組織了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1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參加,調查總面積達268萬平方公里。基本覆蓋了除台灣鄰近海域外我國的全部內海、領海以及其他管轄海域。其中近岸海域是調查的主要區域。

    在近岸海域,選定了經濟發達、人為活動強烈、生態地位重要、污染影響顯著、生態破壞嚴重的36處主要的河口、海灣和大中城市鄰近海域作為重要調查區,如:長江口、珠江口、遼河口、杭州灣、大連灣、膠州灣等等。在調查區內共設置了1800多個監測站,其中大部分設置在近岸海區。是迄今國內最大規模的基礎性海洋污染調查。

    《北京青年報》2001年4月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