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京密引水渠:不該裹上水泥外衣

    耗資約4億的京密引水渠技術改造工程正在進行,計劃仍沿用京城水系一貫的治理思路:採用混凝土施工、襯砌河床的人工型河道建設方案。此方案在一年半前就受到了環保人士和學者的質疑。自90年代以來,此類忽略自然環境的城市水系治理方法已被各國普遍否定。    

    一個多月前,京密引水渠北段兩岸開始進駐工程人員。如今,鬱鬱蔥蔥的灌木叢已被清除,河堤上堆放著成批的方磚和水泥,實行截流後的河道汪著淺淺的灰綠色的死水。這裡的技術改造工程即將開動:不久以後,遮天蔽日的樹蔭將被平整的草坪取代,原有的河床及堤壩將和北京的大部分河道一樣實行襯砌,套上堅硬的水泥外衣。整個水系的治理目標為“水清、流暢、岸綠、通航”。工程預計年底全部完工。  

    面對即將發生的一切,對京城水系治理關注已久的“環境使者”李皓博士憂心忡忡:“去年春天,我發現北京在治理河道時把大樹都砍了,還用磚鋪河床,完全破壞了河湖的生態環境,這已經是國際上比較落後的環境治理方式。我開始給政府部門寫信。幾個月後,北京市水利局讓我去對話。我邀請了幾個環境學方面的專家一同前往,談了一上午,水利局的領導表示願意接受我們的觀點,下一段的工程將不再採取這樣的方法。”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對此工程提出異議的專家學者遠不只李皓一人。那麼,北京市水利局為何一定要堅持這種河道治理方法呢?  

    北京市城市水系工程指揮處規劃與設計部常國昌部長説:“硬化河道主要是為了防滲漏、便於清淤。是有好處的。”  

    硬化河床技術包括固化和襯砌。固化指直接在河床上噴灑固化劑(一種化學物質),使土壤變硬,這種河床比土壤硬,但比水泥、混凝土軟。襯砌指在原有河床上鋪設塑膠膜和水泥方磚。  

    常部長解釋:近幾年,北京乾旱少雨,京密引水渠在輸水過程中因滲漏每年要損失1億立方米的水,佔全年輸水量的1/5。對三面河床進行襯砌,可以防止滲水,保護水資源。另外,京密引水渠近幾年水質污染嚴重,滋生了繁茂的水草,為了保證京城百姓的用水品質,襯砌後的河道將減少淤積、加快水流速度,改變現有不理想的水質。  

    北京市環境科學院李憲法教授在談到水損失問題時説:“所謂水損失,指的是蒸發。把水的滲漏説成損失是概念性的錯誤。向地下滲水不是水損失,它還是保存水的一種有效途徑,向地下滲水不是壞事而是好事。60年代以來,北京地下水嚴重超採已達40多億立方米,北京地下已形成1200平方公里的地下降落漏斗。本應採取人工手段補給地下水,如挖滲塘、滲坑。現成的河道怎麼也不應該封住。”  

    京密引水渠南段昆玉段的治理已于去年完工,北京市規劃院龐爾鴻教授認為,這一段河道恰恰最不應該做襯砌。昆玉段兩岸分佈著幾個自來水廠,從1965年至今,一直由河道來補給水源,河床硬化後,等於把地下水變成了地表水,把高質水變成了低質水。  

    襯砌後的河道是否有利於保持水質呢?  

    北京大學教授、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俞孔堅先生認為:“就像身體之血脈的城市水系,在我們的城市建設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善待,北京水系治理就犯了一個大忌,片面強調水系的排洪、泄洪和排污功能,將水系截彎取直後以鋼筋水泥護襯,以為這便是將水系“治服”,以圖一勞永逸。其實,自然的水系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是一個生態系統,它是需要一個自然的生態環境方能維持健康的。”北京大學城市景觀與規劃設計中心的李迪華老師多年從事城市生態環境的研究,據他介紹,從生態學角度講,硬化河床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決不了水污染凈化的問題。河道是有自凈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降解污染有機物的作用。植物還可以向水裏補充氧氣,有利於防止污染。水泥襯底和護襯之後,割裂了土壤與水體的關係,使水系與土地及其生物環境相分離,有些生態功能就會隨之消失。失去了自凈能力的河道只會加劇水污染的程度。另外,如果河岸做硬化處理,能夠阻擋垃圾的植被被破壞,更容易造成河道水質的污染。  

    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歐陽訥研究員還指出:“河水的負氧功能要通過自然曝氣、水生植物和藻類的光和作用來保證,只有儘量維持河道的自然狀態,才能保持水環境應有的環境容量,確保水質的清潔。”  

    在北京市水利局城市水系治理的總結報告上,記者看到固化河底技術作為重要一筆,寫在了該文介紹工程科技含量的章節中。  

    李迪華老師指出:“這是知識老化的表現。在推行先進技術時要盡可能從生態角度出發,這才是國際大趨勢。”  

    據專家介紹,在城市中保持自然是當今國際上先進的城市治理準則,河道的治理也不例外。  

    90年代以來,德國、美國、日本等國紛紛大規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鋪設的硬質材料。其實,拆襯砌的資金投入要比鋪襯砌昂貴得多,但這些國家普遍認為,保持河道的自然環境對保護動植物資源、保護水質、防止水資源流失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日本1991年開始推行重視創造變化水邊環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河道建設”。靜岡市淺田川、札幌市精進川、大和市引地川等都不再用混凝土,而用土和蛇形網籠建設自然河道。  

    美國的南佛羅裏達州在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漸發現周圍濕地越來越幹,生物多樣性也急劇減少,馬上開始改造,目前已恢復曲流河道的狀態。著名的洛杉磯河也正在拆除襯砌。  

    相比之下,俞孔堅教授對北京的河道治理方式感到遺憾:“河道的治理涉及城市美化的問題。考察一下國際城市設計和建設史就會發現,西方國家早在100年前就已經歷過同樣的城市化過程和同樣的城市美化運動,並且留下了沉痛的教訓。特別是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美國的城市美化運動,儘管被後來者不斷效倣,卻早已成為美國城市規劃和設計史上的一塊傷痂,不時被西方學者揭開,以告誡世人,從中吸取教訓。當今我們首都北京的河道治理、城市‘美化’卻仍在重蹈覆轍。”

    《中國青年報》 2000年09月2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