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私營企業再上臺階要闖三關
中國網 | 時間:2000 年09 月26 日 | 文章來源:國研網
    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注入了活力。截至1999年底,全國私營企業已達150.89萬戶,從業人員2021.55萬人,註冊資本10287.27億元,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20.45%、18.28%和36.32%。我國私營企業已進入了大發展時期。

    企業家的才能對私營企業來説,企業創立時需要,企業發展時更需要。企業經營者能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知識水準,這是私營企業能否再上臺階的重要因素。有些私營企業在經過一定的財富積累後,想要再上臺階,首先應是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再上臺階,也就是説,企業經營者的思想和知識結構要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和新的經濟形勢。

    在這種生産要素中,人力資本起決定性的作用。除了企業家之外,其他的人才缺乏也是制約私營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缺乏經營管理和技術方面的人才,致使許多私營企業沿襲陳舊的管理方法,有的甚至還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狀態,難以引進和採用先進的生産技術,造成企業活力不足,經濟效益低下,缺乏市場競爭力,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企業要有正確的經營戰略和發展方向,才能適應新的形勢。目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很快。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産業結構升級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按原來的路子走,企業的路就會越走越窄;只有做到“小而專”、“小而特”,擁有自己專有技術,創造與眾不同的産品,才能找到自己發展的領域和空間,企業才能繼續存在、不斷發展。

    1、向“專、精、特”方向發展。企業應緊密依託一個主業來發展,把這個主業做深做透,做到品質、信譽、服務惟我獨優。堅持這樣一種發展戰略,需要企業的經營者們要有很大的恒心。尤其是在當前機會相對較多,各個行業利潤相對較薄的情況下,是堅持自己的主業,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還是到其他可能撈到錢的領域去“轉一轉”?很多企業家最大的顧慮是,只做一個行業,企業是否能作大?比如東芝、松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專業化定位,長期在一個領域發展。這些大企業很少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運用自己的資源。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雖在幾個領域都獲得成功,但它也是先在照明産業形成很大規模後,才向其他産業發展的。私營企業只有向著“專、精、特”的方面去發展才能有所做為。

    2、創自己的名牌。在主導産業把握得好、市場佔有率比較高的情況下,創造出自己的名牌來,這也是企業壯大的前提,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以主導産業為龍頭,把企業的規模作得越來越大。

    3、建立行銷網路。在經營戰略中,一定要重視企業網路建設。企業網路包括行銷網路、採購網路、技術開發網路、情報網路等,其實質是把企業經營的每個職能或要素都專業化、外部化,使企業可集中精力於核心技術、核能能力、核心業務的發展,以降低發展和市場進入成本。國外經驗也表明,有較好的企業網路是中小企業能成功發展的重要條件。

    從企業産權制度講,私營企業首先産權要清。一般情況下,個體、私營企業的産權主體是比較明確的,但也有不少是不清楚的。産權不清的要通過改制、資産評估,建立新的企業制度——有限責任公司等來解決,特別要解決戴“紅帽子”的問題。其次在産權關係上,要走産權多元化的道路,要敢於吸引外部資金的參與,要敢於、舍得給人股份,建立適應新的環境、適應社會化大生産的新的産權關係。非公有制企業最容易導致産權單一,對外排斥資本進入,對內拒絕在經營者、勞動者間建立資産聯繫。這種心態必然帶來閉鎖經營,導致其管理水準不高,科技含量不高(先天的技術、先天的人員構成、先天的眼光,決定了科技含量不可能高。)因而,—建立規範化、制度化的企業決策機制是實現企業低風險、高效率的重要條件。

    90年代初期,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是私營企業的主要組織形式。1992年,在私營企業總戶數中,獨資企業超過了一半以上,佔55.3%;合夥企業佔32%;有限責任公司只有12.7%。獨資企業這種單一主體的産權結構,使企業業主承擔了全部經營風險,企業發展完全靠自有資金的積累。這種弊端,日益成為制約私營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1995年《公司法》頒發後,有限責任公司這種組織形式,因産權關係明晰、利益分配明確、權利和義務有法律保護,而深受私營企業歡迎。因而在私營企業中有限責任公司發展最快,所佔比例也越來越大。1998年,有限責任公司佔私營企業總數的比重已上升到51.76%,成為私營企業中最主要的組織形式。

    

    國研網2000年7月7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