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燦爛的敦煌藝術
中國網 | 時間:2000 年09 月26 日 |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西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在清理今編第16窟的積沙時,于無意間發現了藏經洞(即今第17窟),從中出土了西元4—11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5萬餘件。這一震驚世界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古代學術的海洋”。

    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不久後,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以不正當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于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史學大師陳寅恪因此而慨嘆:“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藏經洞文物的豐富內涵和珍貴价值,不僅受到中國學者的極大重視,而且吸引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眾多學者競相致力於對它的研究,遂在本世紀形成一門國際顯學———“敦煌學”,在20世紀國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大放異彩。敦煌文物映射的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明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在世界範圍內産生了巨大影響。

    中國學者是敦煌學的開創者,早在1910年前後,羅振玉、王國維等著名學者就出版了第一批敦煌學著作。隨著研究的深入,1944年,以常書鴻為所長的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成立,使敦煌學從文獻整理研究擴展到敦煌石窟藝術研究。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餘年來,以中國敦煌吐魯番學學會會長季羨林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為代表的中國學者,不懈努力,開拓進取,中國敦煌學研究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不僅涌現出大量優秀的研究成果,而且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研究隊伍;不僅設置了門類齊全的敦煌學研究機構,而且建立了一批敦煌學博士、碩士培養基地;不僅國內的學術交流空前活躍,而且與國際敦煌學界開展了廣泛交流。中國已經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中心,並且在許多研究領域居於國際敦煌學的領先水準。

    世紀之交的2000年,是敦煌藏經洞發現100週年,敦煌學也將走過百年曆程,全世界敦煌學學者和關心敦煌的人士都在關注著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中國文化部、甘肅省人民政府、國家文物局為此將於今年7月4日至8月31日,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敦煌藝術大展》,並主辦一系列隆重的紀念活動,向世人展示新中國保護敦煌文物的成就,使人們切身感受到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尊嚴;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新世紀文化的創新;展示並總結20世紀敦煌學的研究成果,探討21世紀敦煌學發展趨勢、面臨問題及對策。

    燦爛的敦煌文化遺産,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敦煌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人類。敦煌文化代表著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敦煌文化必將在新世紀發揚光大。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07月07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