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輝煌的五年 卓越的成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勝利完成

曾培炎

    今年是“九五”計劃的最後一年。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九五”計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將如期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社會生産力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九五”期間,國民生産總值年均增長速度超過8%,2000年國內生産總值將達到8.6萬億元,經濟總量由世界第九位躍居第七位。農業基礎地位繼續加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5億噸左右,實現了豐年有餘、歉年平衡。工業保持快速增長,預計年均增長11%以上。主要工業産品産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煤炭、鋼、化學纖維、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等重要産品為世界首位。糧食儲備達到歷史最高水準。國家外匯儲備超過15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國防建設取得了新成就,國防實力進一步增強。

    有效治理了通貨膨脹,遏制通貨緊縮趨勢取得初步成效。“九五”前期,針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採取綜合治理措施,扭轉了高通脹局面,在經濟增長速度仍保持較高水準的情況下,物價漲幅回落到較低水準,國民經濟順利實現“軟著陸”。1997年以來,針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發行國債,擴大投資,促進消費,增加出口,有效制止了通貨緊縮趨勢的發展。今年上半年,經濟發展出現重要轉機,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8.2%,社會需求全面回升,進出口大幅度增長,經濟運作正在步入良性迴圈的軌道。

    有效供給水準明顯提高,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速度和效益的統一。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市場供求關係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歷史性轉變。據今年國家內貿局商業資訊中心對國內市場上609種主要商品排隊分析,目前供過於求的比重達80%,供求基本平衡的佔18%,供不應求的商品只佔2%。城鄉居民蛋白食物每人平均佔有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準。1999年肉、蛋和水産品每人平均佔有量分別達到47.3公斤、17公斤和32.7公斤。有市場需求和競爭力的産品大幅度增長。高技術産業迅速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通信業發展迅猛,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用戶將分別達到1.4億戶和7300萬戶,比“八五”末分別增加1億戶和6900萬戶。服務業穩定增長,新興産業開始崛起,並逐漸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不斷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産率、萬元産值能源消耗和節能率均超額完成計劃預期目標。

    基礎設施不斷加強,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九五”期間,抓住擴大內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歷史機遇,通過發行國債,擴大投資,集中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辦了一些多年來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農林水利建設明顯加快,加固和新修大江大河大湖堤防1萬多公里,黃河萬家寨和廣東飛來峽水利樞紐、新疆引額濟烏等一批綜合利用水利工程竣工投産,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進展順利。公路建設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投資規模比“八五”增長4.5倍,新增公路通車里程2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萬公里。鐵路建設規模達到歷史最高水準,京九、南昆、邯濟、西康線及寶成、新菏、株六復線相繼鋪通或投産,新增鐵路營運里程6000公里。機場建設發展迅速,新建、擴建和改造機場40個,包括新建上海浦東、桂林兩江、海口美蘭和改擴建北京首都、成都雙流、深圳黃田等樞紐和幹線機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上海地鐵二號線、北京地鐵復八線、廣州地鐵一號線和長春引松入長供水等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産,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顯著提高,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建成250多億公斤的糧食儲備庫,有效地提高了糧食調控能力。電力建設穩步發展,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15億千瓦,比“八五”末增加9778萬千瓦。電網建設進入歷史上最快階段,電網主網架建設逐步加強,城鄉電網改造取得成效。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在全國90%以上的縣全面鋪開,已有512個縣竣工驗收。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迅猛發展,基本解除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長遠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1999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達到5854元和2210元,比1995年增加1571元和632元,年均實際增長5.6%和5.4%。居民消費結構顯著改善,生活品質進一步提高。1999年全國居民食品類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9.3%,比1995年下降6.8個百分點。城鎮每人平均居住面積由8.1平方米增加到9.8平方米,農村由21平方米增加到24.4平方米。全國電話普及率達到13%,比“八五”末提高了8.3個百分點。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力度加大,農村貧困人口由1995年的6500萬人減少到1999年的3400萬人,預計今年還將減少1000萬人,“八七”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完成。

    堅持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從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出發,把科技教育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加速科技進步,優先發展教育。加大對基礎研究、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高技術項目的支援力度,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産業化初見成效。啟動創新工程,進一步加強科技前沿的研究。“神威”可縮放大規模並行電腦系統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日之後具備研製高性能電腦能力的國家。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行性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除滿足國內用戶的需要外,還進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神舟”號飛船試驗飛行成功,載人航太事業邁出重要步伐。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稀土材料應用和生物技術等重大科研成果産業化取得重要進展。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高等學校招生人數比“八五”增加233萬,招生規模有了突破性擴大。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衛生和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大中城市文化設施建設加快,興建了一批標誌性的大型文化設施。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0.8平方米,公共文化設施超過5萬個。廣播電視覆蓋網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擴大,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的實施,使貧困地區的10萬個行政村結束了不能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歷史。“九五”末,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將分別達到91.5%和92.5%,比“八五”末提高12.8和8.1個百分點。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95年的10.6‰下降到8.8‰,基本實現人口再生産類型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力度明顯加大,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開始啟動,“三河”(淮河、遼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城市環境品質有所改善,全民環保意識顯著增強。

    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堅持以改革統攬全局,大力推進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的各項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進展,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的目標將如期實現。初步建立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條保障線”制度,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制度初步確立。政府機構改革邁出重要步伐,機構和人員大幅度精減,加快轉變職能,工作效率顯著提高。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鞏固,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取得積極進展。目前,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居主體地位,提供了3/4的國內生産總值,非公有制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4;在工業總産值中,公有制經濟佔62%,非公有制經濟佔38%;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公有制經濟佔38%,非公有制經濟佔62%。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對促進經濟增長,滿足人們的多樣化消費需求,增加就業崗位,發揮了重要作用。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産要素市場加速發展,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目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農産品收購總額、生産資料銷售總額中市場調節價比重分別為95%、84%和86%,比“八五”末提高6、5和8個百分點。財稅、金融、投融資、價格、外匯、外貿等改革繼續推進,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完善。

    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的新形勢,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擴大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競爭能力。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進出口總額超過4000億美元,在世界貿易中居第九位。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繼實現了由初級産品為主向加工産品為主的轉變之後,又實現了從一般加工品為主向機電産品為主的轉變。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新進展,在保持對香港、美國、日本、歐盟等傳統貿易夥伴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開拓新興市場取得成效。利用外資的規模繼續擴大,外資品質明顯提高。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800億美元,比“八五”增加11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的科技含量增加,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增多,單項投資規模擴大。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果,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推進。加強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和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教育,加強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進一步提高了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得到鞏固和深化。基層民主和基層政權建設得到加強,城鎮居民和農村村民自治制度繼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程加快,法律體系進一步健全,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明顯提高,依法治國取得進展。

    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香港和澳門相繼回歸祖國,洗雪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所蒙受的恥辱,是祖國統一大業歷史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一國兩制”順利實施,鼓舞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信心。兩岸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交流與合作進一步發展,兩岸同胞交往不斷加強,為解決台灣問題創造了條件。

    “九五”成就是在改革開放十多年快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也是來之不易的,充分展示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駕馭宏觀全局,應對各種複雜局面,帶領全國人民開拓前進的高超領導藝術。回顧這五年的實踐,我們有很多經驗值得記取。第一,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們面臨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才能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有效解決國內經濟社會問題,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頂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五年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和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困難,我們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採取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了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同時,注意汲取以往的經驗教訓,堅持實實在在的發展,強調速度與效益的統一,使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有了明顯提高。第二,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力度和時機,適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把握好時機和力度,保持宏觀經濟環境穩定,是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九五”期間,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發生的變化是歷次五年計劃所少見的。面對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及時將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調控經濟運作,既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又支援企業技術改造;既注重投資啟動,又增加居民收入,引導和鼓勵消費;既積極擴大經濟總量,又注重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既努力擴大國內需求,又堅持對外開放,千方百計開拓國際市場;既不失時機地深化改革,又切實保證社會穩定。在克服了嚴重通貨膨脹之後,又戰勝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從成功地治理通貨膨脹到積極地抑制通貨緊縮,進一步豐富了宏觀調控經驗。第三,堅持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努力推進兩個轉變。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發展必須推進體制創新,不斷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發展生産力的決定因素,日益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只有加快科技進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才能促進結構調整,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實現社會生産力的更大發展。“九五”期間,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各項改革,大力開展科技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兩個根本性轉變,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第四,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政治優勢。中國共産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堅持黨的領導是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産黨要始終代表也能夠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團結奮鬥,克服困難,開拓前進,才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成就。

    勝利實現現代化建設前兩步戰略目標,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新世紀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起點、新開端,任務更加艱巨。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努力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為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而奮鬥!

     (《人民日報》2000年09月2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