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美國推遲部署NMD的幾大技術障礙

賢峰禮

    9月1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在華盛頓的喬治敦大學就是否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即NMD)問題發表了演講,正式宣佈推遲部署該防禦系統,並把這個問題交給下屆總統處理。克林頓政府在NMD問題上的這一變化立即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肯定,紛紛稱讚這是明智之舉,並希望美國能最終取消這一計劃。

    克林頓做出這一決定,除了政治上的考慮不便言明外,主要是因為美國政府對部署這一系統的技術缺乏信心。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技術原因而促使克林頓做出這一決定呢?

    自去年10月以來,美國軍方對計劃用於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導彈攔截技術進行了三次試驗,但結果卻是喜憂參半。俗話説“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雖然第一試驗取得成功,但在今年1月和7月進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試驗中卻接連受挫,由地面發射的攔截導彈不是因為沒找到目標就是因攔截彈的彈頭無法與彈體實現分離而導致攔截彈無法準確擊中靶彈。五角大樓責令對試驗的原因進行調查,美軍方對外公佈的結果是,第二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攔截彈上的一個小金屬管破裂,致使冷卻劑泄漏,未能將這種液體輸送到紅外線熱跟蹤感測器內,感測器工作失靈而導致攔截失敗;第三次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攔截導彈的彈頭未能接收到所需的電子信號,所以沒有與彈體分離,導致試驗失敗。

    且不説美軍方對試驗失敗的原因調查結果是否屬實,據説,美方在該試驗的測試過程中存在舞弊現象,即使調查結果屬實,試驗的失敗恐怕也不是促使克林頓政府做出推遲部署這一系統的根本原因。克林頓最終情願將是否部署NMD的決策大權轉移至下屆政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對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整體技術産生了懷疑,正如有些人所指出的那樣,以導彈防禦導彈,這在技術上永遠行不通。

    NMD是由地基攔截系統、天基感測器以及相關的指揮、通信和控制系統組成。它的設計目標僅僅是用於對付對美國發起的意外和較小規模的洲際遠端彈道導彈襲擊。其攔截過程大致是這樣的:當對方的導彈發射和在初始段飛行時,首先由美國部署在太空中的導彈預警衛星發現對方的導彈發射點,爾後由遠端偵察預警雷達對可侵入的導彈進行初始階段的探測、跟蹤,並向攔截導彈提供必要的初始段數據;當來襲導彈進入中段飛行時,主要由預警衛星對導彈的各項飛行數據進行更為精確的測試和目標的識別,將這些資訊通過通信系統提供給正在飛行中的動能攔截彈,並最終引導攔截彈在來襲導彈重入大氣層之前將其撞毀。

    從以上的攔截過程可以看出,要使攔截彈準確攔住來襲導彈,並做到萬無一失,在技術上至少要過“三關”:

    第一關,發現、探測目標關。在試驗中的靶彈是可預測的,但在實戰當中則決非如此。由於戰場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再加上敵方實施各種偽裝和欺騙,及時發現和判明目標十分困難。以海灣戰爭為例,美國雖然在偵察預警方面佔盡了優勢,但仍無法阻止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頻頻發射,主要原因是伊拉克的移動導彈發射架總能設法躲開美國的偵察。同樣,正如美國所説的,當前和未來其將要面臨的是那麼多被美國招惹的“敵人”的導彈威脅,而且這些導彈分別由地下發射井發射、車載移動架發射和潛射等等,要及時發現這些來襲導彈的襲擊,其難度可想而知。如果連及時發現導彈發射這一首要環節上都有問題,攔截導彈也將永遠失去機會。導彈在上升段和中段飛行時,不但速度快,而且飛行時間有限,美國的預警雷達和預警衛星要使用不同的手段,如通過衛星上的紅外探測器在短時間內探測到導彈尾焰的高溫強紅外信號,及時地辨別和捕捉到這些目標並進行不間斷的跟蹤,其難度將更大。

    第二關,攔截關。能否成功地在預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將來襲的絕大多數導彈攔截住,這是NMD的關鍵所在,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因素:一是攔截導彈與被攔截導彈的相對速度。彈道導彈在中段飛行的末段,其飛行速度極快,例如,射程為6000公里的彈道導彈再入大氣層的速度超過20馬赫,射程達上萬公里的彈道導彈的速度將更快,攔截彈的速度與其相比要合適才行,太快或太慢都將導致兩彈在瞬間一錯而過。

    二是摧毀來襲導彈的方式。美國和前蘇聯在七八十年代都曾研製出了各自的反導系統,但都不是很成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對來襲彈的摧毀方式的選擇上有問題,根據當時的技術,幾乎都採取了攔截彈攜帶高爆炸藥空爆和核爆的方式來摧毀來襲導彈,但這兩種方式,或因殺傷力不夠而使來襲導彈漏網,或因殺傷力太強而殃及己方。NMD採取了動能彈撞擊的方式摧毀來襲導彈固然可取,但要實現二者在太空中準確相撞,這猶如一顆子彈擊中了另一顆子彈,其難度可想而知。

    三是攔截的成功率。NMD設計目標是能夠抵禦50枚左右遠端導彈的襲擊,攔截的成功率要達到95%以上。但這種設計目標正面臨來自於彈道導彈技術不斷提高,突防能力不斷增強的挑戰,如目前正處於不斷改進中的多彈頭分導技術就令NMD十分頭痛,如果這些彈頭載有核武器或生化武器,在太空中就會象“天女散花”般地快速飛來,再加上其真偽難辨,NMD若不能百分之百地將其一網打盡,稍有幾條“漏網之魚”,這對於美國來説也是致命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在沙特和以色列分別部署了20套和7套“愛國者”PAC-2型防空導彈,攔截時平均以4枚導彈攔截1枚“飛毛腿”導彈。美國國防部曾公佈“愛國者”導彈的攔截成功率達90%以上,但從戰後有關資料分析,這個數字被大大地誇張了,實際的攔截成功率僅在40%至50%之間,甚至有可能比這個數字還低。對NMD而言,如果不能保證一個較高的攔截成功率,NMD也就完全失去了意義。

    第三關,指揮、通信和控制關。NMD要起作用,最關鍵的是要實現兩個字的要求,一是快,二是準,否則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來襲導彈一舉擊落,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以海灣戰爭中美國的“愛國者”導彈攔截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為例,美軍當時在印度洋上空部署了數顆靈敏度極高的偵察預警衛星,每顆衛星每12秒鐘掃描伊拉克境內一次,當衛星偵測出伊拉克已發射“飛毛腿”導彈後,立即將導彈的有關資訊,如位置、數量、時間和速度等要素傳送至澳大利亞的衛星接收站,經資訊中心處理後,再將資訊轉發至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北美太空指揮部監控中心,經過識別和確認後,再以衛星通信系統通知美軍駐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地面防空系統,由他們對來襲的導彈進行攔截。當時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導彈飛臨沙特和以色列只需約7分鐘的時間,而美軍從監測、識別、處理和資訊傳輸的時間需耗時5分鐘以上,這使得美軍駐沙特和以色列的“愛國者”導彈系統只有1至2分鐘的反應時間。對付一種性能並非十分先進的“飛毛腿”導彈尚且如此,若要NMD同時對付多批次性能更為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其難度更大。一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確保在整個攔截過程中,NMD的各項指揮、通信和控制系統的資訊暢通無阻。要解決好這個難題,一是離不開高性能的武器裝備研製和生産,二是高素質的人員所需的各項訓練,三是為積累有關數據而不得不進行沒完沒了的試驗。以上都需要高額的費用來加以保障,這對於軍費龐大但正處於緊縮之中的美國來説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