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台灣:中文拼音“通用拼音”爭鬥的背後
中國網 | 時間:2000 年10 月2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日前,台灣“教育部國語推動委員會”公佈“中文譯音統一規定”草案,草案捨棄國際通用的“中文拼音”,代之以台灣自行研發的所謂的“通用拼音”作為島內人名、地名、街名的英譯統一規範。草案一齣,遭到台灣社會各界的強烈抨擊,輿論指責台灣新當局的倒行逆施,指出中華文化的根是無論如何也斬不斷的,少數台獨分子的愚蠢行為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通用拼音”是什麼東西  

    中文拼音和“通用拼音”都是使用羅馬字母的拼音系統,中文拼音于1952年由祖國大陸研發,目前已經廣為國際採用,並已獲得國際ISO認證,目前全球有15億人口熟悉中文拼音。“通用拼音”為近年由台灣學者依照中文拼音研發而來,目前使用者以學者為主,台灣當局新領導人在台北市“市長”任內曾採用於地名和路街名譯音。雖然中文拼音和通用拼音之間使用的符號差異只有15%,但少數幾個符號不同,會帶來幾何級數的差異,會使大量的中文複合詞、詞彙不一樣,尤為嚴重的是,它還將帶來實際使用上的極大麻煩。如中國第一大姓———“張”姓,用中文拼音為ZHANG,“通用拼音”則為JHANG。如果有一家人分居台灣、大陸兩地,就會出現明明是一家人,但一個的護照上是ZHANG,另一個是JHANG。如此一來,非但外國人難以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就是中國人自己也會弄糊塗。  

    台灣地區近50年來一直使用注音符號為學習中文的拼音符號,沒有推廣羅馬字母拼音系統。中文譯音也不統一,因此路街地名及護照人名等,同一中文字出現許多不同拼音版本。為了統一中文譯音,臺“行政院”于去年7月的院會中,決定採用中文拼音,然而台灣新“政府”上臺後卻突然轉向於改用“通用拼音”。理由是與大陸中文拼音相比,通用拼音與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鄉土語言音標系統具有更高的相容性。  

    台北市唱反調  

    台北市早已採用了中文拼音,且行之有效。對於“教育部”突然改用“通用拼音”系統,台北市政府指出,這種政策急轉彎完全是出於意識形態的政治考量,存在被大陸統一的焦慮,完全無視中文拼音在國際間廣為通用的事實,“通用拼音”根本就是寸步難行。  

    台北“市長”馬英九表示,中文譯音要考慮國際趨勢和與世界接軌,不要一意孤行,更不宜涉及意識形態和政治因素。台北市“民政局長”林正修表示,只因為大陸使用中文拼音,台灣就不採用,這個理由實在太荒唐了,畢竟中文拼音已經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拼音方法,即使鄰近的新加坡也採用中文拼音,而不僅僅是大陸專屬的拼音;而“通用拼音”現在還在試驗階段,要做為官式的版本會有很多問題。對於台北市的反彈,“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聲稱“通用拼音”要國際化並沒有多大困難,中文拼音不利於學習鄉土語言,“本土化”雖是此一決定的核心想法,但主要是基於兼顧與國際接軌、本土語言教學、島內接受度三項原則,台北市政府只想到國際化,似乎太狹隘了。  

    台北市政府發表聲明指出,未來如果“中央”堅持採用“通用拼音”,台北市將在現行的小學注音教學之外,進行“雙軌教育”,同時教授通用、中文拼音,以免學生長大後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台北市強調,雙軌教學可能造成資源浪費,但市府是“被迫”的,因為學生如果不學國際上通行的中文拼音,未來到國外可能輸在起跑點上,在使用電腦輔助系統時也較難和世界同步接軌,甚至可能被淘汰。台北市政府還表示相信,多數家長與學生會支援使用中文拼音的。  

    “教育部”內部不同調  

    中文譯音究竟應採用“通用拼音”或是中文拼音,不但“教育部”與台北“市政府”意見不一,就連“教育部”自己內部也鬧內訌。主管此次草案的“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民進黨籍)堅決主張採用“通用拼音”,“教育部長”曾志朗卻對這種執意採取“通用拼音”、拒絕中文拼音的作法十分不滿。  

    曾志朗是台灣知名的語言和認知心理學專家,幾年前,他就以學者專家身分,受“教育部”邀請為中文譯音研議小組的召集人,當時他即主張採用中文拼音。如今身為“部長”,先以回避原則不參與討論,但他自己圈選出來的委員會的決議和過程引發了外界強烈質疑,連他自己也不滿,終於跳出來表達個人意見。曾志朗指出,中文拼音系統已在全世界通用,“不去承認,它也在”,當局如何捨棄,全世界都在看,必須重視“走得出去嗎?或是只關在自己家裏用?”曾志朗表示,他是“教育部長”,有責任做最後裁決,“應該堅持的,他會堅持”,他會在最後裁決時加上不同意見,建議把國際普遍使用的中文拼音與“通用拼音”兩案並陳,由“行政院”做最後決定。如果當局仍堅持採用“通用拼音”將付出不可估量的代價。然而可悲的是在臺當局的壓力下,一再聲稱要堅持到底的曾志朗卻沒能堅持下去,最終敗下陣來。  

    學者痛斥政治化  

    主張採用中文拼音的台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前“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表示,因政治因素捨棄國際通用的中文拼音,是沒出息的想法。中文譯音系統只是一個工具,台灣要與大陸較勁,應該在社會經濟發展上比。台灣要國際化、資訊化,當然就要與國際接軌,中文拼音全球都在使用,獲得ISO國際認證,本身也是一種中文輸入法。劉兆玄認為台灣如果採用“通用拼音”,將來學生到國外留學時,就非得走到哪都得帶著自己的筆記型電腦,用自己的輸入法。  

    前“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主委痛批採取“通用拼音”是“硬幹”,毫無學術根據,是政治意識形態與民粹主義作祟的産物。他表示,如果真的決定使用“通用拼音”,那小學生就倒楣了,因為26個英文字母長得都一樣,但學生在學閩南語、客家話都有不同的念法、發音,對學生來説,在學習上會很容易搞混,不是學生之福。  

    為了抗議“通用拼音”作為中文譯音拼音系統的決策過程不尊重專業,“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研究員李壬癸憤而辭去“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職務。李壬癸是島內語言學權威,多年來一直從事原住民語與閩南語、客家話等鄉土語言研究,他指出,“通用拼音”派學者對外宣稱“通用拼音”比中文拼音對閩、客語等鄉土語言有更大的相容性與本土性,“在學理上根本站不注腳”。  

    國、民兩黨針鋒相對  

    民進黨中常會日前做出決議表示,聲稱台灣與世界的接軌不需經由大陸來連結,因此,民進黨認為,第一、各縣市應有一致的譯音規格,以符合使用者需求。第二、採用何種中文音譯系統,應回歸專家及語言學者的專業決定。部分中常委還在會中抨擊“教育部長”曾志朗,認為他根本是與台北“市長”馬英九“一唱一和”,模糊外界焦點。民進黨主席謝長廷則表示,早在大選之前已有14個城市連署,希望改用“通用拼音”,這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而是適合民眾的習慣。雖然中文拼音目前有十幾億人在使用,但也不代表就得一律使用中文拼音。他並認為,語言不只是溝通問題,也有文化和土地認同問題,台灣要國際化不一定要透過大陸來國際化,台灣也可以和國際接軌。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為此召開記者會指出,中文譯音要和國際接軌,不能劃地自限,“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應該採行中文拼音。國民黨團書記長何智輝表示,民進黨“執政”以來,用意識形態主導政務,專業不受尊重,使民眾失去信心,造成社會高度不安定。他認為,應該讓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文化歸文化,中文譯音要和國際接軌,不能劃地自限,假本土化之名行意識形態之實。  

    本來語言、拼音的不同方式,只是一種溝通工具。欲求溝通,自然是以實用、普遍為優先考量,但無論從實用性、溝通性、普遍性或與國際化接軌考量,行之多年的中文拼音都是最佳。台灣新當局舍此而堅持採用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通用拼音”,背後原因只有一個:塑造出一個有別於中國漢語文化系統的台灣拼音,以達成徹底的“本土化”,加速台灣與大陸的分離,這種倒行逆施的做法是不可能會成功的。

     《中國青年報》 2000年10月25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