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五)
中國網 | 時間:2000 年10 月18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綜合運用計劃、財政、金融等手段,發揮價格、稅收、利率、匯率等杠桿作用,引導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保證經濟穩定增長。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經濟形勢實施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近期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帶動企業和社會投資,促進消費。進一步完善分稅制。積極推進財政預算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稅費改革。健全稅收制度,強化稅收徵管。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收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財政保障能力,注意防範財政風險。嚴格財政監督管理。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共財政框架。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市場體系、監管體系和調控體系。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調節貨幣供應量,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進金融服務,增強我國金融企業競爭能力。按照現代銀行制度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綜合改革。完善和發揮政策性銀行功能。發展保險業,拓展保險市場,改善保險企業的經營管理。強化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資産品質。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政府要集中精力搞好宏觀經濟調控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不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減少對經濟事務的行政性審批。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繼續改革和精簡政府機構,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制。

    十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

    “十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將進入新的階段。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面臨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擴大出口等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趨利避害,不斷提高企業競爭能力,進一步推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

    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資品質。將吸收外資同産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和西部大開發緊密結合起來。有步驟地推進銀行、保險、電信、外貿、內貿、旅遊等服務領域的開放,逐步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積極吸收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投資高新技術産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大膽吸收和借鑒一切符合社會化生産要求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適應跨國投資發展趨勢,積極探索採用收購、兼併、投資基金和證券投資等多種方式利用中長期國外投資。合理利用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貸款,嚴格監督外債融資,防範外債風險。抓緊清理、修訂和完善有關經濟法律法規,提高透明度。

    更好地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重視科技興貿,優化商品結構,努力擴大商品和服務領域出口規模,增加國內急需的關鍵技術裝備和重要資源的進口。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系,加強地區經濟合作。加強和改善雙邊經貿關係,進一步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和交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健全符合國際規範和我國國情的對外經貿體制。

    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在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支援有競爭力的企業跨國經營,到境外開展加工貿易或開發資源,並在信貸、保險等方面給予幫助。抓緊制定和規範國內企業到境外投資的監管制度,加強我國在境外企業的管理和投資業務的協調。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在競爭中形成一批具有實力的對外承包工程企業。

    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外商到中西部地區投資。經濟特區、浦東新區和沿海其他地區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增創新優勢,更好地發揮對內地經濟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

    十三、積極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擴大就業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也是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內容。要繼續保持經濟較快增長,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積極發展集體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發展彈性就業形式。發育和規範勞務仲介組織與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培訓,形成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引導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繼續實行鼓勵自謀職業的優惠政策,促進多種形式再就業。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要加快形成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可靠、穩定的社會保障基金的籌措機制和有效營運、嚴格管理的機制。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納入失業保險。加強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貧困人口救濟補助標準。積極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社會保障事業。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發揮基層組織、社區組織在社會保障對象管理和服務方面的作用。

    十四、改善城鄉人民生活

    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準,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擴大內需、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向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邁進,要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吃穿用消費水準,優化消費結構,增加服務性消費;增加城鄉居民居住面積,提高住房和環境品質;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鼓勵電腦、轎車進入家庭,提高電話普及率;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改善居民消費環境;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醫療保健水準;重視安全生産,加強勞動保護;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隨著生産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社會生産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對企業領導人和科技骨幹實行年薪制和股權、期權試點。規範社會分配秩序,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督和管理。強化國家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完善個人所得稅稅法,開徵遺産稅。保護合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過分擴大。

    全面發展衛生、體育事業,提高全民健康水準。進一步改善城鄉特別是農村衛生服務設施。加強預防保健。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競技體育。

    扶貧開發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重點做好中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特困地區的扶貧工作。堅持開髮式扶貧,增加扶貧投入,加強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從根本上改善基本的生産和生活條件。

    

    中國網 2000.10.18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