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二)
中國網 | 時間:2000 年10 月18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一、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加強農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耕地和水資源緊缺,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長期制約因素。人口增加和消費水準的不斷提高,將對農業生産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建設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必須充分認識發展農業的重要性、艱巨性,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保證農業在提高整體素質和效益的基礎上持續、穩定發展。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僅關係到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而且關係到國民經濟的全局。要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積極拓寬農民增收領域,加大對農業的支援和保護力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不斷向生産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以優化品種、提高品質、增加效益為中心,大力調整農産品結構。加快發展畜牧、水産業,提高農産品加工水準和效益。合理調整農業生産的區域佈局,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引導鄉鎮企業推進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實現健康發展,加快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大力推進以科技服務和資訊服務為重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援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使先進適用技術進入更多農戶。加快建立農産品市場資訊、食品安全和品質標準體系,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生産優質農産品。

    深化農村改革,是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根本措施。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設,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積極穩妥地搞好鄉鎮機構改革。深化農産品流通體制市場取向的改革,發展農産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産業,發揮各類仲介組織在搞活農産品流通中的積極作用。完善糧食收購保護價、糧食儲備和風險基金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善金融服務,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投放,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支援農戶生産經營的作用。繼續深化農村供銷社改革。要把農業産業化經營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鼓勵、支援農産品加工和銷售等企業帶動農戶進入市場,形成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

    多渠道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堅持群眾性農田基本建設,加強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産、生活和市場條件。

    二、加快工業改組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

    工業改組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對於經濟持續增長至關重要。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突出重點,有進有退,努力提高我國工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我國工業具有相當基礎,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要切實轉變工業增長方式,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産業技術改造。緊緊圍繞增加品種、改善品質、節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勞動生産率,在能源、冶金、化工、輕紡、機械、汽車、建材及建築等行業,有重點地改造一批骨幹企業,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準。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依託重點技術改造和重大工程項目,提高設計和製造水準,推進機電一體化,為各行業提供先進和成套的技術裝備。採取措施積極推進老工業基地改造,充分發揮其基礎雄厚、人才聚集的優勢,努力提高産業水準。資源開採為主的城市和大礦區,要因地制宜發展接續和替代産業。要加快發展電子資訊、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産業,形成工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把改造傳統産業同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緊密結合起來,推動整個工業優化升級和持續發展。

    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關閉産品品質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廠礦;淘汰落後設備、技術和工藝,壓縮部分行業過剩生産能力。完善企業的市場退出機制,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實施破産。積極穩妥地關閉資源枯竭的礦山。通過主動退出和積極調整,提高資源配置效益。

    按照專業化分工協作和規模經濟原則,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通過兼併、聯合、重組等形式,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提高産業集中度和産品開發能力。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工業改組改造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正確引導投資方向。要依靠現有基礎,防止盲目擴大規模和重復建設。要從我國勞動力富餘的國情出發,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要堅持引進技術同自主創新相結合,技術的先進性與適用性相統一。

    三、大力發展服務業

    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必須加快發展服務業,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準。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明顯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和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現代服務業要提高服務水準和技術含量,大力發展資訊、金融、會計、諮詢、法律服務等行業,帶動服務業整體水準提高。傳統服務業要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進行改造,著重發展商貿流通、交通運輸、市政服務等行業,推行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多式聯運、網上銷售等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提高服務品質和經營效益。

    發展服務業要面向城鄉居民消費。進一步發展以經濟適用住房為重點的房地産業,推廣和規範物業管理。積極發展旅遊産業,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産品。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提供便民利民服務。引導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健身、衛生保健等産業發展,滿足服務性消費需求。發展農村服務業,增加服務內容,改善消費環境。

    加快服務業市場化、社會化步伐。打破服務行業中的壟斷經營,放寬市場準入,引進競爭機制,鼓勵企業優化重組。實現仲介機構與行政部門脫鉤和改制。加快企事業、機關單位服務社會化。積極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增強流通企業活力。

    四、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

    資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産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要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放在優先位置。順應世界資訊技術的發展,面向市場需求,推進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我國資訊産業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網 2000.10.18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