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軍隊建設
中國網 | 時間:2000 年10 月1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中國的軍隊建設,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開創和建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領導中國軍隊進行全面整頓,恢復和發揚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從而使中國的軍隊建設走上了正確軌道。1989年江澤民主持中央軍委工作以來,堅持和運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提出“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20年來,中國軍隊經受住了各種嚴峻考驗,包括經受住了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考驗,始終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宗旨,保持部隊的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完成了邊境自衛還擊作戰、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的一系列聯合軍事演習、1997年7月1日進駐香港特別行政區、1998年抗洪搶險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等重大軍事鬥爭和急難險重任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強的安全保障。事實充分證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上是合格的,關鍵時刻是過得硬的,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

    1979年以來,中國軍隊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一) 裁減軍隊員額,調整改革體制編制,向“精兵、合成、高效”邁出了堅實步伐。減少數量,提高品質,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是中國軍隊建設的重要特色之一。早在“文化大革命”後期,鄧小平就針對當時軍隊規模過大、機構臃腫的狀況,明確提出軍隊要“消腫”,要調整體制編制,並對軍隊進行了精簡整編。

    裁減軍隊總員額。七十年代中後期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軍隊裁減員額的工作一直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如1982年將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部隊集體轉業到國務院和地方有關部門,壓縮了軍隊總員額;1985年5月,中央軍委通過《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1997年9月,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上又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將在今後三年內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裁減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規模將保持250萬人。

    改革領導指揮體制。1983年6月根據新修改的憲法,設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這一改革在最高統帥部的層次上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軍隊領導的一致性,實現了高度集中統一的領導和快速靈便的指揮。1982年,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領導機關縮編為總參謀部的業務部。1985年,將全國11個大軍區調整為7個大軍區,並對軍區機關作了重大調整。1987年,組建陸軍航空兵,成立了總參謀部陸航局。1992年,將總參謀部和各大軍區的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防化部等合併為兵種部,精簡機關編制人數50%。1998年4月,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實行中央軍委領導下的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體制,各大單位機關機構精簡20%左右。通過調整改革,進一步理順了軍隊的領導指揮關係,精幹了機關,優化了結構,完善了管理保障機構,提高了指揮和管理效率。

    調整陸軍野戰部隊編成。為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1985年中央軍委明確提出精兵合成、注重品質建設的方針,決定將精簡後保留的陸軍部隊統一整編為集團軍。到1994年,陸軍集團軍中特種兵的編制比例已超過66%。特種兵的大量充實及各兵種的有機結合,使集團軍的火力、突擊力、機動力、防護力和快速反應能力都得到較大增強。

    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根據“精幹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建設現代化國防”的指導原則,中國從1981年開始逐步對民兵工作進行了調整改革,1983年組建了預備役部隊。目前,中國民兵已發展成為一支擁有高炮、地炮、通信、工兵、防化以及海、空軍等專業技術分隊在內的強大群眾武裝,一些地區開始組建具有一定高技術含量的民兵分隊。預備役部隊已擁有各軍、兵種部隊和專業技術部(分)隊,其快速動員和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大大提高,成為經濟建設和保衛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二)培養軍地兩用人才。所謂兩用人才,就是拿起槍桿能打仗,回到地方能從事經濟文化建設的軍隊和地方都用得上的人才。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官兵的願望,《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專門規定,各部隊每週六可用於集體組織兩用人才培訓和科學文化學習。自八十年代初中國軍隊開始有組織地開展培養軍地兩用人才工作以來,全軍共有近百萬名軍官通過在職學習獲得大專以上學歷;85%以上的士兵在服役期間接受了多種民用技術培訓,其中近半數獲得技術等級證書。他們在退出現役後,成為加強國家經濟建設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 把教育訓練擺在戰略地位,軍隊現代防衛作戰能力得到增強。和平時期提高軍隊戰鬥力,主要靠教育訓練。中國軍隊在教育訓練方面,認識不斷提高,力度不斷加大,改革不斷深化,有力地促進了戰鬥力的提高。

    著眼提高部隊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全面改革教育訓練。首先,中國軍隊提出了要針對未來戰爭的特點,克服過去“單打一”的訓練模式,重視合同訓練問題。隨後,圍繞提高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先後對單兵訓練、分隊訓練和合同戰術訓練三個層次的訓練內容作了改革,提出了以合同戰役訓練為中心,提高合同作戰能力、快速反應能力、電子對抗能力、後勤保障能力和野戰生存能力的教育訓練思想。進入九十年代特別是1993年以來,中國軍隊以戰法研究為核心,以改革訓練內容為重點,不斷深化訓練改革,教育訓練出現了三個突出變化:一是掀起了以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目標的改革熱潮,增強了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意識,形成了適應高技術條件下作戰要求的新一代訓練大綱,戰法、訓法研究取得顯著成果;二是掀起了學習高科技知識的熱潮,軍委總部率先定期開辦現代科技知識講座,部隊重視開展群眾性科技大練兵,院校把軍事高科技學習放在突出位置,官兵的知識結構正在由單一型向複合型轉變;三是加強了聯合作戰訓練,增強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聯合作戰能力。

    部隊按照現代化、正規化的要求,結合作戰任務勤學苦練,訓練品質不斷提高。全軍按照新一代訓練大綱和訓練條令嚴格施訓,建立了正規訓練秩序;堅持以首長機關和幹部訓練為重點,突出練謀略、練指揮;重視對抗訓練、多課題綜合訓練和檢驗性演習,重視新裝備訓練,縮小訓練與實戰的差距;積極發展模擬訓練,逐步開展基地化訓練。與此同時,中國軍隊還恢復了軍隊內部的閱兵制度,加強了部隊的軍事演習。八十年代以來,全軍組織重大軍事演習數百次。其中,1995年月10月海軍組織的空前規模的戰役演習,1996年3月陸海空三軍和第二炮兵部隊的聯合戰役演習,表明人民解放軍的訓練達到了新的水準。

    軍隊院校教育貫徹“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努力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在陸續恢復“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的軍隊院校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了軍事院校體系,組建了以培養高級指揮幹部、高級參謀人員、高級理論研究人員和為軍委總部決策起諮詢作用為基本職能的國防大學,完善了指揮軍官初、中、高三級和專業技術軍官中專、大專、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五個層次的培訓體制。全軍幹部經過本級院校培訓的比例,由1980年的15%提高到1997年的63.7%,其中團以上領導幹部達到90% 以上。

    重視軍事理論研究,努力探索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特點與規律,軍事科學研究進入新的繁榮時期。重新建立和健全了軍事科研機構,建立了一批軍事學術團體,創辦了一批有影響的軍事理論刊物,開展了中外軍事學術交流,軍事科學研究全面展開。八十年代中期以來,軍事理論研究出現了三次大的躍升:第一次是圍繞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開始研究現代局部戰爭的特點;第二次是海灣戰爭爆發後,開始研究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特點;第三次是圍繞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開始研究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問題。

    (四)重視科技強軍,武器裝備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尤其是尖端科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戰略武器方面,1982年10月的潛射導彈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的戰略導彈由使用液體燃料發展為使用固體燃料,由陸上固定陣地發射發展為水下隱蔽機動發射,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潛艇水下發射導彈能力的國家;1985年5月中國首次用機動發射裝置成功地發射了地地固體戰略導彈;1988年4、5月間中國核潛艇在南海海域成功地進行了極限深潛、水下高速航行和大深度發射魚雷等試驗。在軍用電子資訊技術方面,研製出一批採用新型元器件和新技術的較為先進的裝備,尤其是100億次銀河電腦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獨立設計製造巨型電腦的能力又有長足進步。在航太技術方面,形成了近地軌道返回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三大系列,衛星發射能力顯著提高,衛星測控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載人航太有關工作已經起步。

    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整體水準也有顯著提高,擁有剋敵制勝的先進作戰手段。海軍武器裝備初步形成了海上機動作戰、基地防禦作戰和海基自衛核反擊作戰的裝備體系,海上機動編隊的防空、反潛、反艦作戰和電子對抗能力有所增強,為實施近海防禦戰略奠定了基礎。空軍武器裝備基本形成高中低檔搭配,殲擊、對地攻擊、運輸和多種支援保障飛機相配套的體制系列,構成了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相結合的防空火力配係和覆蓋全國的對空情報雷達網,充實並加強了防空作戰、空中進攻作戰和空降作戰手段。第二炮兵武器裝備初步形成了核導彈與常規導彈兼有,近中遠端和洲際導彈齊備的武器系列,能夠獨立或協同其他軍兵種對敵實施自衛核反擊和縱深常規打擊。陸軍的武器裝備基本形成了立體機動作戰的裝備體系和比較配套的支援和保障裝備體系,獨立作戰能力得到增強,為遂行諸軍兵種聯合作戰任務創造了條件。電子資訊裝備的數字化、綜合化、一體化、保密和抗干擾性能有所提高,利用、控制電磁頻譜和及時、準確地遂行各種電子資訊支援保障任務的能力得到提高。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建設的成就,是在20年維持低水準國防支出的情況下取得的。1979 1997年,中國國防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從5.6%下降到1.09%,遠低於目前世界各國平均3%的水準。

    (五)貫徹“四化”方針,幹部隊伍素質顯著提高。按照鄧小平提出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幹部隊伍建設方針,全軍把幹部隊伍建設作為興軍之本緊緊抓住不放,取得了重大成效。

    重視建章立制,幹部工作法規制度日臻完善。頒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幹部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等基本法規;制定了《關於加強軍以上領導班子建設的三年規劃》、《團級以上領導幹部職務任免暫行條例》、《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中高級指揮幹部經院校培訓提升制度的意見》、《關於軍隊實行專業技術職務任命制度的暫行規定》、《關於加強和改進基層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通知》、《院校招生暫行條例》等基本制度規劃;出臺了有關幹部選拔、任免、培訓、考核、晉陞、交流、獎懲、轉業、離退休、工資、福利等數百項具體政策法規。

    按照“四化”要求配備幹部,各級領導班子結構明顯改善,幹部隊伍年輕化有了突破性進展。對團以上領導班子進行了若干次較大規模的調整,順利推進了幹部隊伍的新老合作與交替。現在,軍隊幹部的進退走留已經走上制度化、規範化軌道,一大批優秀年輕的後備幹部正在健康成長。

    加大幹部教育培訓力度,幹部隊伍的文化程度和專業知識水準顯著提高。在軍隊幹部1988年完成普及高中(中專)教育的基礎上,開展了以大專為主的高等學歷教育,相繼開辦了軍需、軍械、航空機務、軍事高技術四個特有專業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並組織數以萬計的幹部參加了軍隊和地方院校的學習。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幹部隊伍的知識水準和專業結構,全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幹部的比例,已由1978年的9%上升到1997年的58.8%;專業技術幹部約佔全軍幹部總數的50%,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佔10.9%,比1980年增長9.6%。

    (六)依法從嚴治軍,推進了軍隊正規化建設。為了保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在軍隊的統一實施,國家在軍隊中建立了軍事執法體制、軍事司法體制和軍事法制機構、法律服務組織,構成了比較完整的軍事法制組織體制。軍事執法體制,主要由負責軍事法實施的軍隊各級領導機關和職能部門構成,並在軍級以上單位設立了履行執法監督檢查職能的紀律檢查機構和財務審計機構,全國大、中城市駐軍建立了糾察處理違紀軍人、違章軍車的警備勤務機構。軍事司法體制,由國家設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區級單位、軍級單位的三級軍事法院和軍事檢察院構成,它們與軍隊各級保衛部門分別行使法律規定的職權,依法辦理軍隊內部發生的刑事案件。軍事法制機構,由中央軍委法制局和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編設的法制機構或人員組成,負責管理全軍和軍隊各單位的法制工作。法律服務組織,由軍隊各級設立的法律顧問處和法律諮詢站組成,專門為軍隊各級領導機關決策和部隊官兵的涉法問題提供法律諮詢和服務。

    (七)加強後勤建設,提高了綜合保障能力。1978年以來,中國軍隊加強了國防工程建設,以軍港、機場、陣地、通信工程、導彈發射陣地等為主體的戰備工程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加強了後勤保障基地的建設,基本形成了設置合理、規模適當、防護能力強、存儲條件好、機械化程度高的保障基地佈局體系;加強了國防運輸保障體系建設,興建了一大批軍民共用的機場、碼頭,基本形成鐵路、水路、公路、航空集約化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完成邊海防部隊2萬多個建設項目和艱苦地區部隊生活設施配套工程,解決了這些部隊的戰備、住房、吃水、用電、取暖、醫療等問題。

    (八)履行軍隊根本職能,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中發揮了柱石作用。為了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中國人民解放軍衛國戍邊,忠誠地守衛著祖國的邊防、海防和空防。邊防部隊的執勤和物質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在中國的萬里邊疆,乘直升機巡邏,用紅外監視儀和雷達執勤的夢想已經變為現實。

    1993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組建駐香港部隊。這支部隊由陸海空三軍編成,隸屬於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的組建,既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人民解放軍發展史上的大事。中國人民解放軍于1997年7月1日進駐香港履行香港地區防務職責,是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重要象徵和標誌,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保證。駐港部隊嚴格遵守香港基本法和駐軍法,堅持依法履行防務,努力加強部隊全面建設,精神飽滿、軍容嚴整、紀律嚴明,受到香港各界和國際輿論的盛讚。

    (九)服從大局,為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參加和支援國家建設,是憲法賦予中國軍隊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體現。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軍隊在完成教育訓練任務的同時,積極參加和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騰讓、開放軍事設施。中國軍隊在大量裁減員額的同時,向地方騰讓、開放部分軍事設施,支援國家建設事業。近20年來,軍隊先後向地方開放101個機場,開放和騰讓29個港口碼頭、300多條鐵路專用線、90條通信線路、1000多個倉庫、300多萬平方米軍事用地及部分營房設施。

    棗參加搶險救災。中國幅員遼闊,每年都有局部地區發生自然災害。每當災情發生,軍隊總是挺身而出,奮勇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搶救國家和人民財産。近20年來,全軍共參加搶險救災10萬多次,出動官兵2300多萬人次,機械車輛100多萬台次,飛機、艦艇1.5萬餘架(艘)次,搶救遇險群眾1000多萬人,搶運各類物資2億多噸。

    參加國家和地方的重點工程建設。中國軍隊參加了國家和地方的許多重點工程建設,並擔負急難險重任務。近20年來,全軍共投入4億多個勞動日,出動機械車輛2500萬台次,參加和支援重點工程項目1萬多項。主要有鐵路、高速公路和地鐵工程150多項,隧道、涵洞340多個,橋梁260多座,公路、鐵路4100多公里,碼頭50多個,民用、軍民合用機場40多個,能源工程500多項,水利工程2000余項,通信光纜工程2萬餘公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旅遊開發區建設500多個。

    發揮人才技術優勢,開展科技助民。軍隊院校和科研、醫療單位,以及專業技術部隊,採取轉讓科技成果、協助技術攻關、幫助培訓人才等方法,積極為國家建設服務。10年來,軍隊以高新科技成果支援國家經濟建設項目1000多個,解決國家急需的科研攻關項目150多個,向社會轉讓科技成果1萬多項,培訓各類科技人員近百萬人,幫助地方企業技術改造900多項,使320家面臨困境的企業扭虧為盈。

    支援農業和扶貧開發工作。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了支援農業發展,近10年來,軍隊疏通河道500多條,修築水渠、堤壩20多萬公里,興修水庫上千座,開荒造田和平整土地200多萬公頃,為農業豐産打下了基礎。駐貧困地區的部隊,大力幫助當地群眾發展生産,累計建立扶貧幫困點2.3萬個,扶助近百萬人口脫貧致富,軍隊集中力量支援了沂蒙山、太行山等20個重點地區的扶貧開發,幫助貧困地區創辦鄉鎮企業3500多家,實施科技扶貧項目1.2萬餘個,培訓農業科技人員450多萬人次。各級醫療機構和駐軍醫院,向貧困地區累計派出醫療隊860隊次,對口扶持鄉鎮醫院8100多所,支援醫療設備價值2000多萬元,義務培訓醫務人員2萬多人。

    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建設。近10年來,軍隊先後投入1億多個勞動日,幫助修橋補路、整治美化環境、修建供水供氣供電工程等公益建設事業,共達10萬餘項,植樹4億多株。向希望工程捐款4157.55萬元,捐贈各類物資價值1100多萬元,援建各類“希望小學”697所,直接幫助11.5萬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十)積極開展對外軍事交往,增進友誼,促進世界和平。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軍隊與外國軍隊交往不多,與西方國家的軍隊來往更少。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對外關係的發展,中國軍隊的對外交往也不斷擴大。

    軍事友好往來日趨活躍。1979年以來,中國軍隊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軍隊建立了友好往來關係,在90多個駐外使館設立了武官處,在中國設立武官處的國家已達60多個。20年來,中國派出1300多個軍事代表團組訪問了80多個國家,其中軍隊高級官員率團出訪180多批。來訪的外國軍隊代表團組2100多個,數萬人次,其中外國國防部長、三軍總司令、總參謀長等高級代表團佔一半以上。中國海軍艦艇編隊作為“流動國土”,九十年代以來出訪了20個國家,特別是1997年橫渡太平洋,首抵美洲大陸,對美國、墨西哥、秘魯、智利的訪問産生了重大影響。國防大學接待了來自79個國家的749批軍事代表團,6407名外軍人員,其中上將以上軍官帶隊的代表團69批;軍事科學院同27個國家和地區的高層軍事科研機構和組織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學術聯繫。

    發展與周邊國家軍隊的友好合作關係。中國軍隊一向把發展同周邊國家軍隊的友好合作關係置於突出地位,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後,更加注重與周邊國家軍隊的友好往來,加強了信任與合作。近年來,中國各級軍事代表團應邀對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地區40個國家的軍隊進行了友好訪問;沿邊軍區與相鄰國家的邊防部隊開展了互訪和交流;海軍艦艇編隊先後五次訪問東南亞;與21個國家軍隊的代表在北京舉行了“東盟地區論壇”會議。1994年7月,與俄羅斯簽署了《中俄預防危險軍事活動協定》。1995年8月,中國國防部與俄羅斯聯邦邊防總局簽署了《中俄邊防合作協議》。1996年4月,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正式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1997年4月,上述五國元首在莫斯科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1997年11月,中俄兩國元首第五次會晤發表聯合聲明鄭重宣佈,中俄東段已勘定的4200公里邊界在兩國關係史上首次在實地得到準確標示。1996年11月,中國與印度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

    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根據聯合國的要求,自1990年首次向聯合國維和行動派遣軍事觀察員以來,中國已先後向“聯合國中東停戰監督組織”(UNTSO)、“聯合國伊拉克椏仆毓鄄焱擰保║NIKOM)、“聯合國柬埔寨臨時權力機構”(UNTAC)、“聯合國西撒哈拉公民投票特派團”(MINURSO)、“聯合國莫三比克行動”(ONUMOZ)和“聯合國賴比瑞亞觀察團”(UNOMIL)等6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軍事觀察員32批437人次。

    1992年,中國政府派遣工程兵部隊參加聯合國駐柬埔寨臨時權力機構的維持和平行動。中國政府分兩批共派遣800名赴柬維和官兵,在18個月內完成了機場、公路、橋梁等多項工程建設和維修任務,其中修復和擴建機場4個,修復公路4條共640公里,新架設或修復橋梁47座,並完成了其他大量的勤務工程,為保障聯柬維和部隊行動的順利實施作出了貢獻。

    進一步推進軍隊建設

    1999年1月8日《解放軍報》登載《關於二十年來軍隊建設的歷史經驗》,這是江澤民1998年12月25日在軍隊一次重要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江澤民在這次講話中提出的正確認識和處理軍隊建設中七個方面的關係,不僅是對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軍隊建設的回顧,而且對進一步推進中國軍隊建設,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是這“七個方面的關係”的全文:

    (一) 關於戰爭與和平的關係。過去很長一個時期內,由於受到來自外部的封鎖包圍和敵視,我們面臨著軍事的政治的嚴重威脅,抓緊防範戰爭危險的準備是正確的。但我們的認識也有偏離實際的地方,判定新的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對國際形勢作出實事求是的判斷,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課題,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較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這個新的科學判斷,為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也為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奠定了重要基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兩極格局終結,世界局勢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黨中央經過冷靜觀察和科學分析,確認國際形勢緩和的大趨勢不會逆轉,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仍然是可以實現的,必須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開放,繼續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集中力量發展自己。同時也明確指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領土、民族、宗教矛盾錯綜複雜,世界一些地區發生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不可避免。我們要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主權的完整,對戰爭的危險必須保持充分的警惕,絕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要從長計議,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軍隊現代化建設,同時要抓緊做好軍事鬥爭準備,把兩者正確地結合和統一起來。

    (二)關於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和建立強大的國防,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從根本上説,這兩大戰略任務是統一的,但需要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正確地把握和處理。經過二十年的實踐,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形成了十分重要的認識。一是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大大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是解決包括國防現代化在內的所有問題的基礎,也是我們提高國際競爭力,頂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的關鍵所在。國防建設要緊密配合這個大局,而不能妨礙和影響這個大局。二是必須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努力加強國防建設,使國防建設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國防現代化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鞏固的國防是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如果不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努力加強國防建設,提高軍隊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準,一旦發生戰爭,我們就可能陷於被動,就難以有效地維護國家安全。國防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必須能夠確保國家的利益與安全。三是必須形成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機制。國防建設不僅要服從而且要服務於經濟建設,軍隊要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積極貢獻力量,通用性較強的軍事設施要實行軍民合用,國防科技工業要能軍能民。國家在經濟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國防和軍隊的需求,做到既促進經濟發展又增強國防能力。

    (三)關於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關係。我軍是黨絕對領導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我軍的性質不同於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我軍的現代化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軍隊的現代化。必須把革命化建設放在第一位,這決定著我軍現代化的性質和方向,同時為實現我軍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要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始終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本色。當前我軍建設面臨的一個主要矛盾,是現代化水準與現代戰爭需要還不相適應。提高我軍的戰鬥力,主要任務是解決現代化問題。因此,我軍建設必須堅持以現代化為中心,軍隊的全部工作都要圍繞現代化來展開。正規化建設是現化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軍隊的正規化,就沒有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革命化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成果和經驗,用法規和條令條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使軍隊各項建設都有明確的規範,做到依法從嚴治軍。要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加強軍隊的全面建設,使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目標貫徹到軍隊各項工作中去。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必須統一考慮,全面推進。

    (四)關於軍隊數量與品質的關係。正確處理這兩者的關係,對軍隊建設至關重要。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由於裝備性能比較落後,機動能力比較低,軍隊需要保持一定的規模。但如果規模過大,又會影響軍隊的現代化建設。隨著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以及由此帶來的世界軍事變革的加速發展和武器系統效能的空前提高,加強我軍的品質建設顯得愈來愈重要,愈來愈緊迫。軍隊品質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們必須把加強品質建設作為實現我軍現代化的基本指導方針,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品質建設的關鍵,是實施科技強軍的戰略,提高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的科學技術含量,增強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

    (五)關於常備軍與國防後備力量的關係。緊緊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我軍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無論武器裝備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變化,人民戰爭都是我們剋敵制勝的法寶。我們要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實踐,堅持和創造性地發展人民戰爭的思想。按照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必須實行精幹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國防後備力量相結合,在加強軍隊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做到平時少養兵,戰時多出兵。新形勢下的國防後備力量建設,要適應未來軍事鬥爭的特點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注重提高品質,完善組織體制及相關的政策制度。預備役部隊和民兵要保持適度規模,優化結構,提高快速動員能力和訓練水準,真正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同時,要按照“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兵於民”的方針,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國防動員體制,提高國防動員能力。

    (六)關於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革創新的關係。歷史事實充分説明,改革是我軍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我軍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原因。我軍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我軍的特色和優勢,是保持我軍性質和戰鬥力的根本保證。丟掉了這些優良傳統,我軍就會變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軍建設的任務和面臨的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堅持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使優良傳統在新的實踐中獲得發展。這樣,我軍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二十年來,我們堅持以提高戰鬥力為根本標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提高了軍隊建設的整體效益,增強了我軍的作戰能力。要立足長遠,進一步完善軍隊體制編制,解決軍隊領導指揮體制、軍隊結構和官兵比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要通過深化改革,努力使我軍形成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政策制度,以利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全軍各方面的積極性。

    (七)關於學習外軍有益經驗與保持我軍特色的關係。在當今世界,任何一支軍隊,如果關起門來搞建設,拒絕學習國外先進的東西,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我軍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面向世界,跟上世界軍事變革和發展的潮流,積極借鑒各國軍隊特別是發達國家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有益經驗,有選擇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方法。我軍是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必須始終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優勢,絕不能照搬外軍的治軍原則。各國的國情不同,我們也絕不能照抄外軍現代化建設的模式。對於外軍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也不能簡單地拿來,而應結合我軍實際加以消化、吸收和創新,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軍隊現代化建設之路。

    

    中國網 2000.10.16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